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關於空間布局、器物收納、身心整理的二三事【封面故事-Shopping Design】

▲(左)馮宇 IF OFFICE 創意總監暨創辦人,曾任多本知名設計雜誌媒體創意兼藝術指導,並跨足品牌規劃與全方位設計服務,同時於各企業組織、大專院校開設教育訓練與設計實務講座。(中)陳吟雯(Small)畢業於紐約時尚名校FIT畢業,主修時尚品牌營銷(Fashion Merchandising Management)。目前為PHDC創意總監,作品並被收錄於Asian Graphics NOW! 、Top Graphic Design series、Semi-permanent等多本設計書籍。(右)許博軒(Shibo) 畢業於紐約設計名校Pratt,主修視覺設計碩士(Master of Communications Design)。2007年與Small一同創立PHDC,並曾接受日本著名設計雜誌Quotation專訪,並被選為亞洲受矚目的創意公司之一,目前為PHDC藝術總監。

SD : 三位是怎麼看待空間中的布局呢?
馮宇: 實用性吧。我覺得空間使用基本上以實用、機能性為考量。譬如,當我要規劃辦公室的空間,我會先設想要把人安排在哪裡。當你把人的位置安排好,辦公桌自然也會定下來了,然後就會想到書桌、書櫃,想像人在空間裡的行為,去固定需要收納的空間。

Shibo: 空間中的使用,當然會考慮到實用性,不過我覺得其中又可以再分成兩種。一個是純粹「機能性」的收納,把平常會用的東西,放在慣用的位置或動線上。像Small很喜歡下廚,因為每天都會使用,所以廚房的器具很多;另一種收納,就帶有展示性,東西是被外顯的擺放出來,可以營造視覺性的風格。

Small: 我覺得還有另外一種角度,反過來想,一個家構成的感覺,其實是回到你購買的是什麼樣的東西。舉例來說,我們很喜歡去日本玩,每次去都會想,為什麼大部分日本人的穿著打扮都很好看?後來討論的結果是我們發現日本商店賣的東西幾乎都有經過設計,所以你隨便選穿在身上都很OK。同樣在選擇生活物件時,當你使用的東西都是都是經過深度選擇過,組合起來,即使隨便放也會產生一種協調的獨特風格。

SD : 也就是說,選物對於空間的布局具有很大的影響囉?
馮宇: 像我們家就很喜歡MUJI的系統收納傢俱,很少買裝飾性的器物。因為MUJI傢俱都是一格一格的,東西可以直接裝進去,利用傢俱收納。而且我覺得MUJI的好在於它賣的是系統,一點也不搶戲。十個人買MUJI的櫃子,會產生十種風貌。也因為它很百搭,所以家裡只要把MUJI的東西整齊放好,厲害的人就會懂得運用80/20法則,再搭配厲害的沙發、椅子或單品,個性就會自然出現了。

Shibo: 其實我們早年也會買MUJI的櫃子,但如果只是純收納的話,對我來說會比較難用。像MUJI不是有那種半透明、乳白色的抽屜嗎?如果抽屜裡面沒有擺整齊,從外面看就不是那麼好看。我們的個性不會把東西收得太細,試了幾次怎麼擺都覺得混亂,才發現MUJI的設計不適合我們的風格。

Small: 我覺得應該說我們喜歡的東西比較偏美式,喜歡本身就很有特色的物件,會買的東西通常沒有普遍的規格,比如說筆記本,每次用的尺寸都不一樣。所以當我們把東西都放進MUJI櫃子裡,看起來大小高低都很不統一,就會很像亂拼。

SD : 感覺買東西已成為日常之必須,但為了避免東西越來越多,平常丟東西會糾結嗎?
馮宇: 我們家丟很兇啊!

Small: 是你丟還是太太丟(笑)?

馮宇: 我會丟,但她丟更兇。因為家裡都是她在負責整理,所以我們也不大討論,都是讓她決定。但也不是亂丟,像有些地方東西多比較雜,她會先去MUJI買個小容器,用小容器把東西收在有限的空間。空間不夠當然只能丟掉,像我就常發現我的衣服被她丟了,我也能理解她為什麼要把那些衣服丟掉,因為她是要捐出去的。

Shibo: 捨得丟的確還滿重要的,以收納來說,一定會需要丟棄一些東西。我是隨著年紀增長,可能過了兩三年發現有些衣服不太穿了,或自己的風格改變了才會丟。畢竟還是需要先捨棄不需要的物件,再買新的。
Small: 我們其實都有陸續在清衣服,家裡有個袋子,不需要的衣服就隨時就往裡面放。除了衣服,比較常買的還有書,可是書真的捨不得丟。我們的書超級無敵多,書櫃已經滿到放了三層,裡面都是書。因為我自己還是喜歡紙本書,有時候可能忽然想要看,就會去找書翻,一方面是看內容,同時也在感受那種翻閱的體驗。
▲左_金屬籃網也可壁掛,用於服飾或包帽的收納都很便利。中_小型的菸灰缸、玻璃珠寶盒、黃銅水杯,其實都很適合用在辦公室或生活空間的收納。收納的同時,也變化了陳列的擺放設計。右_利用老式抽屜的分格擺放琺 瑯杯,除了當作筆桶,也可以收納其他辦公小物。

SD : 馮宇的書應該也超多的吧?
馮宇: 我現在買雜誌,幾乎不買紙本,都是買電子書了。因為我每個月要看很多雜誌,用電子書可以隨時找到資料並儲存下來,而且同事間也可以共用,如果只買一本,同事就要輪流看,而且公司真的沒有空間再放書了。

但你丟書,或丟掉一些以前的作品,不會心疼嗎?
馮宇: 完全不會,對我來說這些都只是吸取知識資訊的工具。有些放了很久的書之所以沒有被我丟掉,是因為它能夠代表我那時候的人生階段,具有一些紀念性。但太多的雜誌書籍看過就結束了,存在那邊只是放心安的,所以過期或過時的書,我都會丟掉。

Shibo: 不過我們真的比較少丟書,因為捨不得。像我以前收集很多雜誌,其實放久了,如果沒有拿出來看,很容易忘記裡面到底有什麼內容,而且書本是疊起來放,書一多,壓在最下面的書其實也抽不出來。

SD : 你們是喜歡打掃的人嗎?
馮宇: 我在家是很懶的,但我會忍不住要把東西擦一擦或排一排,讓它整齊。舉例來說,可能我下班十一點回家準備吃飯了,才發現廚房烘碗機旁有一堆剛烘完的碗,我一看到心裡就會很糾結。明明很累,可是就會覺得這幾個碗沒被收起來,好像人生目標就無法達成了。好吧,先去洗澡,等到洗完澡出來,心裡還是有疙瘩,最後還是忍不住把碗全部收好再去吃飯,硬要講其實就是強迫症。

Small:(笑)我突然想到有一次去馮宇家吃東西,我要拿筷子,姿嬋告訴我在抽屜。我一開抽屜就嚇到,裡面每支筷子都長得一模一樣,因為我們家的筷子每雙都不同。打開抽屜的那刻我印象太深刻了⋯⋯
▲鋁製便當盒、水杯都變成桌面收納的小道具。不按牌理出牌的小道具,統整了桌面零散的小物,也點綴出獨特設計個性。
▲復古老件也可以作為收納道具,吊掛水杯或小包都很方便。除了增加空間中的風格,也令人想到杜象的經典作品曬瓶架!

馮宇: 因為都是很簡單的款式。其實餐具我沒有一定要買相同的套組,因為有很多選擇,所以都是一雙一雙買,看搭配起來適不適合。而且我很不喜歡把筷子和叉子混在一起放,我會受不了。
SD : 這樣的話」收納會變成一種壓力嗎?
馮宇:可是不整理壓力會更大,為了紓解不整理的壓力才要收納啊。

Shibo: 這樣說,我覺得有講到一個重點,那就是收納不能是一種壓力。如果變成壓力,反而會變成生活上的障礙。我喜歡把事情整理得有點樂趣,其實我們平常的設計也是,有時候會想要做出一個梗,也不是說要搞笑,而是會想要找到一個讓人會心一笑的點。回到收納來說,我們也會多加一些自己喜歡的玩心在裡面,我覺得這也是為什麼我不喜歡把東西全部都藏起來的收納法,我喜歡東西是被展示出來的,差別就在這裡。

SD : 所以從整理空間的方式,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行事風格和習慣囉?
Small:我覺得收納背後其實都存在著一定的邏輯。像我們自己的選物店A Design&Life Project裡面陳列了大量物件,整家店本身就很混搭,我們使用了很多種櫥櫃,但看起來卻不會互相干擾,其實這樣的空間樣態就很吻合我們本身的生活取向。我覺得一個好的設計師要懂得把複雜的資訊整理成一個清楚的脈絡。但那不只是物件的丟或放,更多的是關於思路的整理,它跟生活物件的整理不一定是連結的。

馮宇:我也覺得每一個人整理事物的方式都不一樣,像我自己想事情的方法,會是類似樹狀圖的概念,我會有一個主軸的系統,再分出旁支。所以像提案或是做簡報,就會先寫大綱,大綱之下再細分對應的案例或細節;定好一個準則,發現邏輯不對的時候,就可以個別調整。我覺得這算是一種情報資訊整理的能力,因為以前編雜誌時確實需要歸納大量的資訊。所以我以前其實不相信桌面亂的人,能夠排出一個乾淨的layout。但我現在發現有些同事確實是這樣,他可以排出乾淨的layout,不過你就不能去看他的桌面(笑)。

Shibo: 馮宇說他想事情像樹狀圖,我的比較像文氏圖。我的思考邏輯有很多圓,每一個圓都是一個面向,圓與圓之間會有重疊,也有點像是我在做設計的時候,會先找到幾個重點,再看不同重點之間可以有什麼交集;比如今天接到一個旅館案,就會先去看客戶想要的是什麼樣的風格、價位多少、房間數多少,會把幾個重點先抓出來,在這些重點中自然會找到一些交集,再針對那些交集去發展。
▲左_傢俱本身不搶戲,但收納的物品本身,也表達了使用者的個性。右_依照使用者的習慣與方便,分類收納物件的擺放位置,力求善用空間。

SD : 那家裡最難收納的東西是什麼?
Small:小朋友的玩具(笑)。我們雖然會幫孩子分類,但小朋友自有一套收納的邏輯。譬如我有一次把她的積木收到積木區,她就會說:「ㄟ,媽媽那是我的漢堡耶。」因為對她來說積木不是積木,是煮菜的道具。不過像馮宇家的小孩就可以收得很整齊,而且有分類。但對我們家小孩來說,只要能放在同一個桶子裡,或放在一起,我們就覺得已經算是收好了。

馮宇:我們家的孩子是讀蒙特梭利系統的幼稚園,學校平常就會要求孩子收東西。而且我們家媽媽也很會利用空間,譬如她收納襪子,就可以收納得很漂亮。只要有空間,什麼東西都可以把它卡進去,把空間填滿,像變形金剛一樣,塞了一個密度很實的方型。

Shibo: 這個問題我覺得要回到每個人的風格。我覺得風格跟收納是兩回事,就是每個人有自己收納的習慣,畢竟思考與方法不同,就會整理成不一樣的狀態,所以每個人難收的東西也不同。像我覺得收納其實是可以被訓練的,不過也有些人就是不喜歡收拾東西,這種人你無法強迫他,因為你一強迫,就變成一種壓力,這樣也收不好,重點還是在於要先意識到自己看待生活與事物的邏輯。

SD : 如果空間的布局,就是使用者個性的體現,那要怎麼找到新的靈感?
Shibo: :我覺得旅行是一個窗口,可以看到世界各地不同的喜好或經驗,然後這些元素就會被吸收到我們的生活裡。

Small:我也覺得旅行有助於找到新靈感。比如我們多年前去住Ace Hotel,看到旅店的床邊搭配夾燈,看了覺得很酷,也在當地買了一個夾燈回家。

所以我們每次旅行,回來都會想要稍微移動或調改一下房間的設置。可能在外面看到不同的設計,就會覺得好像家裡物件配置的設計也可以試著調整看看。

馮宇:我記得我以前看過一個日本設計大師佐藤卓的訪談,佐藤卓拍了他工作桌上的照片,讓大家看看他的辦公桌有沒有什麼奇怪的布局。乍看之下桌面放滿了很多文件,可是再細看就會發現文件的排法有隱藏的邏輯。譬如同樣是A4的紙張,斜排就代表他還沒看過。只有他自己知道這些擺法背後的意義。

每個人都會摸索出自己整理空間與資料的方法,真的很難說怎麼樣的表現是好或不好。雖然說人都會以自己舒服的方式過生活,不過我也覺得把東西整齊地收放,會感覺較有精神,把雜亂物件擺正的同時,心事也被化解了。其實不管如何呈現,結果應該要讓自己的心裡舒服,空間的布局與收納,其實也是克服心理障礙的一種行為。
▲馮宇和姿嬋喜歡運用系統傢俱,優先考量收納的實用與機能性。

▲塞好塞滿的襪子是馮家的收納典範。

找自己的風格,設計師的收納道具

空間的布局,需要收納整理,運用不同的器具,則會帶來不同的風格。 擺放物件的方式其實是一種美學,從日常小物開始,建構出你每日所見的理想風景!
開啟APP閱讀完整內容
Shopping Design-2017年8月號

本文摘錄自‎

擺放的美學—— 生活裡的收納萬物論|馮宇XPHDC

Shopping Design

2017/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