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選健保還自費?兒科項目

該選健保還自費 醫師其實有苦難言?


談起自費的治療項目,可別以為只有病患、家屬會陷入猶豫,對不少醫師來說,這也是個吃力不討好的難題。

文.編輯部


▲鄭佳玲繪

最大的困擾就是病患常認為醫師建議自費品項是為了賺錢。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崢偉就遇過病人單刀直入問:「醫生,如果我選健保的會不會對你不好意思?」還有認識很久的病人,年節提著禮盒來致意:「醫生,我覺得你很好吔,上次生病錢沒給你賺,你也沒有對我改變態度。」他一頭霧水,後來才知道病人某次手術沒選用他建議的自費醫材,覺得有所虧欠。

也因此,許多醫師向病患說明自費品項時也小心翼翼,深怕解釋太多,被病人懷疑在推銷;解釋太少,又怕病患抱怨說明不完全。「這真的是一項很難拿捏的步驟,」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感慨。

如果情況發生在急診,醫師無法慢慢跟家屬解釋,又得請家屬短時間內做決策,更容易產生誤解。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骨科部關節重建科教授謝邦鑫就說,有些車禍外傷,患者適合的骨釘、骨板因健保利潤太低,廠商不願意生產,只剩下自費選項可用。但跟病患解釋,卻被認為是乘火打劫,讓醫師百般無奈。

另一個狀況是即使醫師說明清楚,還是有病家深信「自費比健保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王呈瑋提到,手術同意書上他已經在健保選項畫個大圈圈,告訴病人健保和自費醫材對手術成果差異微小,病人還是選擇自費並說「多買個保障」。

最天人交戰的是遇到經濟弱勢病患,醫師常擔心提了自費選項,萬一病人付不起會加深對現實的無力感。「有些孩子會自責,覺得自己不孝,」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陳威明說。

每個醫師的做法不盡相同,陳威明說,碰上經濟能力較有限的病患,他會儘量提醒,其實健保的材料已經很好,並非一定要自費才可治療。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吳耀銘則會向病人叮囑:「經濟不允許的話真的不要去賣房我不會因你的選擇有差別待遇。」

要是碰上病人情況真的沒健保,有些醫師也會求助醫院社福單位,看是否能協助募款或啟動補助機制、基金,或以個人名義請廠商贊助。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喉頭頸科主任劉耿僚說,有次遇到一名扁桃腺癌患者,癌細胞轉移至淋巴、耳下腮腺,此區域布滿顏面神經,若不使用自費的「神經偵測系統」,術中傷及顏面神經風險很高,恐造成重大後遺症。但是病人經濟困難實在付不起,最後廠商得知決定贊助,「廠商賣你(醫生)面子就OK。」

就算病人有錢也不排斥自費,該怎麼給建議也是個難題。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部主治醫師洪惠風表示,病人最常會問:「花這個錢是否值得?」但他認為這反而是醫師最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值不值得取決病人狀況、經濟能力、價值觀,沒有標準答案。「有些人願意為治病賣房子,要選最好的,但也有些人寧可把錢留給小孩,說什麼也不願意多花錢。」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專任主治醫師蔡景耀說,有時病人不是不做決定,只是不知自己想要什麼,或不想、不敢說出來。除了分析利弊,也會給病患一點「責任」,要他回去做功課後再來討論,「醫生和病人都要做事情,不可能不做事只要權力。」

洪惠風坦言,醫師只能盡可能把每種選項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結果都分析一次,「最後能為自己做決定的,還是病人自己。」
兒科
Q:孩子有過敏體質去做過敏原檢測,有需要加驗食物,慢性過敏原的檢測嗎?


不需要。健保給付的過敏原檢測已能找出大部分過敏原。

台灣的兒童一半有過敏性鼻炎、五分之一有氣喘、十分之一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困擾。

健保有給付6∼36種常見過敏原檢測,有些家長想自費加做食物過敏原。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葉國偉表示,醫師會根據過敏兒的情況給予建議,不是特別嚴重,不必加做自費檢驗。

健保給付的檢測找不到原因、病況控制不佳或家長想要知道更多,這時醫師才會給予自費檢測的建議。因此葉國偉建議,家長可跟醫師討論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測,如果醫師認為不需要,但經濟允許想驗了心安,可以檢查,但不做影響也不大。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科資深主治醫師徐世達指出,有統計顯示,健保所給付的過敏原檢測已囊括國人大部分的過敏原,不大需要再自費做其他過敏原檢測。

是否需要到健檢診所檢查「慢性過敏原」?葉國偉指出,這是被過度行銷的檢測,不僅要自費,檢驗結果也無法當作診斷根據。一般急性過敏原驗的是免疫球蛋白E(IgE),而慢性過敏原驗的是免疫球蛋白G(IgG),測出來數值高頂多表示可能「曾經」對這個食物過敏,但現在不會發作,測出來沒什麼意義。

Q:覺得孩子長不高,驗骨齡是健保給付或自費?

若醫師評估有問題,可以有健保給付。驗骨齡很簡單,用X光照左手掌就可以知道結果,家長如果擔心孩子長不高可以檢查。骨齡是評估孩子長高最客觀的指標,能看孩子年齡跟目前身高是否吻合、還能長多高和骨骼問題,例如骨質疏鬆、骨骼先天的疾病或軟骨發育不全等。如果每次健兒門診檢查,生長曲線都穩定向上發展,或每年都長高5公分以上,不用檢查;如果曲線往下掉或持平,或父母觀察孩子1年長不到5公分,就應該檢查(見右表)。驗骨齡的理想時間是青春期前,幼兒園、小學的階段。臨床上如果醫師懷疑孩子身高有問題、做了生長曲線及父母身高的評估,還需進一步驗骨齡,則有健保給付。然而,專職兒童生長、遺傳基因和內分泌的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級醫師侯家瑋表示,大部分的情形是家長出於擔心帶孩子來門診,但醫師檢查各方面大多沒問題,這時照骨齡就必須自費。
Q:孩子長不夠高,打生長激素有用嗎?

經檢查抽血生長激素數值正常,穩定成長的孩子不用打;診斷確認缺乏的孩子,青春期前施打會有療效。

孩子長不高,除了基因,飲食、腸胃吸收、運動也有關,因此醫師會先詢問和做檢測。如果生長激素不足,除了長不高,也可能引發骨質疏鬆、脂肪代謝異常、三高等疾病,且身材會變得矮胖、沒體力。

侯家瑋指出,健保給付注射生長激素的條件限制很多,要經過檢測確認真的缺乏生長激素,還要符合如骨齡比實際年齡遲緩2年以上、1年長不到4公分等條件。有些人是缺乏但沒達到給付條件;或者不缺乏卻長不高想補充,都要自費。

施打與否看家長意願。缺乏不會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臨床上也有醫師認為應該使用生長激素,家長拒絕施打的案例,例如家長認為身高不是問題、不忍孩子抽血挨針等。

生長激素最佳施打的時間點是青春期前。侯家瑋坦言,沒有缺乏卻要求自費給孩子注射的家長比確診缺乏的還多,他提醒:「因為缺乏生長激素而使用會有療效;沒缺、卻長不高打了效果也不錯;但不缺乏的孩子,有些打了是沒有效的。」他建議,經過檢查確定沒有缺乏生長激素、生長過程也平穩的孩子,或離預期的身高只差1、2公分,家長不用急著額外注射生長激素,讓孩子多運動、睡眠充足、營養均衡,才是正確做法。
Q:想知道孩子是否有高風險疾病,需要做基因檢測?

若有癌症、罕病、精神疾病家族病史再檢查即可。

侯家瑋指出,用基因檢測評估日後的肥胖、罹患癌症、罕見疾病等等的機率,是透過全球大數據的方式去推測。但西方人和東方人本身體質不同,結果出來了只能表示「可能」,不是「一定會」,不用做了自己嚇自己。

孩子成長過程中變數很多,侯家瑋認為這種「科學算命」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如果有癌症、罕病、精神疾病家族病史等,可以提早評估,幫助孩子在症狀發生前就能檢查出疾病,並且儘早接受治療或改變生活型態。一般人必要性不高。」

Q:孩子年紀小卻提早出現第二性征,意識建議檢查和治療,但健保卻不給付?

若經檢驗符合健保給付門檻,就會給付。侯家瑋的門診約有20%都是有性早熟問題的小朋友,「實際人數一定比就醫和診斷出來的還多。」可見台灣性早熟的孩子不少。除了長不高,還要檢查是否為腫瘤、基因突變、先天疾病等,如果這些因素都排除了,那影響只有身高,「但孩子的心理和同儕壓力會很大,小女生三、四年級就有月經,或男生小小年紀就長痘痘,都是壓力。」也有研究指出,性早熟的孩子比較容易遭到霸凌、性騷擾。

臨床上是以注射抑制黃體素劑來延緩早熟。跟生長激素相同,健保給付條件門檻多,許多案例是性早熟卻未達條件,例如骨齡或黃體素的數值沒達到門檻,就必須自費;有時還必須跟生長激素搭配,「臨床上遇過8歲女孩胸部已經開始發育,身高長到140公分,且骨齡已接近初經階段,這就必須同時用藥抑制性早熟和注射生長激素,以免日後長不高,」侯家瑋說。

出現性早熟的孩子如果積極治療,一樣能夠正常發育不會比正常的孩子矮,「建議如果孩子和同儕相比,體重和身高都極高或偏低,應該到兒科檢查是否性早熟或其他疾病。」
Q:小學有補助大臼齒的窩溝封填,還要自費把其他牙齒封起來嗎?

需要。

孩子6∼9歲開始長恆齒,因此健保給付窩溝封填、預防蛀牙,但僅止於無蛀牙、牙冠已經完全冒出的4顆第一大臼齒。台灣口腔照護協會理事長黃耀慧指出,牙齒有溝槽、容易藏污納垢不好清潔,窩溝封填是用樹脂將牙齒的溝槽填平,只要封得好,能大幅降低蛀牙機率。

最理想是大臼齒、小臼齒共16顆在牙冠要冒出牙肉且還沒有蛀牙的時候去做窩溝封填,長齊大約是12∼13歲。如果經濟不允許,至少4顆第2大臼齒要封起來,每長好一顆就去接受窩溝封填,也可以分批做,一次做1、2顆,每顆手術時間約15分鐘。乳牙若有窩溝、醫師認為可能蛀牙,也可以封填,但乳牙會掉落,效益沒有恆齒高且要自費。

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經蛀牙、治療好後才去封填就必須自費;但如果封填好後才蛀牙,包括重新封填、治療等等健保都會給付。
閱讀完整內容
康健雜誌第259期

本文摘錄自‎

該選健保還自費?兒科項目

康健雜誌

2020/第2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