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經濟改變你我的生活?

當今社會,經濟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可謂無處不在。CPI、GDP、K線圖、炒黃金、房價、物價、窮忙族、粉絲、明星效應、中產階級等,這些代表社會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新鮮名詞,不時地出現在媒體以及人們的口中,經濟影響到我們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工作、收入、戀愛、婚姻、人脈、投資、社會地位、思考方式等,都受到了經濟的影響。那麼它們是怎樣影響和改變我們的生活呢?就讓我們從基本的經濟學知識開始,逐漸認識和了解經濟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吧!

你應該掌握的經濟學基本概念


早上出門上班,你會選擇乘坐大眾運輸工具,還是自己開車?中午休息,你會和同事一起去價格不菲的高級餐廳吃飯,還是去物美價廉的小餐館用餐?你們公司的年終獎分配制度你是否覺得公平?房價跌了,股市空頭了,你找到新的投資領域了嗎?本章我們就從一些基本的概念開始了解生活中的經濟學。我們先從經濟學的概念、分類、效應、重要指標、基本規律、理財消費、成本核算、國際貿易等知識入手,讓你了解到經濟學的概況,從而對經濟學有個基本的印象。

望遠鏡的正反兩端——個體經濟和總體經濟

在開始新的旅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接下來要講述的「經濟學」是研究什麼的。不管是自然界的還是人類自己創造的資源,總歸是有限的。資源不足或者開發程度不夠,都難以滿足人類的需求。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資源「稀缺」。大人們可能想要豪華的住宅,但是面對有限的薪資,就會產生稀缺;孩子們可能只需要一球十元的冰淇淋,但是他們身上並沒有那麼多錢,對於孩子來說,這就是稀缺。我們想要改善學生們的教學環境,希望能每間教室都安裝電腦,環保人士想要澈底治理被汙染的河川,科學家們希望能夠探索宇宙空間所有的祕密等,社會也同樣面臨著稀缺。

經濟學就是研究人們針對稀缺資源,面對某種懲罰或回報時如何作出選擇的學科,包括個體經濟學(Microeconomics)和總體經濟學(Macroeconomics)。

美國有一名記者叫加里.諾斯(Gary Kilgore North),他這樣形容個體經濟學和總體經濟學:研究誰能得到錢、我如何賺錢——個體經濟學;研究哪一個政府機關出手闊綽,我們如何能夠讓大家賺到錢——總體經濟學。正如望遠鏡的鏡頭兩端,一個是小倍數鏡頭,即個體經濟學;一個是大倍數鏡頭,即總體經濟學,它們同屬於一個鏡筒即經濟,卻又因定義不同而有所區別。

個體經濟學中的「Micro」一詞來自希臘語中的mikros,意為「小」,「Macro」一詞源於makros,意思是大。為什麼要將兩者分開表示呢?具有國際聲譽的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了總體經濟學,他所研究的重點就是國家透過公共支出和利率與其他國家發生貿易關係的作用。

而個體經濟學更關注人們對於價格、稅收的反應以及市場上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簡單來說,個體經濟學研究的是個人或企業的行為選擇,例如,小麥漲價了,農民是選擇多種還是少種;總體經濟學研究個人、企業、政府的選擇對整個經濟的影響,例如,一個國家如何能在保持高速的經濟成長的同時還能避免高通貨膨脹率。

個體經濟學可以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生產什麼——工廠決定生產什麼樣的產品以及生產多少。企業是生產高科技的電子產品呢,還是種植水稻;是提供餐飲服務,還是開家髮廊。

如何生產——產品和服務是怎樣生產出來的呢?在某些地區,每到農作物豐收時,田間總十分熱鬧,人們唱著歌,充滿豐收的喜悅。而在更廣袤的地區,到了莊稼豐收的季節,只見機器轟隆隆的響聲還有零星的一兩個人。而在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會使用人工焊接汽車車體,但在另外一些公司,卻使用機器人從事同樣的工作。機器生產和人工製成,哪個更好呢?

為誰生產——生產出來的產品或服務讓誰使用呢?誰會購買此項產品或服務,該產品和服務就是為誰生產。

同樣,總體經濟學也為我們回答了以下三個問題。

生活水準——人們所消費的物品或勞務的水準。我們現在的生活水準肯定是高於父母祖輩的生活水準的。要想得到較高的生活水準,必須有能力賺錢維持生計。你的生活水準是否一直在上升?你是否擔心過有一天會失業?政府又為經濟的繁榮做出哪些努力?

生活成本——人們為了達到一定的生活水準所花費的、用來購買產品和服務的金錢。為什麼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十塊錢可以買到很多物品,而如今十塊錢連一塊麵包都買不到?

經濟周期——生產和就業的周期性波動。當生產和就業水準下降時,經濟進入衰退階段;相反,生產和就業上升,經濟進入擴張階段。

總體經濟學和個體經濟學雖然被區分開來探討,但它們遵循同樣的規律:供給和需求相互作用、人們面臨稀缺和激勵時會有怎樣的行為。

有人曾說過:個體經濟學針對企業,總體經濟學針對國家。

衡量國家財富指標——國內生產毛額

我們身邊總有一些人開著豪華汽車、住著洋房,人們習慣把他們稱為「成功人士」。我們說他們是富有的,因為他們資金雄厚。相對於他們來說,還有一部分人生活拮据、收入微薄,只能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我們對這兩類人,透過一個指標——收入——來判斷他們的富裕程度。這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那麼如何判斷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差異呢?同樣的道理,我們判斷一國經濟的財力狀況時,也和判斷個體一樣,只需要把整個國家中所有人的總收入加總,透過對收入的計量,來判斷一國的經濟狀況。這種加總被稱為「國內生產毛額」,即我們常說的GDP。

現在,我們明白了衡量一國財富的標準——國內生產毛額,簡而言之,就是把整個國家中所有人的收入加起來,就是一國的財富收入。是不是只有這種方法能衡量一國的富裕程度呢?實際上,國內生產毛額不僅衡量國家中所有人的總收入,還包括對經濟體中物品和勞務的所有總支出。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一宗交易,總是涉及兩方:買方和賣方。買方的支出正是某位賣方的收入。所以,我們除了用經濟中的總收入之外,有時也會用經濟體中的總支出加總來計算GDP。
在計算GDP時,通常用增加值來表示,也就是用一個企業生產出的價值減去企業購買過程中的中間產品的價值。例如,生產一塊麵包需要三個階段:種植小麥——磨麵——製成麵包。假定種植小麥的價值是十元;麵粉廠買進小麥磨成麵粉的售價為二十元,這樣麵粉的增值就是十元;麵包店買入麵粉,生產麵包後的售價為二十五元,麵包新增的價值就是五元。這樣,麵包作為最終產品,它的最終價值就等於每一階段新增價值的總和,即10+10+5=25元。由於經濟中的總收入總是等於總支出,所以無論採用哪種方式去衡量一個國家的財富,GDP都是相同的。

每個月領薪水的時候,你肯定會好好地計算一下,薪資單上所列的每一項是不是準確,這裡面的每一項都是薪水收入的衡量指標。衡量一個人的收入很簡單,那麼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的指標GDP裡,具體包括了哪些內容呢?

前面說到,我們計算GDP時既可以用一個國家的總收入來衡量,也可以用一個國家的總支出來衡量。那麼到底支出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呢?

經濟學家在研究GDP的組成時,分析了一個經濟中的總支出的構成。GDP(Y)被分為四個組成部分: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淨出口(NX)。其公式如下。

Y=C+I+G+NX

其中:

消費——是一種經濟行為,人們透過這樣的行為來滿足自身的慾望。例如購買家具、衣服和食物的支出。

投資——是將以金錢為形式的貨幣等價物轉化為資本的過程,通常也指一種行為希望引起的回報。例如,購置新房子、購買機器設備,包括讀大學都是一種投資。

政府購買——個人有生活支出,政府作為一個集中的個體,也需要購買和消費。政府在商品和勞務上的支出就是政府購買,包括從企業或公司購買、從居民手中購買等。

淨出口——國家之間開展貿易,那麼必然有進口和出口。出口產品的價值減去進口產品的價值就是淨出口。當出口額大於進口額時,就會出現盈餘,稱為「貿易順差」;當出口額小於進口額時,就會出現貿易赤字,稱為「貿易逆差」。

在面對經濟中的變動時,想要衡量不受物價影響下所生產的物品或勞務的價值,就需要一個合適的衡量指標。經濟中的總支出增加,要麼是生產了更多的物品,要麼是物品的價格更高了。如果用當年的價格衡量經濟中生產的物品和勞務,叫作名目GDP;如果按照過去某一年的價格來評價今年的物品和生產,也就是用從前某一年的價格作為不變價格來計算,叫作實質GDP。只有實質GDP才能準確反映一國經濟成長的情況。

名目GDP是以當年的市場價格進行計算,實質GDP則是用過去某一年的價格作為基準來計算。政府部門公布的結果一般為名目GDP,而經濟學家在進行分析時多使用實質GDP。由於價格發生變動,名目GDP並不反映實際產出的變動。

閱讀完整內容
耍廢時看的經濟學:經濟學名詞懶人包

本文摘錄自‎

耍廢時看的經濟學:經濟學名詞懶人包

劉瑩、田小飛

由 清文華泉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