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焦慮 阻斷「社交處方」

健康衝擊


13%認為健康狀況變差 近15%變得憂鬱

疫情改變習以為常的生活,今年三級警戒時期,很多人創下足不出戶的最長時間紀錄。無法出門,讓過去促進身心健康的方法都被迫中斷,造成衰弱與憂鬱。疫情衝擊未歇,未來更有新挑戰,要維持退休健康力,專家建議,必須找到人際無法交流時的替代方案,個人也別自我設限,隨時自我調整。

本報記者沈能元、許政榆、江婉儀、潘才鉉、魏忻忻
居家隔離 五成保持規律運動

根據聯合報與元氣網進行的「疫情下的退休力應變大調查」,許多人在三級警戒期間為促進健康做了不少努力,逾五成保持規律運動、自己烹調,七成盡量宅在家;而警戒降到二級後,有三成五自覺體力維持一定水準,但也有一成三認為健康狀況變差,近一成覺得衰弱,近一成五變得憂鬱或焦慮。

疫情對所有人的健康帶來衝擊,健身教練呂祥維即因疫情減班休息,他不想讓體力下降,決定在家自己練肌力。因為不少朋友和學生反映居家生活無聊,找不到事情做,自己看影片無法滿足運動強度,於是他每周一固定線上開課,教大家伸展核心肌群,盡量全身都運動到。
維持肌力 健身教練線上開課

線上運動課並非把實體課程利用網路放送而已,呂祥維分享,他必須透過視訊鏡頭確認學生的狀況,但從原本3D視角變成2D,有些角度不容易看到;在家裡運動,怕吵到鄰居,跑跳動作盡量避免;還有人家裡是瓷磚地板,在家穿拖鞋運動,萬一不小心滑倒,也無法及時給予援助。

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觀察,和長者相較,同樣受限無法外出、活動量變少,年輕人應變能力佳、較有彈性,運用科技的障礙少,疫情期間許多人開始線上運動,甚至揪團,發展出新社交模式。但以居家運動來說,如何達到效果,其實必須經過設計。
認知退化 長輩變得更加衰弱

根據聯合報「二○二一年退休力大調查」,分析近三萬人填答退休準備指標結果,年齡愈大,每周運動五天比率愈高,七十到七十四歲有百分之四十三點四的人,每周運動五次,每次卅分鐘以上,但卅歲以下,達到如此強度僅百分之八。

不過,疫情對長輩健康造成更大衝擊。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疫情阻斷「社交處方」,減少互動,有些失智長輩出現妄想,看到新聞台播放失火畫面,頻頻要女兒去救火;也有媽媽把女兒的衣櫥打開,理由是「衣櫥裡有地道,這樣你們才能回家」。

陳亮恭觀察,本土疫情過後,近三個月回診病人的身心衰退明顯,有人疫情前能自己行走,現在須坐輪椅;有長者疫情期間一直看新聞報導,擔心染疫,瘦了七、八公斤,更因不敢出門使認知功能衰退,檢測分數只有疫情前的一半。

陳亮恭說,門診中原就健康不佳的長者,疫情後約二至三成衰退,這已非個案,而是系統性問題。他提醒,未來即使疫情過去了,人們也無法完全回到以前的生活,須找出新照護模式或替代方案。

疫情也帶來許多啟發,陳亮恭指出,我們必須在人際無法接觸的情況下,找出和他人保持互動連結的方法,當無法外出上課或到美術館、博物館看展覽,還是要找到替代方案。利用數位科技的線上活動與遠距照護是新科技帶來的便利,但個人千萬不要被動,應主動身體力行尋找各種方案。

陳亮恭也分享自己的經驗,以前常用「挪不出時間」當作不運動的藉口,疫情後居家時間變多,開始在跑步機上邊走邊聽有聲書,成為健康實踐者。

閱讀完整內容
聯合報 20211220

本文摘錄自‎

疫情焦慮 阻斷「社交處方」

聯合報

2021/第12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