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人問津公設,如何搖身變成為超夯景點?

日本許多地方政府, 為了避免許多設施或空間, 淪為「蚊子館」的命運, 近年積極尋求與產、學界的合作, 希望透過導入創意思維, 重新定義公共空間。

文/ 龎惠潔

公共設施的轉型再生,是近年備受日本社會關注的議題。受到少子高齡化與地方人口減少的影響,不少地方都市的公共設施使用率一路下滑,維修費用卻持續高漲,對政府的財政規劃形成壓迫,也讓未能受益的民眾對其存在充滿質疑。


「東京玩具美術館」前身是一間拆除在即的廢棄小學,後來經過多方努力,幸運的成為不少東京育兒族心中的聖地。

根據日本政策投資銀行於2014 年進行一項「有關公共設施的居民意識調查」顯示,有超過6 成的日本民眾認為,城鎮內的公共設施老朽情形十分嚴重,亦有6 成的民眾反映,其實他們根本沒有使用過居住區域內的公共設施。還有8 成的民眾希望政府全面檢討現有的公共設施總量。

為避免原本用來促進地方發展而闢設的設施或空間,淪為銷金的「蚊子館」,愈來愈多的地方政府開始積極尋求與產、學界的合作,希望透過導入創意思維,重新定義公共空間,真正落實「公共」的理念,並進一步對居民與整體城市的發展形成助益。

而在地方政府主動出擊的努力下,這幾年有愈來愈多的公共設施脫胎換骨,從乏人問津的荒地、空城,搖身一變為居民引以為傲的新地景。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成功案例各自凝聚了哪些巧思?又為其所在地的居民做出了什麼貢獻?

廢校拚轉型 兒童天堂地方名產讓老校舍閃閃發光

在少子化的衝擊與自治單位的合併改制影響下,日本每年有將近500 所學校廢校,廢校後留下的建築、設備與校地處理問題,讓不少地方政府傷透腦筋。不過,也有些城鎮靠著當地民眾的積極響應,結合產業界與外部團體的力量,活用廢校遺留下來的木造建築,反而為老城鎮創造了嶄新的風貌。

譬如,東京都新宿區四谷的「東京玩具美術館」就是一個成功的範例。這座近年大獲好評的玩具美術館,其實原本是一座拆除在即的廢棄小學,當地居民因惜物愛物,不捨眾人的童年回憶與依然堪用的建築就此化作斷垣殘瓦,於是奮起與區政府交涉,並以主動經營為條件換取其存續。

爾後,又主動聯繫NPO 法人日本優良玩具委員會,並邀請原本位於中野,卻面臨遷館問題的玩具美術館移居此地。
遷址後的玩具美術館如魚得水,不僅因坐擁寬廣空間,得以展出過去受限於場地限制而無法盡釋,總數超過15 萬件的國內外玩具。還充分利用原有的校舍設備與格局,將其中11 間教室改建為展覽館,並以教室完好的木造設備做為主題,進一步邀得日本國內的木工工房合作,就地開闢木質玩具專區,既樹立美術館的獨門特色,供小朋友暢快體驗,又帶動日本的木工產業興盛,一舉數得。

此外,館內也推出「玩具學藝員」,以及由鄰近區域高齡志工出任的「玩具醫生」活動,將美術館進一步打造為跨世代的交流空間,促進區域內的人際交流。一座原本瀕臨拆除的古老校舍,就在居民的熱心響應和NPO 團體的仔細規劃下重獲新生,現在它不僅是東京育兒族心中的聖地,聲名更遠播海外,成為新宿區的代表景點。

篠山兒童博物館讓孩子盡情感受原木的魅力

不讓東京玩具美術館專美於前,兵庫縣的篠山市則將廢棄的市內中學,重新改造為兒童專屬的「篠山兒童博物館」。過去總有琅琅書聲環繞的木造校舍,如今則成為笑聲不絕於耳的木質玩具間,小朋友們可以盡情在此觸摸、感受原木的溫潤質地。

而中學內理科、社會等科別教室,現在則成了自然、飲食、職業等不同主題工作坊的舞台,學習的精神仍在,只是換上了更令人驚奇的體驗,以不同形式滿足著孩童們的求知慾。寬廣的校園內則擺上各種體驗型遊樂設施,再加上活用鄰近的大自然資源,小朋友可以在此盡情地奔馳和玩耍。


篠山兒童博物館內有各種體驗型遊樂設施,加上鄰近大自然資源的優勢,讓孩子們可以盡情地奔馳玩耍

除了以假日休閒景點為目標,篠山兒童博物館還推出了平日課後的學童保育室,希望活用地點與環境優勢,提供托育服務,回饋苦於兒童課後保育設施不足的當地社會,堪稱是最貼心、溫柔的兒童天堂。


複合設施「NOJIMA SCUOLA」,是利用廢棄的野島小學重新打造而成,不僅能宣傳本地特色,也促進地區居民間的交流。

同樣面臨廢校問題,淡路島則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他們利用廢棄的野島小學重新打造名為「NOJIMA SCUOLA」的複合設施,裡頭既有提供以當地農產品製作美味餐飲的餐廳、烘焙坊與咖啡館,也有展出特產的市集,還規劃了BBQ 和兒童遊戲空間,希望經營此地成為觀光與農業六次產業化的模範設施,同時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宣傳本地特色,促進地區居民間的交流。

開館以來,每年吸引超過15 萬人造訪,並被視為日本廢校改造的代表案例,吸引各地的地方政府專程來取經。

內建野外住宿、保育園日本公園展現多元新姿

不只廢校舍逐一蛻變重生,現在日本的公園也開始踏上轉型之路。位於靜岡縣沼津市,佔地闊達60 萬平方公尺的公園「INN THEPARK」,原本是一座名為沼津市立少年自然之家的森林學校設施,成立四十多年以來,因不敵鄰近區域更新、更華麗的設施逐一興起,逐漸乏人問津。

沼津市政府於是轉向民間顧問公司求助,公開招募再生案後,決定利用當地的大自然與森林學校遺跡,重新打造一座可供住宿的公園── INN THE PARK。

INN THE PARK 首先翻修原有的建築成為住宿設施,並在公園的森林內新設4 座球形帳篷,巧緻的造型在綠意環繞下別具風情。其次,公園內逐一開設了咖啡館、沙龍,初期以供應住宿房客的餐飲為主,爾後將陸續對公園遊客開放。


INN THE PARK 有推出星空觀察、山蔬採摘烹煮、昆蟲採集等自然體驗活動,能讓更多住宿者更進一步了解沼津的自然、文化特色。

而為活用公園所在優勢,INN THE PARK還推出星空觀察、山蔬採摘烹煮、昆蟲採集等自然體驗活動,以及與當地居民合作的攝影教室、瑜珈課程、料理教室等工作坊,幫助住宿者更進一步了解沼津的自然與文化特色,體驗深度之旅。

INN THE PARK自開幕以來人氣高居不下,現在不僅是遊客爭相預約的熱門住宿設施,更是當地民眾引以為傲的地標。

公園內保育園「彩虹之森」

另外,也有地區選擇活用公園解決當地居民面臨的困擾。例如,以宜居宜育城市為目標的東京都荒川區注意到,儘管區內雙薪家庭漸成主流,但嬰幼兒的托育機構嚴重不足,若想吸引青年人口遷入,擴充保育設施和提升托育品質絕不可少。然而,保育設施的地點選擇不易,荒川區於是率先挑戰利用公園來開設保育園。


彩虹之森透過妥善的空間營造,讓需求不同的世代得以共居共融、彼此交流。

這座全日本第一座公園內保育園──「彩虹之森」,地點坐落於汐入公園的正中央,原本是公園內槌球場的用地,為了不因保育園的興建減損居民運動樂趣,保育園的建築中也特地開闢了屋頂庭園,並開放當地居民享受槌球或地板高爾夫的樂趣。

此外,保育園內還開放育兒沙龍,不定期舉辦各種活動,以供當地居民與造訪公園的親子檔參與。

彩虹之森靠著活用公共用地解決居民困擾,並透過妥善的空間營造,讓需求不同的世代得以共居共融、彼此交流。而且有別於一般都會型保育園受限於大樓一隅的空間限制,彩虹之森保育園的四周就是公園,充分的開放感讓孩子們能更自由自在地活動,笑聲童語洋溢,為原本靜謐的公園多添活潑氣息,也大幅提升了荒川區友善育兒的形象。

廢棄隧道化身酒窖勝沼町活用工業遺產創造城市新貌

山梨縣甲州市勝沼町的「勝沼隧道酒窖」,是另一個公共設施蛻變新生的代表。

這座如今裝滿了誘人葡萄美酒的酒窖,其實原本是舊國鐵JR 的深澤隧道。深澤隧道興建於1903 年,全長約1.1 公里,紅磚瓦的建築風格特色獨具,原本即為勝沼町內知名的鐵道文化遺產,但知名度僅限於部分鐵道迷中。


山梨縣甲州市勝沼町的「勝沼隧道酒窖」,前身是讓人意想不到的舊國鐵JR 深澤隧道。

2003 年,町民組成的委員會向政府進言,希望能結合近代工業遺產與當地的葡萄酒產業,並且打造出新的觀光賣點,於是在取得JR 無償出借的兩條隧道後,大膽將其中之一改建為葡萄酒窖。

別看隧道與葡萄酒彷彿兩不相關,其實隧道內部平均6 ∼ 14℃的溫度,以及45 ∼ 65%的濕度,恰好是最適合葡萄酒長期熟成的條件。加上隧道內空間充足,可以容納百萬瓶酒,工業與交通文化遺產的特色和優美建築,也構成它吸引遊客造訪的優勢。

確保硬體之後,勝沼町開始積極擴充軟體。先以隧道酒窖為中心,陸續修復周邊各種與葡萄酒產業相關的展覽館與文化遺產,並在市民團體的協助之下,設計出多種旅遊路線,同時與當地酒廠攜手合作,定期舉辦勝沼町葡萄酒觀光之旅,一方面凸顯隧道酒窖的獨特性,一方面提供豐富充實的周邊內容,果然成功打響城市名號。

全城動員有成,勝沼町現在每年吸引了超過190 萬人的遊客造訪,廢棄的隧道重見光明,也為當地產業注入活水。

日本公共設施轉型再生的範例顯示,城市有其興衰,居民的需求也將因此轉折,而立於此背景之下的公共設施,當然也不能是以不變應萬變的存在。地方政府是否能主動出擊,與時俱進地誠懇回應市民需求,結合創意巧思,將決定公共設施是否能真正成為有益城市與市民的「富資產」。

閱讀完整內容
動腦雜誌526期/2020.2月號

本文摘錄自‎

乏人問津公設,如何搖身變成為超夯景點?

動腦雜誌

2020/2月份5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