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學習選擇與負責

撰文/李思儀

Q 我今年高二,馬上要升高三了,除了準備考試讓我壓力巨大,對於未來要念什麼科系我也感覺十分茫然。爸媽希望我考醫學院當醫生,但我對當醫生一點憧憬也沒有,甚至覺得醫生的工作太辛苦了,我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大愛,可以無怨無悔的奉獻。我的成績也沒那麼好,根本考不上醫學院,但爸媽卻要我認真念就好,一年考不上可以重考,一付非考上不可的架式,真的覺得我的青春歲月超級慘。到底該怎麼尋找興趣?念甚麼科系比較有前途?希望老師給我一點幫助,讓我別再夜夜失眠了!

A 你好,失眠的同學:

我猜這樣的狀態或許已持續一段時間,因為失眠已經找上你了。你察覺自己的狀態,並尋求協助,這是不容易的,請為自己的勇敢拍手。

透過你的描述,我感受到你不僅對未來發展感到茫然,還承受著父母過多期待和要求,可能有種「我已經很煩惱,你還來參一腳」的感覺,瞬間煩躁升級。討論升學問題前,建議先關心你的睡眠問題,因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才有精力、心思和平靜的心情來因應困難,你說是嗎?
請優先幫忙自己,尋找合適的紓壓管道或助眠方法,舉凡運動、泡澡、聊天都是好方法,腹式呼吸、肌肉放鬆亦可讓你感到放鬆與想睡覺(可以參考「睡眠管理職人」的影片練習)。如果做了努力依然失眠,而且失眠明顯困擾你,建議尋求臨床心理師、醫師等專業人員的協助。

如何尋找生涯興趣,發現想讀的科系?這是很多高中生,甚至大學生的困惑,而這是成長的階段之一,亦是認識自我的必經過程。剛開始,會很茫然,沒有頭緒,尤其看見身旁同學已經有清楚志向時,可能會讓你更焦慮,這都是正常的反應。2019 年《親子天下》對台大學生進行「適性學習、生涯探索滿意度網路調查」,此調查發現在國、高中,選填大學志願和生涯探索的階段,24% 的學生坦言根本沒有時間思考生涯探索的問題。更有近39% 的學生表示填寫志願時,才決定要讀的科系,16% 的學生現在仍不確定自己想要讀什麼科系。

你目前面臨的困擾,是很多台灣學生正在經歷的過程,這可能是更多、更深層面的因素導致。試著調整自己看待此事的角度吧!把這當作探險去體驗不同的道路,以好奇、開放的態度去多元嘗試,如多參加社交活動、和同儕或有經驗的人對話、上網瀏覽科系介紹、參加大專院校舉辦的科系體驗營、大學博覽會或講座、詢問學長姊等,建議你先了解自己的個性、能力與喜好,然後進一步認識有興趣的科系。若你對自己的認識有限,也可跟學校輔導老師討論生涯興趣議題,透過專業引導讓你更認識自己。
在台灣選擇校系,常常不只是孩子的事,更是父母的大事,高中生在追求自我與尋求父母認可間容易因而產生摩擦。有些父母會以父母之名直接幫孩子做決定、有些則要求孩子承擔當年自己的遺憾。父母希望孩子把握機會,同時也很擔心孩子錯失機會,很有可能因過度在意,而忽略孩子正在經歷的茫然與不安,也有可能實在不放心孩子,於是勸說、命令或威脅。父母的行為背後有很大一部分顯示了很多的擔心與焦慮。

你與父母似乎正在經歷這樣的焦慮衝擊,以及親子溝通困難。建議你嘗試看見父母的憂慮與壓力,然後以開放的態度聆聽父母的想法,過程中先不急著反駁或吐槽,只是聆聽。然後,告訴父母你明白他們的苦口婆心,不過有些疑問需要討論(因為明白不等同接受),再慢慢用以「我」為開頭的句子表達感覺與想法。邀請父母感受你的情緒,了解你的想法,一起分享、討論,並探索,讓父母感受到你的動機和解決問題的執行力。慢慢的,父母或許會因你的開放、耐性與動機,逐漸改變對你的態度和要求。當然,這個過程不簡單,甚至是困難的,不過,有付出才有改變,有改變才有機會。你可以選擇維持現況,也可以為了往後的人生選擇改變。
閱讀完整內容
張老師月刊第522期

本文摘錄自‎

認識自己,學習選擇與負責

張老師月刊

2021/第5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