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父母分齡對策,「兒少性教育」完全指南

爸媽們,請開始和孩子談性說愛


女作家以文學、生命控訴不當的對待,徒留遺憾。性教育、身體權觀念並不是「需要性的人」才要知道,更不能因為大人尷尬就避而不談。孩子的生理發展跑在大腦前,面對感情和欲望降臨,他們或許喜悅、瘋狂,也可能不知所措、判斷失準,但父母不能在這一堂課裡缺席。兒童發展專家、清華大學幼教系副教授周育如依孩子身心發展階段,提供務實的性教育策略:「在對的時候給他需要的知識」,讓性不再成為親子間難以啟齒的話題。

親子天下 第90期

一個考慮到孩子身心發展的性別教育,應該依照孩子身心與認知發展的階段給予不同的內容。

幼兒園階段


小朋友開始有性別的認定,認定我是男生還是女生。接下來會發展出性別的穩定:「我是男生,我將來長大還是男生,不會一下變男、一下變女。」接下來發展到性別的恆定:「如果我是男生,不會因為我留長頭髮或穿裙子就變成女生。」小孩大概都會經歷:性別認定、性別穩定、性別恆定的過程。

在幼兒園跟小學低年級,性別教育不一定要編入教材,但可以跟小孩說,不論你是男生或女生,都是值得喜悅的。因為社會上還是有一些重男輕女的觀念,女孩子可能會覺得當女生不好。所以在這個階段可以幫助孩子認識並悅納自己的性別,並初步認識男女生理上一些基本的不同。

小學中低年級階段


這時候教育的重點,倒不是要刻意去打破孩子自然形成的性別區隔現象。教導的重點可以放在:當有些孩子跟一般孩子不同的時候,我們要給予協助。例如有些男生喜歡跟女生玩,他也許因此受到同學嘲弄,老師可以給這樣的孩子多一些交朋友上的引導與協助。

小學中高年級階段


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會是教育的重點。讓學生開始認識,女生也可以開卡車、當總統;男生也可以當護士、幼兒園老師等等。老師可以舉很多正面的例子,幫助孩子看到自己在生涯選擇的無限可能;而且幫助孩子不要因為性別的關係,對於自己夢想所及的事情放棄。這樣的教育對中高年級的孩子很重要,他們的認知較成熟,會去思考我喜歡做什麼、想要做什麼,去探索自己的能力、興趣,去爭取所有可能的機會。

青春期階段


第一:更完整的性生理教育。

到了青春期,要給孩子關於性生理清楚的教導跟論述,包括:胚胎怎麼形成、荷爾蒙會怎麼影響他、青春期會經歷哪些身體的改變。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我的身體開始變化,表示我的發展是正常的,這是一件好事。

對孩子來說,如果沒有給他正面的教導,他可能覺得青春期有夠麻煩、有夠丟臉的。你會看到有些女生天氣很熱,還要穿外套、還要駝背,為什麼?因為她覺得胸部變大很怪、很丟臉。讓她知道,身體有這些變化,表示她是一個正常發育的孩子。

我們要幫助孩子清楚知道,青春期只是一個過渡階段,雖然要花幾年的時間去經歷這些變化,但終究會過去。讓孩子對自己的發育過程有一些心理準備,知道過程會出現什麼,賦予這些事情大量的正面意義。孩子在這個過程就會順利得多。

第二:伴隨性生理的教導,可以開始跟孩子談性跟愛的議題。

因為這時候他們開始有性的衝動與好奇。

過去的性教育就是少少的性知識,沒有性愛教育。其實國中可以開始跟孩子談這些。因為這個時期,孩子的身體成長跑在心智成長前面,他們的身體跟大人一樣大,可是心智上可能還非常幼稚。但伴隨著性生理的發展,孩子腦部的認知能力也在發展,開始進行大幅的修剪和改組,形成新的認知模式。他開始會覺得別人講的話沒那麼有道理,開始有不同的想法。會跟父母吵架、頂嘴、嗆聲︙︙這些看似負面行為的背後,其實表示他的多元思考能力開始出來了,他看事情的角度也變多了。至於他為什麼喜歡跟父母嗆聲、頂嘴,某種程度是因為他相信跟父母練習最安全,只是他的想法還不成熟,因此容易引起父母不悅。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你有這個新的想法真的很棒,表示你在長大。可是你還要花好幾年的時間,思辨能力才會更完整、更成熟,所以當你要嗆聲的時候,要知道,你可以表達意見,但要練習用合宜的方式。」這也是青春期發展過程中,要去教導孩子的部分。

伴隨孩子多元思考能力的出現,除了性生理的發展,也可以開始跟孩子討論情感這回事。

性與情感教育,缺一不可


可以跟孩子開始談:什麼是感情?什麼是交往?你將來期待找到什麼樣的對象?異性相處有什麼樣的原則?

在進行性教育的同時,很重要的是要同時有情感的教育。要跟孩子談:父母對待他的方式,是不是讓他對愛這件事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在婚姻中如何相處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孩子在中學時候就有機會知道:他未來所建構的情感關係不只是對自己有影響,對下一代也有影響。他就會開始去思考,我將來想要的婚姻品質是什麼,如何為自己為孩子建立一個幸福的家庭,這個初步的思索將幫助他更懂得珍惜自己的身體與情感。

到了高中階段,孩子身體的發展漸趨於穩定,思考能力也更好了。這時候,婚前性行為的影響、愛情與交往的學習、同志的議題、婚姻與家庭的價值等更深入的問題,都應該好好來談。

你不談,孩子也會透過新聞媒體、電視電影劇情、網路傳言……去揣測和思考這些事,但他得到的訊息可能有很多的誇大和偏差。

我們可以選一些好的論述文章和實例,和高中的孩子就各種議題做深入的討論,你愈正面愈坦誠,孩子就能在這個過程重新去思考很多行為背後的價值,什麼才是真正對他的人生有益的。

教育一定牽涉到價值判斷和選擇,凡事都可教,但不一定都有益處。因此要去思考,要教孩子什麼、提供什麼樣的判斷,同時還要思考孩子身心發展的狀況,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維持個人的成長。(採訪整理/許芳菊,原刊載於《親子天下》第24期)

認識身體權,建立界線紅綠燈


讓一個孩子平安、無災難的長大,究竟有多難?
身為家長應該怎麼教孩子捍衛身體界線?
如果不幸遭侵犯,該如何覺察、適切的回應與陪伴?

親子天下 第90期

「老師,樓上的阿伯在爸爸媽媽不在的時候,來家裡敲門,阿伯跟我講話的時候貼得很近,他做了一些讓我不舒服的動作。我告訴爸爸媽媽,他們說:『啊?你阿伯怎麼會做這種事!沒什麼啦,他只是抱抱你,你想太多了。』」

新竹市基督教聯合關懷協會執行長黎源悅感嘆,之前她在中華民國得勝者教育協會工作多年,常在國中教授一門課叫「真愛守門員」,內容是帶孩子認識身體界線,上完課之後,偶爾就會有幾個孩子默默上前找她,告訴她這些令人心碎的真實故事。

家長無法分分秒秒守護孩子,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教他們保護自己。

有些身體界線被侵犯的孩子雖內心感到不舒服,但是不敢求救、只能一直躲,是認為一旦求救好像是「自己做錯了什麼」,「這沒什麼大不了」,「我是不是小題大作了」。

感到不舒服,就要大聲拒絕


心禾診所心理師駱郁芬說,「身體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身體權是指每個孩子都有權利,決定自己的身體要不要被碰觸,即使像是背部、臉部跟頭部這些地方,如果感到不舒服,不管哪個部位,都要教導孩子積極主動的大聲拒絕。身體權的概念,大概在孩子兩、三歲就可以開始引導,自此之後孩子如有主張身體權說「不」的時候,家長、身邊的大人就要尊重並收手。而不是當孩子說不時,大人挖苦說「阿姨只是摸一下你的頭,你幹麼那麼小氣」,如此會混淆孩子的身體權概念。

在台灣現行法律規定下,身體被侵犯的「當下」有沒有拒絕非常重要,會影響後續判決,有些人當下沒有馬上拒絕,並不是因為同意,而是愣住了。因此駱郁芬提醒,從小灌輸孩子的身體權概念,遇到事情即時勇敢的反應非常關鍵。

黎源悅也提供一個「紅燈、黃燈跟綠燈」的身體界線辨識法:綠燈像是「手」,朋友間的開放區,甚至第一次見面的陌生人也會有所接觸,例如握手。黃燈像是「肩膀」、「手臂」等,跟熟悉朋友偶爾會攬肩膀打招呼一下。紅燈就是「穿泳裝會遮起來的身體部位」,即使是最親密的家人、都要經過允許才可以碰觸。黎源悅也提醒,家長從小就要給孩子隱私權,尊重孩子的身體與生活空間,而父母平常對彼此的尊重,更是給孩子無形的教育跟示範。

如果孩子不幸真的遭受侵犯,黎源悅提醒家長,有以下徵兆可察覺:

▼作噩夢、睡不好、易怒、退縮、咬指甲、害怕人際、害怕陌生人。

▼無助、覺得自己不乾淨、沒安全感、沒自信。

▼穿著打扮呈現兩個極端,一個極為中性、保護自己,一個是極為女性化想證明自己還有魅力。

▼有孩子會「猛吃」,有的是為了把自己吃胖、避免成為下一次被侵犯對象,有的是用吃來安慰自己、處理焦慮跟不安。

▼有些孩子的創傷會持續很久很久,他們有些在人生遇到打擊跟挫折時,為了不要回憶起傷心往事,比較容易有自殺想法,認為「這個世界如果沒有我就好了」。

如果是小小孩,駱郁芬建議可注意以下徵兆:

▼發現家中小小孩碰觸生殖器官的頻率太高,遊戲或對話出現奇怪的內容,如:「不可以告訴大人喔!」「你要不要吃我的小雞雞」等,或在假扮遊戲中出現性交情節。

▼有生殖器官碰觸行為,又加上生殖器官或其他身體部位的傷口,或出現異常哭鬧、害怕、憤怒等情緒,都要特別留意。

有些兒少性侵情況是加害者提供小孩糖果、點心,「來,我給你這個」「你不要說出來,不然你會很丟臉」。

加害者都會把罪惡感歸之於受害者,「都是因為你,才會發生這件事」「你特別糟糕,所以才會被選上」。以前我們會跟小孩說「不能跟陌生人走」,但遺憾的是,性侵的加害人有一半以上都是受害者熟識的人,因此我們應該教導孩子,如果任何人做出任何讓你不舒服、讓你感到不對勁的事情,馬上不要猶豫的拒絕。

 

性侵不是你的錯


當孩子說出身體被侵犯的事實,大人當下可能也慌了,但先不要去否認,否則孩子會覺得事情發生是自己的錯。

首先判斷事情發生的時間,如果是剛剛才發生,第一天不能洗澡、馬上帶去醫院驗傷、並且報案。再來,大人應盡量冷靜下來,請孩子訴說發生了什麼事,如果孩子當下不肯說,也不要斷然逼問細節,先顧好孩子的感受。

最後記得,在經過一連串的同理、接納跟釐清事件過程之後,受害者旁邊的支持系統,一定要傳遞給受害者最關鍵的訊息是:「這不是你的錯」、「我們會在旁邊一直陪伴你」。

孩子不幸遭性侵,大人如何妥適回應?


「兒童性侵」不會因為不談論、不看新聞,就不存在。預防不幸發生,大人首先要有正確認知:「兒童性侵害有可能發生在你我身邊」、「遠離陌生人不能有效預防性侵,近7成的兒童性侵加害人是熟人」、「性侵犯看起來就和尋常人一樣,社經地位較高、『伸出援手的恩人』,不代表不會下手」。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諮商教育博士候選人留佩萱,曾參加美國 Darkness to Light 的兒童性侵害防治訓練,她為文建議家長、老師,若遇到身邊有孩子遭遇不幸、向你吐露,請這樣回應:

1. 保持鎮定,不要情緒化:當孩子告訴你他被性侵害時,如果你反而責備孩子、生氣、表現出覺得很羞愧、不講話離開、指責孩子亂講話等等,這些都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孩子可能就不願意再告訴你,或告訴你「他是開玩笑的」。

2. 請相信孩子講的話:孩子在講性侵時通常不會說謊。只有極少數的孩童性侵通報是假的。

3. 在你回應孩子前,請先想清楚你要怎麼說,不要衝動或是在有劇烈情緒下回應。

4. 讓孩子知道你相信他講的話,謝謝孩子願意告訴你,稱讚孩子的勇氣。

5. 鼓勵孩子說多一點,使用開放式的問題,而非指導性問題,例如問孩子:「接下來發生什麼事情?」

6. 尋求專業心理諮商或是精神科治療。

7. 告訴孩子,保護他是你的責任,你會做任何你可以的事情來保護他。

8. 報警、尋求任何法律協助。

9. 不要恐慌。你的孩子在適當的心理治療以及支持下能夠治癒。

留佩萱提醒,當不幸發生,若家長選擇否認、不作為,對孩子會造成巨大的身心傷害。要面對兒童性侵很不容易,尤其當施虐者又是自己的親人或是另一半。報警、尋求專業幫忙,都可以阻止性侵造成的傷害繼續蔓延。

原文出自:《預防孩子被性侵,家長可以怎麼做?》http://bit.ly/2qMdqF8(整理/蘇岱崙)··· 開啟APP閱讀完整內容

親子天下 第90期

本文摘錄自‎

爸媽們,請開始和孩子談性說愛

親子天下

2017/1月 第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