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高效談判操之在你

我在華頓商學院教談判,課堂上都是全球頂尖聰明的企業人士——他們既是學生,也是企業主管。另外,我還主持專為高階主管開設、為期一週的「華頓高階主管談判研訓班:談出你的優勢」。不過,即使擁有這些資歷,我還是得承認,談判依舊讓我有些緊張。事實上,有時我甚至不知道我在談判,等到發現時都已來不及了。
例如,不久以前,我和家人共進晚餐時,電話響了。我接起電話,是隔壁鄰居十幾歲的女兒愛蜜莉打來的。

「我正在為學校的壘球隊籌募今年冬季打錦標賽的資金,」她解釋道,「我們在義賣柳橙和葡萄柚這類柑橘類水果。您要買一點嗎?」

我們和愛蜜莉一家人是好朋友,她四歲時我就認識她了。我當然願意贊助。

「告訴我妳們有什麼,」我說。

她說明了各種包裝的價錢:綜合小包裝十一美元,多幾顆葡萄柚則二十美元,大包的三十五美元。我不確定是否有必要買下價值三十五元的各式柑橘。

「好吧,」她推銷完畢後我開口。「我買十一美元的小包裝。」

這個時候,我太太蘿賓在一旁叫我。「問問愛蜜莉關於天竺鼠的事情!」她說。我一臉困惑。

我的老大,班,也湊過來,提高音量說:「奈德的天竺鼠,」他解釋道。「問她這個週末我們不在家的時候,她能不能幫忙照顧奈德的天竺鼠。」我八歲的小兒子奈德最近養了一隻天竺鼠,感恩節假期在即,需要找個人來照顧牠。

「啊!」我說。我回到電話上,「妳這個週末在家嗎?」我問。

「在啊!」她回答。

「能不能請妳幫我們照顧奈德新養的天竺鼠?我們要去紐約,需要有人來照顧牠。」

「沒問題,」她爽朗地回答。她見機不可失,繼續推銷。「這樣的話,你要不要考慮買二十元包裝的水果?」

決定權操之在我。「好啊,」我笑著說。「我們就買二十元的。」

談判——從華爾街的大型併購、工作上的預算討論、到閒話家常——往往會有意外轉折,而且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現在美國有很多相關院所開設了為期一學年以上的談判課程。事實上,它們大部分都相當熱門。為什麼呢?因為學生入社會後——無論是商業、法律、醫學、教育、政治界,或是公家機關——對於談判這件事都感到惶恐,而亟需改善其技巧。他們知道,日後若想在企業界或專業領域擔任領導者,就必須面臨各種談判挑戰,因此想要克服心中的緊張,強化信心。

這些學生的想法是對的,因為,緊張的確會影響談判表現。緊張讓我們無法才思敏捷,還會窄化我們思考問題的眼界。最重要的是,緊張讓原本理性的人在面對「我該如何談判?」這個問題時,尋求過分簡化的答案來脫身。他們緊抓「雙贏」或「單贏」這類字眼,希望能拼湊出談判的真諦。緊張的談判者希望能找到制式的策略,讓自己有掌控全局的感覺。

可是,企圖簡化談判根本就是徒勞無功。首先,談成的交易絕對都是雙贏的交易。除非雙方都認為能從交易中獲利,否則根本就不可能達成協議。其次,「單贏」通常只是我們在不滿對方時的一種說法。最後,通用策略(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策略)根本就是假象。談判老手很清楚,各種情況和個人變數太多,沒有一種策略能夠適用於所有情況。

為了提升技巧,你得摒除這類膚淺的談判概念,正視你的緊張,接受談判對手和談判情況各異的事實,並且學會務實地善用這些差異——同時又不失道德和自尊。想要達成這些目標,簡單幾句口訣是不夠的;你需要汲取有效又可靠的談判過程知識,培養出自信態度。

這種知識是存在的——談判研究和文獻已經蓬勃發展了超過二十五年——可是卻取得不易。談判學者把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學術雜誌和書籍上,一般實務界的談判者無緣拜讀。而且,市面上關於談判的著作百家爭鳴,一般讀者難辨好壞。體育運動界或好萊塢經紀人適用的技巧,不見得適合你。
善用你的工具箱:一切操之在你

因此我寫了這本書。我在華頓商學院教學期間,曾仔細閱覽學術界及市場上有關於談判的著作,搜尋能幫助人們在談判桌上達成亮麗成果的方法。我特別用直接易懂的方式來整理這套知識,以供忙碌的人們使用。

我的談判策略從你自己開始。無論是我個人的經驗,還是許多的研究結果都指出,你其實已經具備一個優秀談判者所需的一切條件。你本身的談判「工具箱」裏已經萬事具備。這些基本溝通與認知技巧不但幫助你一路走來——持續朝你的個人與職涯目標邁進——也能幫助你有效談判。無論職位高低,只要了解自身的優缺點、審慎規畫、不斷練習以精進技巧,人人皆可提高談判的績效。

有人天生擅長與人合作;有人喜歡採用競爭手法;也有人用兩種方式都能達成目的。不過,成功的談判風格,真理只有一個:若想遊刃有餘,你必須學會在談判桌上做自己。讓你覺得彆扭的祕訣和計謀是不可能有用的。而且,當你處心積慮地思考下一步時,很容易忽略掉對方洩露的重要線索和資訊。談判不需要耍手段,但有必要警覺和審慎。談判高手態度誠實,多問問題,仔細聆聽,並且專注於他們和對方在談判桌上想要達成的目標。

談判不是複雜的航太科學,但也不至於簡單如直覺。任何身分地位的人,都可能在重要的談判場合上,被直覺拖垮。要想獲得改進,就要拋開成見、接納新知。最重要的是,你必須學會辨識出潛藏在談判過程中,一些十分重要的心理策略。

舉例來說,本書描述談判高手在觀察談判桌上的情勢時,注意到的不僅僅是報價、還價和成交,還能看出檯面下的心理與策略趨勢。他們會留意各方在互惠規範上的立場。他們伺機運用心理學家所謂的一致性原則(consistency principle),讓對方謹遵標準、固守他們先前的聲明或立場;而且,他們知道提案的時機和提案的內容一樣重要。即使你願意無條件讓步,人們還是需要感受到他們「賺到」便宜。

談判過程中諸如此類的知識和模式,能幫助談判老手組織提案,預測對方的下一步。等你學會觀察談判場合上的種種特質,你將能更準確地「判讀」談判情勢,並且更有自信地採取行動。

方法:資訊為本的談判法

我把我的談判法稱為資訊為本的談判法(Information-Based Bargaining)。這個方法著重於談判的三大層面:事前徹底規畫與準備、仔細聆聽對方真正的需求、以及留意對方在談判中釋放出的「訊號」。資訊為本談判法一如其名,必須針對整個情勢和對方的一切,蒐集大量可靠的資訊。

我的方法強調六大要素,我將它們稱為「有效談判的六大基礎」。本書第一部分將介紹這六大基礎,它們分別是:談判風格、目標和期望、權威標準與規範、關係、對方的利益,以及重要談判資產中的種種因素——籌碼(第六章將詳細說明)。準備好這六大基礎相關資訊,你就可以展開談判過程,那是你多少可以預期的,從草擬談判計畫、初步交換資訊、明確地來回談判、到最後成交進入承諾階段。本書第二部分將引領你逐步走過這四個階段。

資訊為本談判法屬於談判學中的「懷疑學派」。它將你每次面對的情勢和對象視為獨一無二,避免魯莽地對他人的目標與動機做出過分自信的假設。此外,它還強調為每一個案量身訂做「情境策略」(situational strategy),而不是提出一體適用的通則。

為提高學習效果,本書列舉多位談判高手的親身經歷,來說明資訊為本談判法的原則。你將從不同文化與時代的成功人士身上見證到有效談判的策略,包括索尼集團(Sony Corporation)傳奇性的創辦人盛田昭夫(Akio Morita);約翰.摩根(J. P. Morgan)、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卡內基(Andrew Carnegie)等美國大亨;當代談判專家赫贊加(H. Wayne Huizenga)、唐納.川普(Donald Trump);歷史人物甘地(Mahatma Gandhi)和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以及其他不那麼知名、但極其優秀的商界人士與社會賢達。你將見到這些專家是如何成功的,同時也從他們偶爾的挫敗中學到寶貴教訓。

這些典範人物足為吾師,但比他們的經驗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談判態度。談判高手會認真看待每一次談判,而且謹遵專業立場。他們隨時都可以離桌走人。無論對方怎麼出招,他們都能站穩腳步,立刻回應,並且耐心持續地向目標邁進。

談判高手會在談判桌上遵守非常明確的道德規範,不受對方所做所為影響。他們知道哪些動作符合「遊戲規則」,哪些動作偏離道德規範。想要有效談判,你需要發展出自己的一套談判道德。第十一章將為這個重要議題提供思考架構。

從做中學

我在華頓的高階主管談判研訓班上,很喜歡引用紐約律師兼談判專家詹姆斯.弗倫德(James C. Freund)說過的一句話。弗倫德寫過許多關於企業併購和談判方面的書,他曾說過:「歸根結底,你不能看書學談判。你必須實際上談判桌。」

我同意。這本書可以教你改進談判技巧——但無法取代實際談判。所以,請你將本書的知識當作基礎,建立起屬於你自己的有效談判模式。把每一次的談判機會看作是增進技巧的「實驗室」。等到經驗與信心逐漸累積後,你將發現談判不再是充滿焦慮的接觸,而變成令人享受——而且有利可圖——的挑戰。

閱讀完整內容
華頓商學院的高效談判學

本文摘錄自‎

華頓商學院的高效談判學

理查.謝爾(G. Richard Shell)

由 經濟新潮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