渴望:諸般成就的起點

一九〇五年時,艾德溫‧C‧巴恩斯(Edwin C. Barnes)從貨運火車的車廂裡爬了下來,抵達紐澤西州橘郡。他的外貌看似流浪漢,思想卻有如國王!

他離開鐵軌,邁向愛迪生的辦公室,同時腦袋還不忘轉呀轉的。他看見自己站在愛迪生的面前,聽見自己請愛迪生給他機會,好讓他實現人生中一個強烈的念頭,那是一股炙熱的渴望──他想要成為這位偉大發明家的業務夥伴。巴恩斯的渴望不是希望!更不是願望!是發自內心、搏動不止的渴望,足以超越一切。那是萬分明確的渴望。


▲圖片來源:Todd Diemer/Unsplash

五年過後,他尋求的機會終於出現。在那五年期間,他雖想達成內心渴望,但就連一線希望、一絲跡象也看不見。在大家眼裡,他看來只不過是愛迪生企業之輪的一個小齒輪;然而,在他心裡,從第一天工作起,他時時刻刻都是愛迪生的合夥人。

當年他去橘郡的時候,可沒對自己說:「我會努力說服愛迪生給我一份工作。」他對自己說的是:「我會見到愛迪生,還要告知他,我來這裡是要跟他一起做生意。」


▲愛迪生及其發電機原型──約一九〇六年

他可沒對自己說:「我會在那裡工作幾個月,要是沒得到鼓勵的話,就辭職去別的地方找工作。」他對自己說的是:「我什麼都肯做,愛迪生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在做完以前,我都會是他的合夥人。」

他可沒對自己說:「我會不斷找別的機會,免得在愛迪生的公司沒得到自己想要的。」他對自己說的是:「在這世上,我決心要達成一件事,那就是成為愛迪生的業務合夥人。我不會留後路,更賭上整個將來,我深信自己有能力得到自己想要的。」

他讓自己沒有任何後路可退──不是獲勝就是滅亡!

以上就是巴恩斯的成功故事!人長到了一定年紀,理解了金錢的效用,心裡的願望都是想要有錢。但是光憑願望,無以致富。擁有致富的渴望,還要懷著堅定不移的心態,規劃出明確的致富方法與手段,秉持不認失敗的堅毅精神,落實致富計畫,就絕對能帶來財富。

因渴望致富而採取的一套方法,可劃分為六項明確又切實的理財步驟:

第一步:定下你渴望獲得的確切金額。光說「我想要很多錢」是不夠的,金額務必要明確。
第二步:決定你想付出何種代價來換得渴望的金錢(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種事)。
第三步:確立你要何時獲得渴望的財富,日期務必要明確。
第四步:擬定明確的計畫來實現你的渴望,無論你準備好了沒有,都要立刻開始把計畫化為行動。
第五步:撰寫簡潔明瞭的宣言,表明你打算獲得的金額、獲取金額的最後期限、打算付出何種代價換得財富、要以何種計畫累積財富。
第六步:大聲念出你撰寫的宣言,每天念兩次,一次睡前念,一次起床後念。


▲愛迪生和艾德溫.巴恩斯一起檢驗傳聲機──約一九二一年

在這場追求財富的競賽裡,人人都應該要知道,我們居處的世界不斷變動,一向需要新的想法、新的做事方法、新的領導者、新的發明、新的教學法、新的行銷法、新的書籍、新的文宣、新的媒體與電影功能。這世界需要新奇又更好的事物,在這股需求背後,人們必須具備一項特性才能成為贏家,就是明確的使命,亦即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東西,並且懷有炙熱的渴望,想要擁有那樣東西。
凡是渴望累積財富者,都應謹記一點:未萌芽的機會具有看不見的無形力量,而名符其實的世界領袖向來都懂得運用及實現這些力量,還把這些力量(或一時的念頭)化為摩天大樓、城市、工廠、飛機、汽車與每一種讓生活變得更愉快的便利物品。


▲萊特兄弟,攝於國際飛行大賽──一九一〇年

今日若要築夢,「耐力」與「開放的胸襟」堪稱為不可或缺又切實可行的兩大要件。若對新想法心生怯意,起步前就注定失敗。過去從來沒有一刻如今日這般適合先驅者邁步前行,當今確實不是駕篷車開拓的時期,沒有蠻荒的美國西部有待征服;眼前是寬廣的工商金融世界,有待人們重新塑造及改動方向,循著全新又更好的路線往前邁進。

當你計畫著要獲取自己的那一份財富時,千萬別受到他人影響而去輕視夢想家。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若要贏得莫大的勝利,就必須抓住昔日偉大先驅的精神。前人把夢想給了這個文明世界,這也是文明價值之處。前人的精神是我們國家的命脈,更是你我的良機,我們從而得以培養及行銷自己的才能。

萊特兄弟夢想著造出一架能在空中飛翔的機器,他們的夢想化為現實,如今人人在世界各地都看得到明證。

今日的世界對於新的發現已是習以為常。不!其實是這世界有意願獎勵那些把新想法給了世人的夢想家。

全世界的夢想家,覺醒吧,起身吧,發聲吧。此時此刻,你正在走好運。這世界處處是機會,而機會的數量之多,更是昔日的夢想家未曾知曉的。


▲萊特兄弟的飛機在梅爾堡(Fort Meyer )上方飛翔──約一九〇九年

最偉大的成就在初萌芽之際,有一段時間只是個夢想。――詹姆斯.艾倫(James Allen)註1

亦請謹記在心,有很多成功人士一開始都不順遂,歷經幾番痛心的波折,才終於功成名就。成功人士的人生轉捩點往往出現在危機時刻,他們在危機時刻才得以認識「另一個自我」。

註1:詹姆斯.艾倫:英國作家(一八六四年至一九一二年)。

閱讀完整內容
渴望的力量

本文摘錄自‎

渴望的力量

拿破崙‧希爾

由 橡樹林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