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讚帶來的青少年自我認同感

每個人的經驗、能力、家庭背景都大不相同,在沒有支持與協助的情況下,要青少年形成較好的自我認同狀態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撰文/謝馥如
ㄟ!為什麼沒有人「按讚」?

你曾經因為自己的貼文獲得按讚次數多,就感到雀躍興奮,沒人按讚、留言就感到沮喪失落嗎?

我們將社交媒體變成了一場「人氣競賽」,變得只在乎自己的粉絲數和點讚數,這一切只為了塑造「受歡迎的自我」這個完美神話。

有時,青少年對於他人接納、包容與認可的看重,簡直到了攸關生死的地步。這時代的青少年就是如此需要社群媒體的認同。他們透過網紅文化的追求去形塑關於自我的概念和自我認同。

在社群媒體尋求自我認同的原因

一、建立與同儕聯結的平台

許多孩子成天滑手機尋找話題、追逐限時動態,習慣經常檢查自己的社群媒體帳戶(如:FB、IG)藉此檢查朋友的活動,深怕自己漏掉新鮮事物與話題脫鉤,跟不上別人的進度。在人際競逐的過程中,他們似乎逐漸失去了自我認同而不自覺。

二、網路世界的新奇刺激滿足個人需求

在這社群打卡盛行,素人爆紅當道的時期,人們大方展現自我,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不吝於直播自己的日常動態,例如:主播在直播平台分享個人生活點滴,吸引觀眾的點讚及打賞。這些向網紅文化看齊的互動模式,可視為對自我外貌、自我價值等各方面自我認同的追尋,同時也在網路社群呈現多元風貌。

三、提升自我在團體裡的認同感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網紅話題可以融入同儕的社交活動?青少年會學習觀察模仿網紅影片中的行為及口語,模仿網紅有趣的言行舉止,因為譁眾取寵或從眾的行為有利於提升自己在同儕裡的認同感。

四、網路上的身份認同增添自信

一個青少年可能具有陰沉內向、自卑膽小的性格,或是因與眾不同的性取向而受到嘲笑,但他們可以用虛擬身份在網路上自由自在地與他人互動,在現實生活中對於認同的渴望得不到滿足,造就了愈來愈多青少年轉向社群網站尋求慰藉與心理支持。

什麼是自我認同?

一、「自我認同」與「自我認同混淆」:

「自我認同」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瑞克森」首先提出來的一個心理學概念,也被稱為「自我同一性」。這個階段發生在12-19 歲之間。青少年在面對新環境時,會將過去的經驗、目前的知覺以及對未來的期望進行聯結,以便形成一個統整的自我,達到自我認同的目的。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有可能會遭遇困難而阻礙了自我認同的發展,這種情形稱為「自我認同混淆」。

二、形成自我認同的歷程

在形成自我認同的歷程中,青少年會去思考有關個人的問題,例如:「我是誰?」、「我現在想要什麼?」、「我有哪些能力?」、「父母期望我將來做什麼?」、「我自己希望將來如何?」等,青少年會試圖統整出一個較為符合現況的自我圖像,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以及自己未來的走向何去何從等。(教育大辭書,2000 年12 月)
三、對自己的評價就是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的形塑相當不易,每個人的經驗、能力、家庭背景都大不相同,在沒有支持與協助的情況下,要青少年形成較好的自我認同狀態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個人可能在某些事情上覺得自己很聰明或很笨,在某些行為上覺得自己很差勁或很卓越,他可能很喜歡自己或討厭自己⋯⋯,這種日常生活中出現的自我印象和經驗,日積月累逐漸成為我們對自己的評價,也就是自我認同。

社群媒體對青少年造成的不利影響與可怕認同

孩子在漸漸長大的過程裡,會開始看不清自己的樣子。在他們心目中父母的形象不再高大,他們更希望得到同伴的認同,他們會懷疑自己是否被他人或世界接納。

存在於網路世界的社群媒體能夠讓人擺脫枯燥的日常,也可以一窺他人生活,快速滿足瞬間的認同感。但它同時也是個惡性循環,吸引了青少年大部分注意力和精力,直到他們掉進黑洞。

藉由社群媒體的即時互動帶來自我認同感的滿足是短暫的,它會讓我們對真實的人際交往產生錯誤的認識,從而影響我們的行為模式,以為只要時時發佈照片和動態,就能驗證並保持公眾認識中的那個虛假自我。

無論青少年或大人,在沉浸於網路社群時,都應該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我對此真的快樂和滿意嗎?」

閱讀完整內容
張老師月刊第527期

本文摘錄自‎

按讚帶來的青少年自我認同感

張老師月刊

2021/第5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