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史實爭議《茶金》不只要講客家茶商

揮別史實爭議 
《茶金》不只要講客家茶商: 比茶虎更關鍵的神祕KK


熱播的公視商戰時代劇《茶金》, 因「 舊台幣4 萬元換新台幣1 元」的片段引起爭議,但另一方面,《茶金》整體在細緻、劇情、歷史呈現上, 又受到不差的評價。《茶金》到底是如何拍出來的?究竟想讓觀眾看的是怎樣的故事?

◎楊舒媚


▲溫昇豪(見圖)在公視時代劇《茶金》中飾演美國懷特公司工程部特別助理「KK 」。茶金製作人指出,KK 正是連結整個大局勢的關鍵角色。(公視提供)

《茶金》設定的是不認命的茶商千金張薏心、熱愛鄉里的茶葉大王「 茶虎」 張福吉、尋家無依的失意戰俘劉坤凱「KK 」、入贅張家沒成功卻野心極強又戀著女主角的范文貴、有絕妙配茶功力的天才女茶師羅山妹、斡旋於冠蓋間的風華名伶夏慕雪、在商場上打仗的霸氣將軍靳元凱……等角色,在大時代洪流中扭轉命運的故事。

拍《茶金》的起心動念,製作人徐青雲表示,最早是李永得擔任主委時的客委會找上公共電視,希望拍一部與客家有關,但不要是近代劇、而要是時代劇的作品。公視把過去呈現過的戲劇掃了一遍,發現其實拍過不少職人劇,為免重複,因此先剔除以職人為主角的路線。

徐青雲說,找資料的過程中,剛好看到一套書,就是在台灣茶界有「 茶虎」 之稱的姜阿新,其女婿廖運潘寫的《想到什麼就寫什麼》9 本家族手稿。徐指出,因為廖運潘常常被問很多故事,於是把其所記憶的寫下留給家人,前前後後寫了自己家裡、結婚之後怎麼幫岳家、到姜阿新破產、至台北謀生……,中間雖曾中斷一段時間,但後代把因破產賣掉的洋樓買回來後,又開始寫。


▲《茶金》的劇本及參考資料。(資料照,柯承惠攝)

在公視之前,徐青雲曾擔任過客家電視台台長。長期接觸客家、自己也是客家人的徐青雲,之前雖然聽過客家第一茶商姜阿新的故事,卻缺乏更多資料可以參考,直到看到廖運潘這部鉅細彌遺寫下的家族故事,越加發現姜阿新的特殊性。

徐青雲講:「 這個商人跟怡和洋行做生意,往來的是外國人,為了做生意在北埔蓋個洋樓專門招待客人也當住家, 整個線串起來之後,發現這個人的故事是飽滿的、豐富的」。不做職人戲,徐青雲說:「 從茶葉商人開始做故事是還不錯的點,是商業的、有經貿往來」,而且,「 茶和客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徐青雲指出,早年台灣的茶其實分布在南投以北,沒有在南投以南;現在看到的阿里山、凍頂、高山茶等,都是國民政府來台以後陸續往南移的,早年桃竹苗、台北南港、坪林、三峽……,這些地方是種茶的大本營,所以才有「 北茶南糖」的俗諺。

姜阿新客家、茶商的背景,成了《茶金》中茶虎張福吉的原型;另一方面, 《茶金》也以客家話的海陸腔為主語。

弱勢語言成主語 徐青雲:有機會多照顧一點

客家話目前在台灣已不算是強勢語言, 其中海陸腔相較於四縣腔更是少數中的少數,為什麼《茶金》要選擇這樣弱勢的語言來呈現?徐青雲說,四縣腔講的人約7 成,說海陸腔的相對少、約2 成多一點,「 以前做客家節目時,心裡就記得,越少數的腔調、越少人會講的, 要照顧多一點。如今有這個機會,《茶金》原型故事又剛好發生在新竹,新竹就是海陸腔大本營,才會是這樣的思考」。


▲郭子乾在公視時代劇《茶金》中飾演茶葉大王「茶虎」張福吉。(公視提供)

姜阿新的客家故事讓《茶金》故事有了支柱,但該怎麼跳出北埔、貫穿大時代,成了劇組的難題。徐青雲說,後來發現,北埔茶葉其實是與大稻埕連在一起的,客家茶商很多人到大稻埕做生意, 例如姜阿新就和設在大稻埕的怡和洋行有往來,因為這個因緣,「 台北」的角色就被拉進來。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1816期

本文摘錄自‎

揮別史實爭議《茶金》不只要講客家茶商

新新聞

2021/第18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