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孩子的獨特 適性而教【封面故事-親子天下】

不只適才,還要適性 讓性格成為成功助力


英語中關於性格的形容詞就有近兩萬個,顯示性格之複雜;在學習上,性格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面向。

父母和老師如何適性而教,將影響孩子能否有興趣的學習,長大後能否發揮天賦潛能、找到自我定位和價值。
談到適性教育,曾是歌手的史丹佛大學教育學博士陳美齡有個比喻貼切的故事:

有一天,動物們決定去隔壁學校看看。老師對大家說:「大家一起走路去吧!」小鳥問:「我的腿短,可以飛過去嗎?」海豚也問:「我可以游泳過去嗎?」老師回答:「不行,大家都要用走的,沒有特殊待遇。」這下麻煩了,小馬和小狗不一會兒就抵達終點,但是小鳥走得很困難,海豚一離開水,根本動彈不得。

原本大家可以用各自的方式抵達終點,卻因為老師無視每個人身上不同的特點和個性,造成有些動物無法發揮出實力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就像故事中的小鳥一樣,在還沒有機會證明自己能展翅高飛前,就先被認定是隻笨鳥,因而喪失了信心。

即使身為父母,也不一定能看見並欣賞孩子的獨特。

餐廳裡一群媽媽們的育兒經,最能引起共鳴的是抱怨小孩。一位家長大吐苦水:「我兒子考試容易粗心,同樣的題目一錯再錯…每晚陪他寫功課比白天上班還累。」「那他總有優點吧?」這位媽媽思考了一會說:「只能說他是個善良的孩子,但我不知道這樣以後可以做什麼?」曾幾何時,「善良」如此珍貴稀有的特質,卻因為無助於學習,而被視為一文不值?。
研究發現
性格影響學習,但最易被忽視

學習能否成功,往往受到智力(認知能力)與非智力(非認知能力)兩種因素的影響。前者指的是孩子擅長什麼、學什麼比較容易,常用分數、性向測驗來判斷孩子的智力及能力表現;後者則包含動機、興趣、性格等,無論孩子的天賦潛能如何,都需要非智力因素的支持,才能將潛能化為可以在學習中展現的真實能力。而在非智力因素中,最容易被忽視的面向是性格。指的是一個人在生活中展現出來的行為模式,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二○一七年出版特刊《Your Personality EXPLAINED》中統計,用來描述性格特質的英語形容詞接近兩萬個,突顯了性格的龐雜度,因此網路上出現許多關於性格的心理測驗。事實上,性格沒有一套標準化工具可以評量,有與生俱來的因素,更受後天文化環境影響,無法全然改變,卻可以調整。

從人生長遠來看,性格沒有優劣高下之分,端看放在什麼情境下看。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比喻:「家長認為孩子容易分心不好,換個方向想,人悲傷時,容易分心那該有多好!」但在學習上,卻有所謂的「助力性格」與「阻力性格」,主導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方式。容易分心就是學習的阻力性格,因為各種研究皆證實,容易專注的孩子在學習上多半比較容易成功。

同樣是容易分心,卻像兩面刃,一面是人生道路上的好處,一面卻成了學習的阻礙。那麼父母和老師該如何看懂孩子的獨特、引導孩子欣賞自己的獨一無二、幫助孩子看到性格限制下的學習難處,發展出後天的自覺和找到對的學習策略?
父母因應㊀
看懂並支持孩子的性格特質

方法❶ 成為孩子的行為翻譯機

孩子令你惱怒的行為背後,可能有你看不見的原因,需要你在日常生活中長期、細膩的觀察,找出行為背後的原因。倡議兒童遊戲權的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發言人張雅琳舉例,兒子過去主動提及要學英文,但在課堂上,無論老師怎麼引導,就是不肯開口說半句英文。「不願意說,怎麼學得會?」張雅琳起初很生氣,某次出國,孩子在沒有其他同儕,只面對親切微笑的外國人時,就願意開口用英文對話。

後來她才知道,原來孩子對自我要求完美,非得有把握一開口就發音正確,否則就不願意說。這樣的特質也讓兒子常因一點小事就爆炸,因為達不到設定的標準,很氣自己,最後就放棄。「當我能理解時,就不再執著於他是否一定要開口說,才代表有學習;而當他積木堆不好就生氣時,我不會罵:『這點小事氣什麼!』而是換個方式說:『我像你這年紀時,做得還沒有你好呢!』」

方法❷ 為孩子的行為立界限

當孩子成為一個能調節自己性格的人,才能真正做自己。意思是說,孩子要能依時間、地點及場合調整因性格所帶來的行為,以符合社會規範。

適性而教不是放任,不是「阿Q精神」,而是引導孩子看見自己性格上的限制,並教導如何運用其特質去適應環境。

教出三個史丹佛學霸兒的陳美齡從小以「TPO」(Time,Place,Occasion)原則教導孩子,依照時間、地點及場合遵守應有規範。例如:熱情奔放的孩子在公園盡情跑跳、大聲喧鬧是允許的,但在餐廳用餐時,就要提醒他不能影響到別人。

培養孩子視情境調節自我性格的能力,才能靈活運用自己的個性,同時又保有自我。

父母因應㊁
依不同性格採適性學習對策

在學習的情境下,該如何引導孩子化阻力性格為助力?以專注為例,專注度高的孩子容易學得好,但楊俐容表示,專注度低的孩子不代表一定學不好,而是父母要協助孩子適性發展出最佳的學習策略。

她以兩個女兒為例,小女兒活動量高、專注力低,完全無法像姊姊一樣,能利用字卡學習背誦知識,她轉而教孩子運用自己的身體,模仿「A」的樣子來記憶英文字母。當她觀察到小女兒國字寫兩行後,字跡就開始歪七扭八,代表坐不住了,她會在孩子寫完兩行時鼓勵她去動一動,動完回來再繼續,而非要求一定要把所有功課做完才能去做別的事。「幫孩子將時間切割,而每個片段都是他能力可以做到的,」這是楊俐容口中適合「好動小孩」特性的「分散式學習法」。

楊俐容也與臨床心理師鍾世明、黃春偉依據心理學「五大性格特質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整理出影響學習的十二個關鍵性格,區分為六大向度,製作一份學習性格測驗,並為這些學習性格提供對策。(見一○二頁)

❶自律性(自律|散漫) ❷謹慎性(謹慎|草率)
❸堅毅性(堅毅|脆弱) ❹開創性(開創|退縮)
❺樂觀性(樂觀|悲觀) ❻穩定性(穩定|多愁)

教育現況
成績至上,孩子欠缺自我探索

「適性」教育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充分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並能享受站在屬於自己的舞台上,也就是「適才、適性、適所」的概念。

近年實驗教育蓬勃發展,即將上路的「一○八課綱」,也都強調學習應該看重孩子的興趣、特質,給予符合個別差異的教學和課程。

但在台灣的升學體制下,多數孩子最終的適性仍然與考試成績綁在一起。東湖國中輔導老師郭昱秀觀察,不少孩子可能各科成績都不出色、講不出喜歡什麼,也看不出特殊才藝,最後只能依循學校分數排行、主流價值或是家長的一句話,決定升學路徑。追逐分數背後,是一個個對自己現在及未來茫然的孩子。

家長和老師要把眼光看遠一點,學習不被分數綁架,給孩子更多探索自我的時間和空間。(見一一五頁)

未來趨勢
適才又適性,更能發揮個人價值

長期研究「天賦教育」的西湖國小資優班老師邱鴻麟比喻,天賦像是一個森林的棲地,性格則是提供養分的環境因子,當我們能給足養分,養分給得愈正確,棲地會自然長出屬於這個地方的優勢樹種,形成獨特的林相。

如果一直是以學科成績、紙筆測驗來衡量孩子,等於把棲地內所有的樹種砍掉,這種篩選方式只會留下「學術天賦」這種單一的樹種,這也是為何多數的孩子長大後仍不清楚自己的能力與方向,總是在問:「我以後適合做什麼工作?」的原因。

一○四人力銀行社會企業處協理王榮春則從職場人才的角度分析:「當孩子能找到一個跟自己個性、興趣、價值觀吻合的主題或領域,自然更有意願學習,這就是『適性揚才』的意義;若再把每個人的才能和個性放在對的職業與職務上,『適才又適性』,自然更能如魚得水,發揮個人價值。」

職涯發展師鄭惠文形容,性格好比每個人內建的「自動導航系統」。當孩子從小被適性的對待,這個自動導航就會更加靈敏、精確的引導出一條適合走的方向。儘管眼前的道路可能崎嶇蜿蜒,但因為是自己設定的人生腳本,走起來更加踏實與安心,自然能充滿自信。

若要問該如何評量適性教育成功與否?「孩子能不能有興趣的學習、未來能否樂在工作,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是我最在意的。」這是教育噗浪客推手、南投縣僑光國小前校長洪旭亮的答案,相信這股信念也正是推動一連串翻轉教育浪潮的堅實動力。
閱讀完整內容
親子天下第99期

本文摘錄自‎

看懂孩子的獨特 適性而教

親子天下

2018/4月第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