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針灸之謎看中華文化困境

中醫有許多療效,人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背後跟多數人對中華文化的體認及民族性有關,為何會這樣?從近來故宮爭議,也能看出端倪。

中央認知神經科學所教授
洪蘭
一九七二年我在美國念書時,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新聞時間一到,學生活動中心便擠滿人,大家都對中國很好奇。我在電視上初次看到了教科書上的長城,還看到一個不用麻藥、只用針炙麻醉的外科手術,當時所有人都嚇得問我針炙是什麼?為什麼會不痛?我愣在那裡,慚愧自己對文化無知。五十年後,我看到一篇論文,或許可回答針炙麻醉之謎。

過去我們認為麻醉是麻藥的分子阻擋了離子通道,使疼痛訊息不能傳遞到大腦。但是一位元德國生物物理學家卻認為,不同的麻藥有不同的分子結構,不可能都能和離子通道結合,所以一定有別的原因。

他發現神經元不反應,可能是麻藥改變了細胞膜的物理性質,使細胞膜的脂肪不能從液態脂肪變成液態結晶(from lipid to crystal),變軟了,就好像吉他的弦太鬆了,不能彈一樣。後續的實驗證實了這一點。或許中醫的針插下去時,也是暫時改變了細胞膜的物理性質,阻擋了傳導,所以就不覺得痛了。
這篇文章令我感慨,我們的三大發明——羅盤、火藥、印刷術都是在外國人手上發揚光大的。中醫的很多療效到現在還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中醫是祖先傳給我們的寶物,像治瘧疾的中藥,屠呦呦一深入研究便拿到了諾貝爾獎。西方船堅炮利打醒我們時,也打去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全盤西化的結果,使我們如同在倒洗澡水時,把嬰兒也潑出去了。我們真是拿著金飯碗在討飯。

前年有個以色列神經科學家來台灣教學三個月,他問班上十幾個大學生,什麼是他們心目中的中華文化?結果幾乎一面倒都說「吃」,只有兩個人說故宮的文物。飲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沒有錯,但是中華文化遠不只有吃而已,他很驚訝我們的學生並不以故宮的收藏為傲。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也是向心力。看到有人操作,要把故宮降級改隸屬文化部,真是感慨萬千。這個需要深厚學養和國際觀才能勝任的職務,一旦變成政治酬庸,我們祖先數千年的心血將毀於一旦。這些國寶是許多人冒著危險,九死一生才運來台灣,想不到它逃過文化大革命,卻躲不過意識形態追殺,悲乎!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718期

本文摘錄自‎

一個針灸之謎看中華文化困境

天下雜誌

2021/第7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