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完刀到底要不要復健?

開完刀到底要不要復健?被外科醫師說:不需要做復健」的病人

©醫師也是隔行如隔山,開完刀到底要不要復健?

曾經有一位病人手腕三角纖維軟骨損傷開刀,開完刀半年後才出現在我診間,一摸就痛、手腕完全無法彎曲!我問他怎麼現在才來復健科?因為他的外科醫師說不要復健,甚至他問醫師:「我要不要復健? 」 時,還被眩喝說:我的其他病人都沒有復健,你復什麼健? 」

偶爾也會遇到另一種的情況,手術後被醫師警告:「千萬不能做復健!」

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復健科醫師和治療師都受過專業訓練,知道急性期、亞急性期、慢性期適合及不適合那一種的儀器治療或復健運動。現在也有非常多的研究指出早期活動、立即復健,不論在各種關節或脊椎手術後、心臟術後、癌症術後、急性腦中風、加護病房病危病人,對恢復大有幫助!完全靜止不動是最糟糕的。而且復健方式百百種,很多外科醫師告訴病人不要復健,是因為擔心會傷口裂開、或又傷到受損部位。其實這是誤解,不能動也有不能動的做法!



可以做各種儀器治療,例如紅外線、雷射,也有幫助傷口修復 的效果。不能彎曲的關節,我們可以做等長性運動來維持肌力不流失,不能彎曲、不能負重,只要有良好溝通,專業的復健科團隊都能完美的符合外科醫師的需求,所以說白了,互信和溝通是關鍵;開過刀和有嚴重骨質疏鬆者,也不適合作牽引治療(拉腰、拉脖子),這都是有明確規範的適應症和禁忌症的,外科醫師應多給復健團隊一點信心,創造共贏,早日幫助病人恢復芷常的功能。

最好的做法是互相觀摩彼此 的問診、評估、治療方式,但當了主治醫師之後鮮少有這樣的機會,再怎麼去參加研討會通常也是自家科的觀點。我發現義診其實是個非常好的機會! 「台灣增生療法協會 」 每年在花東舉辦義診,除了造福當地民眾外,聚集多位不同科的醫師一起看同一位病人,能激盪出不同的觀點,也是一大好處! 此外台灣有「疼痛科」 醫師, 其實也是出身各自不同的科,每次年會也有各科交流,非常精彩有趣!

©哪些手術做復健有幫助?

©台灣的復健科現況:沒有人是再世華佗,你的健康是你的責任!

台灣的復健專科在傳統上分成骨科復健、神經復健、心肺復健、 小兒復健四大領域。隨著民眾對於生活品質的需求增加,最近癌症 復健、高齡醫學(長照、失智、 退化) 、義肢復健等領域也逐漸受到重視,甚至國外還有腎臟復健、HIV復健。

台灣的復健專科醫師的養成需要住院醫師四年,專科考試包括肌電圖、肌肉骨骼超音波等。尤在超音波方面,台灣復健科是唯一在肌肉骨骼超音波上有即席術科考試的專科,且功力在世界上獨佔鰲頭,舉辦許多世界級的工作坊,也發表非常多精彩的研究在世界級的期刊上!超音波導引注射類固醇、葡萄糖、PRP(富血小板血漿) ,乃至砷經解套注射,台灣的復健專科醫師許多都有國際級的 證照及水準。

儘管如此,師傅領進門,修煉在個人:每個人的興趣、修煉和悟性也不同,同樣是復健科醫師也不可 概而論。近年來進入了網路資訊時代,許多醫師非常懂得自我行銷,有些年輕醫師初出茅廬,很少在進修的場合看到他,為了造勢出書、網路、電視行銷,把自己塑造成很厲害的形象,但同行都知道實力中庸。當然其中有一部分,或許因為盛名之累,受到許多挑戰之後也開始很積極的學習,那也算是好事(但也有些依舊故我) 。多數的醫師還是很有料,出書是為了 抒己見,將自己畢生的經驗、理念、智慧讓更多人知道。

我要強調的是,不要有名醫或神醫的迷思,就像台灣有許多餐廳大排長龍不是因為多好吃,而是因為CP 值高。醫師也一樣,一診上百人的門診根本沒時間好好的看病人, 套多數人滿意的商業模式大量複製,快速又便宜,可親性高,反正治不好的自然會離開。

舉例來說,前面提過的 「 關節神-針」 關節內打-針玻尿酸,反正也有人有效,於是大家覺得是 「 玻尿酸療法」 有效,趨之若鶩;過了一陣子,關節內打-針玻尿酸加PRP,更有噱頭了,一傳十十傳百,結果每個人膝痛來診斷都是退化性關節炎,每個人都告知打玻尿酸加PRP有神奇療效,反正沒好的會自動離開。醫師的價值在於診斷和治療技術,而不在於用什麼器械或溶液,如果一位醫師對每個人的診斷和治療都大同小異,你怎麼相信他有在認真看你呢?


如果診斷、治療技術、注射溶液,三者要我排列其重要性的話,我會說診斷>治療打針技術>注射溶液。當然,醫師不是砷,沒有人可以治好所有病,所以需要各個團隊的介入,醫師、治療師、心理師、營養師、社工等。有時醫師跟你介紹其他專業的時候,表示你真的需要這方面的協助,請慷慨地接納它吧!

沒有人能為你的病痛負責,臨床上很常發現病人對自己的疾病一點覺察也沒有!也就是問他:何時開始痛?疼痛可能的肇因?引發因子? 「不知道」 、「沒有原因就痛起來了 」 對自己的病痛一點線索都沒有,我只能告訴你:沒有人會莫名其妙痛得要死!痛在你身,醫師沒辦法為你痛,醫師沒辦法為你的痛負責,你想不出導致痛的原因,醫師也沒辦法幫你想到。你的健康不是醫師的責任,是 你的責任,所以要學會為自己的健康負責。醫師只是工具,好要靠自己:醫師能助你一臂之力,幫你找各種蛛絲馬跡,協助你更快找到你疼痛的原因,並在他的認知範圍內提供各種適合的治療方式。 不同的媒介就像不同的工具,得到不同的線索、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最後還是要靠你自己,與醫師共同討論出最適合你的解決之道。

閱讀完整內容

腰痛、膝蓋痛≠要開刀

本文摘錄自‎

腰痛、膝蓋痛≠要開刀?

王偉全

由 原水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