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快樂這件事時,何必在意外在秩序?

研究快樂這件事時,我體會到,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外在秩序能帶來內在平靜。

——

程度超乎常理。
快樂人生當前,管它是亂糟糟的書桌,或是塞得滿滿滿的衣櫃,都只是芝麻綠豆點大的問題——然而,一個人若是能掌控好生活裡的東西,通常會更容易覺得能通盤掌控自己的人生。

我被一團雜亂包圍時會坐立不安、心神不寧。等到我清理掉那一團雜亂,一股非比尋常的活力和喜樂隨之湧現,總是讓我驚異不已,此外還能找到我的鑰匙。有個朋友曾經告訴我:「我終於清理了我的冰箱,現在的我連轉換跑道也能做到。」我完全能夠領略她到底在說什麼。

那些我不用、不需要或不喜歡的東西,還有那些不能用、不搭調或不適用的物品,擺脫它們不只釋放我的心靈,還有我的置物空間,可以留給我真正珍視的東西。這點對大部分的人都適用。

當失序開始悄悄蔓延時,我經常認為,我沒時間把它徹底解決!我忙到沒辦法處理!但是我現在明白,管好自己的東西,就可以讓我的情緒更好、身體更健康、心智更活潑,甚至也能改善我的社交生活。

現在不管我有多忙,都會強迫自己每天至少撥出幾分鐘,整頓一些秩序。如果有好幾個截稿日讓我感覺喘不過氣,我會花二十分鐘清理工作室,因為我知道清理文件能澄清我的思緒。

我也發現,一旦我開始這麼做,繼續保持就很容易。沒錯,進行元旦大掃除、春季大掃除、勞動節大掃除,有時會帶給人一種好兆頭的感覺,但是,開始整理的最佳時間,永遠是「現在」。有個朋友告訴我:「有天早上我醒來,一時心血來潮,決定動手整理地下室。整個星期天我都待在那裡,最後我甚至起勁到想整夜繼續。星期一早上我起得很早,就坐在那裡欣賞成果,並且沾沾自喜。在難熬的工作週就要開始之際,一個有條有理的地下室讓我精神大振。」

我們想要愛惜所擁有的東西,但也想要擺脫東西的牽絆。我想要收藏自己孩子喜歡過的每一樣玩具,但也想要公寓能有寬敞、充裕的空間。

只要有外在秩序,我們就能在其中達成平衡。

外在秩序的九個許諾如下:

節省時間、金錢、空間、力氣和耐心。

——

我的日子會過得更順暢。我不會浪費時間找東西;我不必費勁就能把東西歸位;我不會衝出家門買我已經擁有的、一模一樣的東西。清掃工作變得更容易。我比較不會感到灰心、氣餒,比較不會匆匆忙忙,也比較不會覺得侷促。我不會把生命浪費在瑣碎的家事和煩擾上。

增進人際關係的和平。

——

我不必花那麼多時間對人嘮叨、與人爭執。我可以避免諸如「我的護照在哪裡?」「我的化妝水呢?」「誰把那個房間搞得亂七八糟?」「這個該放在哪裡?」這類無聊的問題。
營造一種避風港的感受。

——

我能感受到真正的悠閒,因為沒有立刻要解決雜亂的迫切感。一旦消除視覺上的噪音,我感到更專注,而我的心智、行事曆、空間都有更多餘裕留給創意活動。我的家庭與辦公室不再是壓力源,而是撫慰與能量之地。對於自己擁有的東西,我可以盡情沉醉於它們散發的美感裡,因為觀看、觸摸每一件東西都變得輕而易舉。我有許多空間能容納自己認為重要的一切物品。

感官體驗會影響情緒知覺,當我身處於一個井然有序的空間,我的心智也會變得更澄澈、寧靜。

減輕罪惡感。

——

對於我不曾使用的東西、不曾完成的計畫,我可以放下罪惡感,鬆一口氣。

由於我更懂得善用本身已有的東西,在未來也能減少採購。我知道在自己告別世界之時,留給別人處理的負擔會變得更輕省。

讓我對自己與世界所投射的身分認同,都變得更正面。

——

我更從容、淡定;我更有自信,也更有能力。一旦清理掉自己不需要、不去用或不喜歡的物品,我和他人就能從周遭環境裡發現,對我最重要的事物是什麼。

透過精心的布置,我的空間和物品都能反映出我最真實的身分認同。

讓我放下對他人眼光的恐懼。

——

我變得更好客,因為可以邀請別人來自己家做客,而不必在賓客大駕光臨前花好幾個小時清掃、整理。在不速之客來訪或緊急維修時也不必驚慌。我樂於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空間。
反映我當下此刻的人生風景。

——

有些東西曾在我的生活裡扮演活躍的角色,但如今不復以往。和它們道別,我就有更多時間給現在的重要事物。

我孩子童年時期的大玩偶,如今已不見踪影;我辦公室的書架上,不再塞滿一排排大部頭的法律書籍。我只留下幾件珍貴的舊時紀念品,但把大部分空間留給「現在」重要的東西。

創造無限可能的感受。

——

東西堆積如山,也讓我覺得自己彷彿癱瘓、動彈不得。要把自己從一團混亂裡挖出來,看似比登天還難,所以我坐困其中不動。當混亂糾結的雜物消失後,我對未來也有更多選擇:該買什麼、該做什麼、要住哪裡、過怎樣的生活。由於我不再被東西團團包圍,心中就湧起一股重生的感受。

磨練我更敏銳的目標感。

——

我知道自己擁有哪些東西,也知道擁有它們的原因,並且知道它們物歸何處。我善用所擁有的每件東西。沒有一件東西是偶然出現,沒有任何不確定性,也沒有預設好的選擇。在我周遭的東西,每一件都有意義,隨時等著我拿來使用。
空間會塑造思想,我們擁有的物品會改變我們的心情。我們難以直接影響思想和行為;改善周遭環境,卻能提升心境。

五感體驗是心智的食糧。五感舒暢愉悅,心靈也快意飛揚。

雜亂對我來說是影響快樂的重大因素,而這主題在流行文化裡具有熱度,但居然沒有研究人員針對雜亂的效應進行更通盤的探究,這不免令我感到訝異。現有的研究通常是探討「整齊好?還是雜亂好?」這類問題。在我看來,答案似乎很明顯:「看情況。」哪一個比較好,因人而異。

我們都必須以適合自己的方式面對雜亂。每個人都不一樣——珍惜的物品、心情愉快的環境、天生自然的習慣、居家或工作場合的動態……都不相同,想要營造更優質的生活,沒有所謂「正確」或「最好」的方法。

事實上,唯有外在秩序能讓我們更快樂時,我們才該努力去建構外在秩序。鋪床、文件歸檔或每晚清空收件匣,這些事本身沒有什麼魔法,唯有它們能帶給我們一些快樂時,才值得我們付出心力去做。如果我們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如果我們在自己的空間裡感到心情愉快,如果我們不覺得東西礙手礙腳,那就算是達成適當的秩序水準。看似無秩序的狀態,在某些人眼中其實剛剛好。

那麼,為何有這麼多專家堅持他們找到了唯一的正途真道?這類主張其實關乎人性:人在徵詢建議時,都想要得到精確、標準化的成功模0112版;而人在給予建議時也喜歡堅持,認為對自己這麼有效的策略,當然對別人也有效。但是,每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的方法。

有些人想要一天清理一點點;有些人想要連續十四個小時奮戰不懈。有些人的困境是買得太多;有些人(像我就是)的難題是買得太少。有些人對自己的東西懷有濃烈的情感或莫名依戀;有些人對事物沒有什麼情感的連繫可言。有些人會仔細安排他們的物品;有些人對於買什麼、收在哪裡不太放在心上。有些人強烈嚮往極簡主義——有些人則不然。
對於外在秩序的定義與實踐之道,每個人或許各不相同,可是對大部分人來說,外在秩序顯然確實有助於內在平靜。

有些人問我:「世界上有這麼多問題要解決,把時間、精力、金錢或思慮花在處理雜亂上,不是既膚淺又愚蠢嗎?」我們可以為世界問題深感憂慮,而且這份憂思是對的。然而,外在秩序絕對是件現在就能靠自己解決的事,此舉可以幫助我們恢復從容與淡定,並非徒勞或自私。因為在我們尋求世界問題的因應之道時,從容與淡定能讓我們發揮更高的效能。

本書鋪陳出建立外在秩序的五個階段。首先,我們要決斷取捨——選擇哪些東西該留,又該如何處置。第二,一旦把自己的東西清理一遍,我們就能運用整理收納、修繕維護、關照荒廢區域等方式創造秩序。第三,我們要自我觀省,以此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這樣我們才能把個人對秩序的觀點納入考量。第四,一旦雜亂消失,我們要培養有益的習慣來維持秩序,以防雜亂重現。第五也是最後階段,是增添美感,讓周遭環境更迷人、舒適。

在討論這五個階段的章節中,涵蓋關於「如何建構外在秩序」的廣泛建議。各項構想各有訴諸的對象,每位讀者可以採納自己心有所感的那些構想,沒有共鳴的則可以忽略。當我們根據個人獨特的挑戰和習慣量身訂做方法,遠遠更可能打造出自己想要的秩序。本書不是談如何打掃房子或辦公室,而是談如何創造能增進內在平靜的外在秩序,讓快樂指數跳升。

按部就班,把它變成日常例行事務的一部分,不用花很多時間、心力或金錢,就能創造有秩序的環境,幫助我們活得更快樂、更健康、更有生產力、更有創意。

無論何時何地,當你翻開本書並開始閱讀,就已站在展開行動的最佳位置。

閱讀完整內容
這樣開始也不錯,擺脫束縛的一年

本文摘錄自‎

這樣開始也不錯,擺脫束縛的一年

葛瑞琴•魯賓

由 親子天下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