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濕疹大發不要抓 中醫三管齊下

癢到睡不著 對治須搭配藥物、飲食、調整習慣

每逢悶熱夏季,求治濕疹的患者就會增加。濕疹並非單一皮膚疾病,辨證複雜,中醫的處置會從藥物、生活習慣、飲食三方面同步著手。

撰文.陳建輝、陳宥瑄
天氣轉熱,門診中濕疹的病人愈來愈多。台灣夏季炎熱潮濕,天熱時食慾差,部分民眾反而會更想吃重鹹辛辣等重口味的食物,或吃大量冰品甜品,濕濁內生,進而誘發搔癢、起疹等皮膚症狀;冷氣過冷造成溫差過大、連日下雨濕氣重,往往也會使濕疹惡化,甚至癢到難以入睡,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品質。

濕疹並非單一皮膚疾病,凡反覆發生、伴隨搔癢、脫屑、紅腫等症狀的發炎性皮膚疾病,都可歸類為濕疹。急性期可能因發炎細胞在表皮層聚集,而出現皮膚外觀紅腫,伴隨發癢及滲出液。若未妥善治療則會出現皮膚增厚、脫屑等症狀。濕疹可能因接觸異物或過敏誘發,氣喘、過敏性疾病家族史、吸菸等都是危險因子,至於體重過重是否與濕疹相關則仍有爭議。

傳統中醫典籍中以「風」、「瘡」等名詞描述濕疹,治療時會依據病理機轉及個人體質用藥,患者能否配合忌口及作息調整,亦為影響治療速度及效果的關鍵因素,治療須三管齊下。

內外藥物:依病程調整

急性期:判斷風、濕、熱三者的輕重決定用藥。風重的特徵是病灶多且最癢的位置往往不固定,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會使用荊芥、防風、蟬蛻等。濕重,是皮膚病灶滲出的組織液偏多,伴有感染時甚至會化膿,常使用蒼朮、黃柏、白朮、茯苓、薏仁、澤瀉等清熱利濕。熱重,則有病灶色紅有灼熱感,搔癢易出血等症狀,常用藥物有黃連、青黛、敗醬草、苦參根等。

慢性期:依體質不同調理,脾虛濕重的患者平時容易倦怠、汗多而黏,濕疹滲出液多,這種情形就需加強脾胃運化功能,一般使用茯苓、白朮等藥健脾滲濕。血虛風燥的患者,滲出液反而偏少;皮膚偏乾,容易脫屑,有夾熱情形甚至抓一下就會出血,這時就會用生地、當歸、赤芍等養血藥物加上風藥治療。亦有病情反覆,伴隨皮膚顏色暗沉增厚等瘀症,需加入活血藥物;或在治療時酌加滋陰藥物如玉竹、生地等幫助皮膚修復。無論急性期或慢性期,治療時還會考慮到季節及患者的飲食生活習慣微調,例如夏天暑熱之氣較盛,就會酌加清解暑熱、去濕的用藥如荷葉、淡竹葉等。

內服藥物遇到停滯期時,可併用針灸、放血等療法增加療效。

煎湯外洗/濕敷:可在中醫師判斷下,依體質選用苦參根、土茯苓、黃柏、蒼朮、地膚子等清熱止癢的藥物煎湯做成藥洗外洗或濕敷,達到止癢效果。

藥膏類:臨床選用含青黛、黃芩、黃連、地榆、大黃等等的藥膏或乳液,保濕止癢,修復受損的皮膚。

千萬別抓!搔抓會使原本已很脆弱的表皮層受損,讓搔癢更惡化。真的很癢,可配合外用藥膏保濕止癢。

生活:規律作息、要運動

規律作息勿熬夜,並養成運動習慣。平時不運動者應以「微汗微喘」為原則開始,逐漸增加強度,適度排汗增加代謝與循環。運動後盡快沖澡,並立刻塗抹保濕乳液或藥膏。

洗澡水勿過熱,並避免過度清潔。注重保濕,選用成分單純的乳液。
保持清潔 飲食忌口

環境:定期清潔環境,至少兩周換一次床單被套,以免皮屑及灰塵堆積、塵蟎孳生引發過敏。太過潮濕時建議使用除濕機,將濕度控制在五○%上下。

衣著:貼身衣物以純棉為佳,避免穿著易刺激皮膚的衣料。

飲食禁忌:辛辣、酒精會使血管擴張,加重搔癢。

海鮮類屬中醫觀點的「發物」,原本就易對海鮮過敏者,更須嚴格忌口。

油炸類:市面上的油炸食物多以回鍋油反覆高溫加熱,內含致癌致敏物質。

高糖及易引發過敏的食物: 蛋糕、餅乾、芒果、荔枝、龍眼、芋頭、竹筍、動物內臟等,依體質忌口。

進食時間:三餐定時定量,避免過晚吃晚餐及消夜,中醫觀點易損傷脾胃,不利濕疹康復。

保養期食療:

薏仁飯:薏仁一杯加適量水蒸至熟透,也可和米飯一起煮,清熱利濕。脾胃偏寒者,可先用小火炒至表面微黃再煮。

百合玉竹茶飲:緩解期幫助皮膚修復。百合、玉竹各三錢,生甘草一錢(腸胃易脹氣再加入陳皮一錢)以一千CC的水煮沸後,小火煮二十分鐘即可飲用。

濕疹的辨證極為複雜,除了前述的分型,臨床時還會考慮病灶部位、皮膚損傷型態、好發時間等等,設計最佳的治療方案;保養期食療亦會依據體質微調,患者務必諮詢信任的中醫師,以取得最佳療效。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第1289期

本文摘錄自‎

夏季濕疹大發不要抓 中醫三管齊下

今周刊

2021/第12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