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站不穩可能是巴金森氏症? 2方法減緩症狀及退化速度

一張表早期察覺罹病徵兆


巴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巴金森氏症罹患人數持續升高,依健保2021年統計資料,國內患者已超過7萬人,如何早期發現?如何與疾病共處?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指出,巴金森氏症是因為腦內黑質部位退化,導致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生成不足,造成肌肉活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凋亡的黑質細胞一旦超過一半,大腦其他參與運動控制的區域就無法合力運作,影響身體活動能力。」

有「台灣巴金森之父」稱號的陸教授神經科診所院長陸清松進一步說明,巴金森氏症好發於60歲上下族群,有典型與非典型之分,典型的稱為「巴金森氏病」,約8∼9成病患為典型的巴金森氏病;巴金森氏症則指合併其他小腦症狀的非典型巴金森氏症。「顫抖、僵硬、動作慢,是巴金森氏症3大徵兆,」陸清松說,顫抖是指靜態性顫抖,也就是人在靜止不動的狀態下身體不由自主顫抖,「這3種情況如果出現2種而且單邊出現,就要懷疑是巴金森氏症。」
嗅覺異常、嚴重便秘憂鬱等是初期症狀

「巴金森氏症無法治好,但並不是不治之症,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對控制病情有很大幫助,」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表示,過去對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是在病情已進展到影響病人日常活動時才開始用藥,但研究發現,當症狀輕微出現時,腦中黑質神經元細胞可能已有6成以上退化凋亡,因此現在臨床建議在早期就給予藥物治療。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提供簡易的檢測表(見表1),供民眾在家自行檢測,10種情況如果出現3個,可能已出現巴金森氏症初期跡象,建議找神經內科醫師檢查。

「除了動作相關症狀,患者也常出現嗅覺喪失、睡覺時會拳打腳踢或大喊大叫、疲倦、憂鬱、姿勢性低血壓、嚴重便秘等非動作症狀,」葉篤學指出,近年多項研究顯示,巴金森氏症患者有嗅覺障礙的比率非常高,約在75∼95%不等,而且患者出現嗅覺障礙的時間可能比動作障礙提早4年以上,「不漏接先期症狀,就有機會早期診斷出來。」

穩定血液中藥效濃度 多運動延緩退化

巴金森氏症無法根治,但可以透過藥物、手術等治療減緩症狀及退化速度,維持病患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品質,陸清松說,臨床黃金治療藥物是使用「左多巴」,但隨著用藥時間變長,藥效出現起起伏伏現象。近年來治療巴金森氏症藥物進步,健保已給付緩釋型口服藥物,可以讓藥效在體內像馬拉松接力賽般緩慢釋放,維持血中濃度穩定。

林祖功鼓勵病友正向面對巴金森氏症,他說,醫療沒辦法阻止退化,但可以協助病友跟時間競賽,不過不能只依靠醫療, 也要好好地動,「什麼運動都好,千萬不要整天關在家,以免加速肌肉萎縮與語言退化。」 閱讀完整內容
康健雜誌2022/6月 第283期

本文摘錄自‎

手抖、站不穩可能是巴金森氏症? 2方法減緩症狀及退化速度

康健雜誌

2022/6月 第2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