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手冊將問世.力求男人育兒更有參與感

你認為爸爸手冊一定要有什麼內容呢?在我看來,編排書寫上,需要透過各種精準生動的比喻,去描述孕婦孕期的各種感受,因為男性沒子宮,不曾經痛,確實很難體會懷孕的不適與身心變化。


▲過往,校園教育甚少教懷孕相關知識,使先生難以在太太懷孕後立即進入狀況。因此,明年將推出的《爸爸手冊》可說是一大福音!線上意見調查時,多數媽媽認為隊友最白目的,就是對孕產知識一無所知。

生動描述.更能感同身受

最常見的好比初期的害喜,比起單純描述孕婦可能因黃體素上升而噁心、沒胃口,若用孕吐好比宿醉加腸胃炎、聞到食物就想吐、頭暈目眩像在坐船來比喻,可能就會讓先生感同身受,當然就不易在這種時候還催促太太儘可能多吃。

另外,很多先生經常無法理解,為何太太胎動時會突然大喊或覺得不適,手冊也可使用腸胃蠕動、有人在裡面拳打腳踢等更生動的方式,幫助男性同理太太的狀況,提升在懷孕過程中的參與感。

不僅是生理狀況,媽媽在孕期的情緒也有著極大的起伏,常讓先生覺得太太「怎麼變了!」這些都不是一句「懷孕很辛苦請多體諒媽媽」,或是一張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可簡單帶過。
當然,每個女生需要的支持不同,有人需要的是理性分析,有些人則是溫暖的感性安慰,手冊不可能將所有孕婦的身心變化,鉅細靡遺地寫出來。也需要提醒爸爸們,有了基本知識後,還是得用眼與心去感受太太的變化,不要過度比較或質疑對方感受,畢竟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獨一無二,拿其他孕婦的狀況跟太太相比,實在不妥。

身分轉變帶來焦慮.社會期待男人只能忍耐

在懷孕過程中,男性雖然身形不會改變,但身分卻有很大的轉變,從兒子變成爸爸,面對未知的經濟壓力、太太的各種情緒起伏、想幫忙卻插不上手的無力感,世代間的育兒觀念落差等,加上男人常有苦說不出,有情緒只能隱忍,也難怪爸爸產後憂鬱的機率,在近年來有越來越高的趨勢。

手冊可明確列出警訊,好比易怒、焦慮、失眠、恐慌,鼓勵爸爸不要迴避或故作堅強,勇敢的把內心的脆弱不安與親友分享,或如何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新聞一出現,就有新手爸爸無奈地和我說,手冊內容寫什麼不重要,能否在育嬰展換禮物也無所謂,他只希望憑手冊就能正大光明請陪產檢假。確實,有再多的知識,如果沒有相當的福利和休假,就會讓很多人深感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從陪產檢假、產假都需要政府更多政策配套,才能支持更多男人參與懷孕、共同育兒,或許也能救救低迷不振的生育率!

閱讀完整內容
媽媽寶寶 417期

本文摘錄自‎

爸爸手冊將問世.力求男人育兒更有參與感

媽媽寶寶

2021/第4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