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留不住錢?名人容易把家產敗光?

「啊,好想變得更有錢……」。

你一定也有過這種想法吧!如果這種時候,電視開始播放職業選手以天價簽約的新聞,你或許會感嘆自己怎麼跟別人差這麼多,並覺得失望。

然而,你知道新聞還有後續沒講嗎?新聞沒說的事實是,很多選手即使得到巨額財富,還是無法擁有快樂結局。
美國《運動畫報》(Sports Illustrated)雜誌報導,二○○九年有六○%的NBA球星,在退休後五年內因債務申請破產。NFL選手更是有七八%的人,退休後不到二年就面臨經濟問題。

這是很驚人的數字。像我們這種一般的上班族,因債務而破產的比例通常不會那麼高。

社會上把擁有天價薪酬的職業運動選手、好萊塢明星、超模、歌手等稱為「名人」。不僅職業運動選手,這類名人奢糜的生活方式和經濟危機,都常常躍上新聞版面,震驚社會大眾。

錢賺得比我們多很多的他們,為什麼會落得這樣的下場?

最近有位好萊塢巨星被報導指出面臨破產危機,我在這裡要以這位巨星為具體例子來思考。

據說這位巨星酬勞高到驚人,拍一部電影的片酬高達數十億日圓。當然,這是因為只要有這位巨星是高票房的保證。

既然這位巨星的片酬在好萊塢是數一數二的高,他花錢的方式當然也不尋常。據說他的每個月的生活費超過億元、在全球擁有好幾間豪宅,且坐擁私人飛機、豪華遊艇、藝術品、高級跑車、骨董收藏等……。

他的私生活也很奢糜,夜夜開趴到天亮、喜歡品嚐主廚掌廚的高級料理,搭配美酒和香檳……,完全是如夢似幻的生活。

然而,必須有龐大的財富才足以維持這樣的生活。包括聘請數十名員工管理豪宅和為數眾多的收藏品,其他還有管理收藏品的倉庫費和維修費等等……。光是員工薪資,每年就要燒掉數億日圓。

沒錯,這位巨星花得比賺得多。

線上的名人由於收入豐厚,所以就算有債務,也可以還清。但是,一旦沒了收入,就難以維持一樣奢華的生活。

尤其名人是靠人氣的行業,有粉絲才有高額報酬。然而,在被群眾捧著、享樂的同時,最終會逐漸失去自我吧!

人只要活著,就一定會變老,身體也會衰退。社會上的潮流瞬息萬變,粉絲也會喜新厭舊。

或許他們心裡也很清楚這樣的光環不會太長久,所以為了逃避恐懼,才會選擇用奢侈的生活來掩蓋這樣的心情。

而你會認為「名人那麼有錢,為什麼不用這些錢聘僱理財專家呢?」

當然,他們也知道有這個選項。

用前面提到的巨星為例,他也把自己的資產,交由資產管理公司管理。然而,由於該公司將他的資產用來「從事違法融資、詐欺、稅金滯納等各種違法行為」,因此該名巨星向管理公司提告。

儘管該公司也以巨星的奢侈是問題的導火線為由,提出反告訴,但最終此事件在雙方達成和解下落幕。

其實,這裡潛藏著問題的根源。也就是「即使將資產委託給他人管理,若自己沒有能力管理的話,照樣會落得很慘的下場」。

這位巨星恐怕沒有掌握自己的財產狀況。他在這樣的情況下,把資產全權交給別人管理,因此不知道管理公司是否有做好妥善管理。

這才是讓很多名人破產的真正原因。

為什麼光是交給別人打理還是不行?
前面提到的好萊塢巨星,與資產管理公司陷入金錢糾紛(目前已和解)。

這類糾紛不只會發生在富豪身上。我們也可能面臨這樣的問題。

「想透過投資增加財富,但不知道該怎麼做,也不知道可以相信誰……。」

該怎麼解決這樣的煩惱?

我在前面說過,巨星的糾紛起因於他不了解自己的資產狀況。

「可是,都已經付錢請別人管理了,交給別人管也沒錯吧?」

「這位巨星只是運氣差,遇到惡劣的業者而已……。」

很多人會這麼想。

但是,單靠把資產交給專家管理,問題還是不會解決。

委託專家管理本來就不是全權交給專家,而是「共同完成『作品』(以財富來講,則是理財計畫、投資組合、投資策略等)」。

想要以兩人三腳的方式與專家合作,有幾個前提條件,那就是

1.自己與專家都看著同一張畫(目的),進行溝通。
2.自己也要理解、看懂一片片的拼圖(目的達成的各項必要條件)。

這是「理財」的基本要件。

例如,「在不知道要完成什麼圖樣的狀況下,隨便拼拼圖的話,就像是在玩福笑面註1拼圖」。

讀到這裡的你,若已經開始想「為什麼存不到錢?」、「想解決金錢上的問題」的話,那是因為你不知道理財是什麼。

不必擔心「聽起來好像很難……」。只要「釐清自己的資產狀況,找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即可。

希望你能透過本書,抓到技巧學會基本知識。

現實的青壯年期上班族「過半數」的積蓄是○!
就算前面那位過著極奢侈生活的好萊塢巨星是比較誇張的例子,但世界上確實有很多人苦惱「存不到錢」。

SMBC Consumer Finance消費者金融公司於二○一九年一月,針對日本全國一千名三十至四十歲的男女,展開「二○一九年三○世代、四○世代金錢感覺相關意識調查」,結果發現回答「零存款」的人有二三.一%、「五十萬日圓以下」的有二四.六%、「一百萬日圓以下」的有一二.八%,占了整體的六成以上(六○.五%)。

這些正值事業打拚黃金階段的社會人,超過半數「幾乎沒有存款」,著實是令人震驚的調查結果。

存不到錢的理由之一,是「因為我們沒有受過理財教育」。
過去的義務教育,沒有教導學生金錢觀念的課程。別說我們了,就連我們父母和他們的上一代,都沒有受過充分的理財教育。

與其說「不教」,不如說是「沒必要教」。因為,在高度成長的時代,只要按照社會軌道按部就班,就可以平安抵達目的地。

只要從好學校畢業、踏入一流企業,利用終身雇用制做到退休,就可以拿到高額退休金,並開始領國民年金。股票和不動產等資產的價值也逐年上漲,一回過神來,連自住的房子都成為增值的資產。就算單純把錢存在郵局,利息也高到現在難以想像。這樣的時代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而且,還有一個重點原因就是「人的壽命比現在更短」。例如,一九四七年(昭和二二年)的平均壽命約五十二歲。當時,由於年輕人口明顯高於老年人口,因此扶養老年人口相對簡單。並且,由於未邁入老年期就死亡的人口比例較高,因此人們不像現在一樣,急迫地思考「年紀大了以後無法工作,生活費該從哪裡來?」的問題。

接下來,我想在這裡思考有關「怎麼做才能存到錢?」的問題。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A先生(四○世代的上班族、年收七百萬日圓、太太兼職打工、扶養兩名幼稚園的小孩)的例子。

以現在上班族平均年收四百萬日圓的時代來講,太太有在兼職工作的A先生,算是相當幸運。

你一定以為既然如此,那家計一定沒問題……,但A先生的家庭收支每個月赤字五萬日圓。

雖然他一直用獎金來填補這個赤字,但最後還是認為「再這樣下去,光靠自己還是吃不消」,因此找了財務策畫師(FP)諮詢。

最後發現他們家的問題出在「無意識的浪費」。加上太太的薪水,A先生每個月有五千日圓,因此固定費並不算高,從FP的觀點來判斷,他們家的經濟狀況也還可以存到錢。

那麼,到底問題再在哪裡?了解他們家的支出後,發現這家人不自覺地在很多小地方上有浪費的情況。

先生的零用錢要多少給多少、應酬費每個月十萬日圓、頻繁的外食費用每個月八萬日圓、小孩子的教育費每個月四萬日圓,其他花在娛樂細項上的費用也超過五日萬日圓。

雖然沒有奢侈到買高級車或精品,但是小花費累積起來,卻讓家計吃緊,存款沒有增加,仍停留在婚前的三百萬日圓,過著高風險的生活。

讀到這裡,你發現問題了吧?

就像我們在前面好萊塢巨星的例子中看到的,金錢的運作有一條很簡單的規則,就是「用掉了就會減少」。

因此,想要「存錢=把錢留下」,你應該做的是

收入>支出

基本上只要做到這點即可。

我在後面會說明「怎麼做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有這種習慣的人存不到錢?
從前面的部分我們可以總結出,「打造儲蓄體質的第一步不是賺錢,而是先控制支出,增加手上的錢(餘額)」。留在「手上的錢」才能成為建立資產的本金。

我也會在後面談到資產形成,不過必須先有資金才能開始運用。因為光有資產(存量)或收入(流量),是無法展開投資的。

若一開始無法確保穩定的資金來源就躁進投資,日後也可能因為資金不足而被迫解約。

相反地,在能夠掌控金錢後,收入增加的同時,才會出現相乘效果,加快實現理財目標的速度。

在這裡很重要的一點是「賺錢」、「花錢」、「存錢」、「增加財富」的順序。

我們對金錢的行為主要可分為四類。

賺錢……先不論好壞,很多上班族在這方面很少有變動。

花錢……決定權在自己手上,可以立刻改變。

存錢……與「花錢」連動,有可能增加。

增加財富……加速「存錢」。

■賺錢→花錢(永遠被金錢支配的生活方式)
■賺錢→存錢→花錢(可以掌控金錢的生活方式)
■賺錢→存錢→增加財富→花錢(錢滾錢的生活方式)

實現理財計畫後,

■增加財富→花錢→增加財富→花錢(不再被金錢支配的生活方式)

應該以這樣的順序為目標。

我要在這裡比較「存得到錢的人的特徵」和「存不到錢的人的特徵」。首先,存不到錢的人的代表性特徵,大概是這種感覺。

〈存不到錢的人的特徵〉

•不會去思考未來不安和恐懼的人。
•對於支出沒有明確價值標準的人。
•不清楚自己花了多少錢的人。
•不知道自己未來需要多少錢的人。
•對於存錢的理由、存多少的原因,回答不出「為什麼?」的人。

總之,沒有讓現在、未來的理想與恐懼顯化的人,有存不到錢的傾向。

這種人為了消除「不確定能否實現未來的生活與目標?」轉而亂花錢、不考慮未來的事(小孩養育費和養老費用等),錢一到手就花個精光。

更恐怖的人,甚至會因為刷信用卡、分期付款及借款,導致支出超過收入,負債累累。

踏進我的理財學校的人當中,有人即使年收入數千萬日圓,卻因為浪費所以持續累積一個月就能還清的債務,並在掌握這個問題後,開始著手改善。

存不到錢的人,並不是收入低的人,就像我所說的,存不到錢的人的幾項特徵包括花錢時不考慮「自己花了多少?」、「未來需要多少錢?」、不會安排支出的優先順序等。

接下來,我們來列出存得到錢的人的代表性特徵。

〈存得到錢的人的特徵〉

•對未來感到不安與恐懼的人。
•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的人。
•有明確目標,知道自己未來「要準備○○元」的人。
•對於存錢的理由、存多少的原因,回答得出「為什麼?」的人。
•針對支出有花費標準的人。

你覺得如何?在這些項目中,你符合幾項呢?

存不到錢的人,光是有存款就可以讓他們覺得「很了不起」,而實際上也有很多人只是因為對未來感到不安,所以乖乖地存錢。

這種人只要在明確的理由下設定目標額,未來就能安心執行理財計畫。

閱讀完整內容
5張表格打造最強理財計畫

本文摘錄自‎

5張表格打造最強理財計畫

俣野成敏

由 商周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