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手腳冰冷第一步 多吃這兩色食物

初春時序乍暖還寒 從飲食讓身體發熱

過完元宵、迎接初春,但天氣總是陰晴多變,體質虛寒者容易手腳冰冷,俗話說「養生先養暖」,多吃兩色食物,把身體調好,健康自然跟著來。


平日多攝取黑黃兩色食物,黃色食物以胡蘿蔔、地瓜、玉米為代表,有助養生、固腎健脾。
冬去春來,天氣極度不穩,一下豔陽高照、一下陰雨綿綿,許多民眾血液循環差、手腳總是冰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中西醫整合科主任陳建宏指出,「怕冷的因素很多,就中醫辨證論治的觀點屬陽虛體質。」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院長彭溫雅則說,「會不會怕冷,得從身體有無『寒氣』說起,一般人常見症狀如:容易疲憊、胃痛、腹瀉、婦女月經有血塊、腳底冰冷,甚至小腹發冷等多種樣貌。」

陳建宏表示,「很多人在夏天習慣吹冷氣,可是經常待在冷氣房,尤其是過強的冷氣,或喜歡吃冰冷的食物、飲品等,都會讓身體走向虛寒體質。」此外,年齡也是重要因素,《黃帝內經》裡的「女七男八」則說明,腎氣(元氣)盛衰之規律——女性在五七(三十五歲時)、男性在五八(四十歲時),腎氣便開始衰退,當腎氣不足就會出現畏寒、怕冷等現象。

攝取黑黃兩色食物可固腎養脾胃

彭溫雅形容,腎氣好比存款,脾胃就像利息,善用利息讓存款增加,從飲食調理讓身體發熱,讓血液循環好一點,也就不會怕冷。
至於哪些食物有利於腎臟、脾臟,可從中醫的「五色五臟」來推論。腎臟在五色中屬「 黑色」, 脾臟則對應到「黃色」,因此想要養腎、顧脾,不妨從黑色食物如香菇、黑木耳、紫地瓜、黑豆、黑棗、黑芝麻等;黃色食物則從胡蘿蔔、地瓜、南瓜、玉米、木瓜、香蕉等下手。而這些食物的攝取,最好在脾胃運行之時,也就是早上七時到十一時,對於身體的能量是有極大的幫助。這段時間也要避免吃生菜沙拉或蔬果汁、冷飲等,這些都不利於偏寒性體質者。

此外, 每天適量飲用「桂圓紅棗薑茶」,除了具有溫補身體、暖和手腳的功效,還能改善脾胃功能。但要注意的是,血糖控制不穩、高血糖者不宜飲用。桂圓紅棗薑茶的作法很簡單,將桂圓兩顆、紅棗三顆、老薑三片、五○○毫升的水一起放入鍋中,開中火煮滾至剩下大約二五○毫升,即可關火。

除了飲食調理外, 想改善冷底子體質,也要懂得「趨吉避凶」,日常生活就要避開寒氣、增加保暖。以百歲仙逝的政治名人陳立夫老先生,他念茲在茲的養生口訣便是「頭部宜涼,足部宜熱」。

腳是身體的發電機泡湯改善循環

腳其實就像是身體的發電機。醫學專家一致建議,泡腳、泡澡、泡湯,在冬天是很好的養生方法。除非本身有下肢靜脈曲張,或男性有精索靜脈曲張的問題。一般而言,只要留意水溫約四十度,時間約半小時,原則上沒有太多禁忌。

至於有人會問:穿襪子睡覺行不行?醫師認為,基本上還是因人而異。在冬天最重要的是做好下半身保暖,因為,天氣變冷會影響血管收縮,造成身體末端血液循環不良,有些人容易在睡覺時發生抽筋現象。

俗話說:「 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也是在提醒人們冬季運動的重要,千萬不要因為天氣冷就懶得動。想扭轉寒冷體質,最重要的是規律運動,每周至少三次、每次時間在二十分鐘以上,冷底體質就可逐漸改善。也許有人會覺得天冷不適合戶外活動,那麼可以選擇跳繩。

醫師指出,跳繩是很好的有氧運動,可提高新陳代謝。另外,做一些簡單的拍打動作,也可以獲得緩解。例如, 用手拍打脾經( 即大腿內側)、膽經(大腿外側),也可改善血液循環。再也不怕寒流來襲。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 第1158期

本文摘錄自‎

終結手腳冰冷第一步 多吃這兩色食物

今周刊

2019/3月第11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