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床上的選擇權——關鍵18課

插管 vs. 氣切快速維持呼吸功能

案例1 配合治療,82 歲老婦也能拔管出院回家

82 歲張老太太感染肺炎住進部立台中醫院,因為呼吸衰竭,醫師判斷需接受插管及呼吸器,但家屬擔心插管後將無法拔管、出院。不過在醫師詳細說明後同意插管。

病患在住院兩周期間,曾試圖拔管及脫離呼吸器的訓練。雖然第一次嘗試拔管失敗,但醫療團隊與病家都沒有放棄,最後終於成功。拔管成功當天,張老太太還用沙啞的聲音向醫護人員道謝,家屬也露出笑容,送老人家回家過母親節。(台中醫院內科主任楊文達提供)

案例2 不聽醫囑,插管五個月感染肺炎過世

陳老伯肺炎住院,因罹患慢性肺阻塞 (COPD),已無治癒可能,但陳太太堅持要插管。肺炎暫時穩定後,醫師評估插管難以撤除,若改成氣切,對陳老伯好處較多也比較舒服,但陳太太強烈反對,認為醫院要害死陳老伯。

五個月後,陳老伯因肺炎與喘氣而病危,醫師不顧陳太太反對換管子,發現管內早有一半空間塞滿濃綠乾痰,不僅影響呼吸,也是重覆感染肺炎原因。陳太太看了驚訝地癱軟在椅子上,一周後陳老伯過世。(蘇一峰醫師提供)

Q:插管是什麼?

A:一般常見的插管,正式名稱為「氣管內插管」,從嘴巴或鼻子進入,延伸到咽喉下方氣管,以前者較為常見。插管時醫護人員先用一金屬製工具伸入口腔,撐開足夠空間,再將插管置入,抽出工具。

Q:氣切是什麼?

A:氣切其實是「氣管切開術」這項手術名稱的簡稱。氣切是從頸部喉結下方,以手術切開一個直徑3公分的小孔,以便插入氣切管。氣切管進入氣管的長度僅約5至6公分,比起插管短,也容易置換。
插管

Q:什麼時候適合使用插管?

A:插管是最快速就能安置妥當的醫療處置,因此在急救時很常使用,在一般影視節目中,也常重現插管的情境。它具有保護呼吸道功能,例如因外傷出血,可能導致呼吸道阻塞,必須插管以免窒息。呼吸道疾病若造成痰液過多,使用插管一方面讓呼吸道暢通,也具有置入抽痰管的便利性。
動手術時有時也有插管需求,例如頭頸部手術或喉癌等,需保護呼吸道順暢;或是在麻醉後維持呼吸功能,這種情況通常只需要使用三小時到半天即可。如果因為本身的呼吸功能暫時衰竭,使用插管並搭配呼吸器也是常見的做法。

使用時機

●保護呼吸道

●抽痰

●使用呼吸器

使用多久

●一般兩至三周內

優點

●無需開刀,立即使用

●急救情況下使用

Q:插管會有什麼缺點?

A:插管具有緊急且短暫的特性,一般使用時間在兩到三周內,再長就以氣切替代較為妥當。長期置放插管,口、咽等黏膜組織容易受損;同時插管自口部一直延伸到氣管,長達30至35公分,唾液容易跟著流入,讓口腔細菌跟著附著進入呼吸道造成感染。

缺點

●黏膜受損

●感染風險

Q:插管病人會舒服嗎?

A:對病患而言,口中到咽喉始終有異物,不僅無法進食,痛苦不適我們恐難以想像。台中慈濟醫院預防醫學中心副主任黃軒醫師,便描述了一位過去曾經治療過的插管病患的形容。他說,自己一張開眼,就發現嘴巴裡不知被塞了什麼東西。因為開不了口說話,所以就一直左右搖頭,想把它吐出來。當時,他以為已經身在地獄了。

病人不適感

●需臥床,僅能少量行動

●無法說話及口部進食

●口腔有異物無法閉合

氣切

Q:什麼時候適合使用氣切?

A:氣切與插管的使用目的差不多,主要都著眼於維持病患的呼吸功能,多數情形都需要接上呼吸器。差別之處在於,插管多是從口腔直接置入插管,氣切則是從頸部切出一個小口,再接上呼吸器。

氣切與插管的另一項不同,是氣切可以較長期使用,一來比起插管,病患的不適感少很多,二來管子短、不經口腔,感染機會也少很多。

使用時機

●氣管內插管超過兩、三周

●保持呼吸道暢通與抽痰

●長期使用呼吸器

優點

●病患較舒適

●可進食、說話

●較容易脫離呼吸器

●感染情形
Q:氣切可以用很久嗎?

A:陳秀丹醫師表示,雖然使用的時間比插管長,但仍需「合理使用」,例如因為疾病或車禍外傷,預估兩個月至三個月才會好,完全康復後可以回到比較正常的生活狀況,甚至過好幾十年的生活,就是合理使用。較少見的情形是例如口咽癌必須切除喉部,氣管與鼻腔口腔的連接中斷,必須改從頸部氣切一個出口才能呼吸。如果原有的病況不能恢復健康,必須長久臥床使用呼吸器,甚至意識不清,是否使用就值得思量。

使用多久

●兩至三周以上

Q:聽說氣切人就會死,是真的嗎?

A:蘇一峰醫師表示,氣切比起插管有許多好處,例如病患較舒適、能進食與說話,撤除氣切只要縫幾針,一個月內就會癒合、疤痕很短,加上較少感染、容易維護,研究也說明氣切較易脫離呼吸器。

不過一般民眾多排斥氣切,除了因為是種「手術」(其實風險很低),也會誤以為氣切容易造成死亡,事實上,通常要氣切的病人,本身病況就已經有較高死亡率,而不是氣切造成。

缺點

●是一種手術

●病家排斥度高

病人不適感

● 需臥床,不使用呼吸器時

可行動

閱讀完整內容
早安健康 特刊34期

本文摘錄自‎

病床上的選擇權─關鍵18課

早安健康

2019/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