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開放式問句 培養孩子邏輯思維

人人都知道邏輯思維能力很重要,但該如何從小培養,讓孩子能因應快速變化和資訊爆炸的世界?
近年來,由於網路資訊的大爆炸,專家學者屢屢在媒體上呼籲,在這個世代人人都需要有邏輯思維,以免被錯誤的訊息誤導。家長們也開始擔憂,希望孩子都能培養出「邏輯思維」這個好東西,但究竟要怎麼訓練?邏輯的定義又是什麼?今天讓我來跟大家分享。

一般來說,所謂的邏輯思維大致上可分為演繹(deduction)和歸納(induction)兩個方向。這兩個名詞,我先不做複雜的解釋,而是以醫生的生活來舉例:當醫生在看病人時,所使用的就是「演繹邏輯」,藉由聆聽病人的症狀(發燒、咳嗽、肌肉痠痛),進而推論有可能是得到流感病毒。但是當醫生在做臨床研究的時候,使用的卻是「歸納邏輯」,先不替任何一位病人做診斷,而是將一百位病人的症狀蒐集起來分析,發現上述症狀的人,雖然呈現更高的機率是流感病毒感染,但不只是流感,新冠病毒、腺病毒等也都有類似症狀,這就是另一種歸納邏輯。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演繹邏輯在一般人的生活中,其實是比較常使用的。人類藉由過去的經驗,來推論事情的真偽;歸納邏輯則是跳脫出框架,試圖建立一個新的規律。所以醫生的大腦常常互相打架,導致講話反反覆覆,讓人很難理解,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哈哈)。

邏輯力和語言、數感相關

擁有演繹邏輯的大腦,說起話來特別有條理。舉例來說,有一種演繹邏輯,叫做線性與順序概念(linear order),比如:我家的狗比隔壁的狗大隻,隔壁的狗又比路邊的流浪狗大隻,可得知我家的狗比流浪狗大隻。當我們使用這種線性與順序概念思維時,大腦的雙側頂葉區塊會發亮,而這個區塊剛好也是我在演講時,大腦會發亮的位置。所以會說話的人,並不只是伶牙利齒而已,要把一件事說得清楚,大腦必須將訊息去蕪存菁,邏輯感也需要非常好。演繹邏輯也和數感相關。劍橋大學莫姍以博士(Dr. Kinga Morsanyi)曾經針對一群十歲的兒童進行研究,她觀察有些數學不佳的孩子,發現他們並不是不聰明,而是演繹邏輯中的空間概念不佳所導致的結果。這或許也可以間接證明,我們身邊常常有各科都不錯、唯有數學極差的高材生,卻很少見到數學好、但其他某學科很糟糕的孩子。數學好,代表孩子邏輯思維強,其他學科就算不拿手,通常也不至於太糟糕。
培養邏輯思維三部曲

家長看到這裡,可能想立刻上網搜尋補習班,來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但請先別衝動。事實上,兒童的邏輯思考隨著年齡會經歷下列三個階段:
1、來自生活經驗:比如說,孩子發現下雨的時候地會變溼,所以當地面溼的時候,他就會推論剛才曾經下過雨。

2、來自憑空想像:除了生活經驗,孩子會憑空想像不符合現實的情境,比如說,假設這世界上的動物都是綠色的,那獅子屬於動物,所以獅子也是綠色的(即便這世上應該沒有綠色的獅子)。

3、建立抽象概念:等到思維更加成熟之後,就可以理解更多抽象的概念,比如若依序出現三角型、正方形、五邊形,下一個形狀應該就是六邊形。
創意讓孩子邏輯感萌發

然而有什麼方法,可以引導出上述的邏輯推理能力呢?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在二○一七年曾發表過一篇論文。他們針對學齡前兒童,先將他們分為兩組:一組指派他們「創造型作業」(generation task),比如說請孩子畫一顆心目中最好吃的蘋果;另一組則被指派一項「侷限型作業」(inhibition task),比如說,請跟老師畫一模一樣的蘋果。完成作業之後,研究者發下考卷,讓這些孩子進行「演繹邏輯」的能力測驗,結果發現剛才執行創造型作業的孩子,演繹邏輯分數是更高的。

於是我們知道,原來培養孩子邏輯思維的第一步,就是增加各種生活經驗與引導他的創意,不給予太多限制和框架。平常生活中,多和孩子以開放式問句對話,當他說「地上溼溼應該是下過雨」的時候,可以多問他:「除了下雨,還有什麼情形會讓地板溼溼?」和他一起玩創意思考:是有人澆花嗎?是小狗尿尿嗎?還是汽車漏水呢?

孩子的生活框架愈單一,邏輯感就愈差。當然框架必須存在,但家長可以思考,如何讓框架變得寬闊。比如孩子做家事的時候,難道只有一種方法?玩樂高的時候,難道只有照說明書才能完成?生活中選擇愈多、創意愈多,大腦的推理邏輯就會愈完整,未來愈不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走,也更能適應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

閱讀完整內容
親子天下第121期

本文摘錄自‎

用開放式問句 培養孩子邏輯思維

親子天下

2021/第1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