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烘焙新勢力

亞洲地區自古以來多以米、麵為主食,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因美軍進駐才開始接觸麵包。近二十年來,從日本在世界大賽中嶄露頭角,之後台灣、南韓與中國先後搶進前三,讓麵包成了主食新選擇,大大翻轉亞洲傳統,更在全球烘焙業掀起一波前所未有的滔天巨浪。

文字‧ 蘇曉音 攝影‧ 王文廷


2020年台灣麵包代表隊團員,由右至左,分別是歐式麵包選手楊世湖、教練王鵬傑、總教練謝忠祐、甜麵包選手張世彬與藝術麵包選手王宥晟。

台灣果乾策略 如何再創高峰?

甫於一月十四日在巴黎落幕的「 世界盃麵包大賽(Coupe du Monde dela Boulangerie)」, 台灣隊第四度參賽,首次沒能奪牌。此比賽始於一九九二年,由法國最佳麵包工藝師(MOF,Meilleur Ouvrier deFrance) 克里斯· 瓦布雷(Christian Vabret)所創辦,在此獲獎是全世界麵包師夢寐以求的殊榮。最初是每三年舉辦一次,二○○二年日本獲得冠軍,是第一個得到此殊榮的亞洲國家,而台灣隊從第七屆開始參與此一賽事。

二○○六年開始台灣組隊到各地征戰,當年「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簡稱「穀研所」) 副所長( 時任烘焙組組長) 施坤河,在以推廣為宗旨的前提下,號召吳寶春、曹志雄、文世成等三位麵包師組成團隊,並自願擔任教練。經過一年多的練習,二○○八年在巴黎登上世界舞台,初登場就獲得團體亞軍,大大激勵了台灣烘焙業。兩年後,吳寶春在首屆「世界盃麵包大師賽(Les Masters de laBoulangerie)」 獲得歐式麵包大師冠軍,自此台灣烘焙業在世界版圖即占有一席之地,成了亞洲新指標。

今年,是台灣麵包隊參與國際賽事的第十二年。比賽前一個月,一行人集結在南投市進行最後密集訓練,《alive》參與其中兩天的模擬比賽。三位選手必須在八小時的時間壓力內,製作兩百個麵包,選手們的意志力、體力與耐力都讓人感佩。比賽當天,澳洲籍評審布雷特·諾伊(Brett Noy)說:「我參與了這麼多屆比賽,對於台灣選手的求勝意志印象深刻,他們根本是用生命在比賽。」

在世界大賽登場前,全球分四個區域(亞太、歐洲、美洲、非洲與中東地區)舉辦洲際盃賽事,共選出十二支隊伍,到巴黎參與決賽,且一共分成三天出賽。為了讓比賽能順利在時間內完成,賽事凌晨五點就開始,為了要在八小時內全心投入,台灣隊三位選手幾乎沒有進食、喝水。
即便是這樣強烈的求勝意志,連續十二年來的世界盃征戰,台灣隊連續三屆排名前三,但這回卻首次跌出榜外。連續擔任五屆評審的越南籍評審高肇力(SieuLuc Kao) 說:「這一屆參賽隊伍水準在伯仲之間,些許差異就影響到名次。以製作流程來說,大部分評審認為,台灣隊準備的太過縝密,反而成了致命傷;大多數隊伍在三明治製作上,都是在現場從原料開始處理,例如:丹麥隊現場刨小黃瓜絲、法國隊從削蘋果開始做起,但是台灣隊卻在準備工作時已備製妥當,所以被扣了分,這點著實可惜。」

二○○八年起吳寶春將桂圓、荔枝乾等果乾,透過比賽讓全世界更認識台灣水果。今年延續這個精神,歐式麵包選手楊世湖運用紅心芭樂、拉拉山水蜜桃;甜麵包選手張世彬則使用了柳丁、關山鳳梨等。高肇力認為,大部分評審連芭樂都沒吃過,而「紅心芭樂」更是沒聽過,至於水蜜桃、鳳梨等水果,也不是台灣獨有的,因此沒有造成特別強烈的印象,一直以來獲得好評的「台灣水果」魅力不再。

比賽結束後,評審試吃前,大會按照往例安排了選手說明時間,今年亞洲雖然破例有四隊進入世界盃,(以第九屆為例,亞洲地區五隊選兩隊,分別是南韓與台灣,今年卻有四隊進入世界盃。)但在這個能夠大力推銷作品的絕佳時刻,亞洲四隊卻都沒有精準掌握,不是麵包師太過害羞,不好意思多做解釋,就是翻譯無法說明到位,長達二十分鐘的展示時間,現場加油團幾乎都無法接收到創作理念,更何況是以英文、法文為母語的評審。事後採訪了美國隊教練尼克. 卡司多(NickyGiusto), 他說:「 我完全不明白亞洲四隊的麵包有什麼特色?」我回答:「我們用了很多台灣水果。」話還沒說完,他就急著說:「桂圓、荔枝、草莓等又出現了嗎?」顯見「語言隔閡」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的主題是「 音樂」,總教練謝忠祐在事後檢討時提出:「主題不夠彰顯,是我們要加強的部分。」以獲得第二名的日本隊為例,在自由創作的歐式麵包與甜麵包項目,也都緊扣著音樂為發想,做出音符可頌、音樂寶盒、鋼琴麵包等,甚至連三明治都做成音符意象,謝忠祐認為台灣在主題的一致性方面,相較之下是弱了些。

即便未如願擠進前三,澳洲籍評審布雷特.諾伊仍然給予台灣隊相當高的評價。連續四屆擔任評審的他認為,整體而言,台灣隊的團隊氣氛和諧、工作流程順暢等,都是其他隊伍值得學習的;另外,本屆台灣甜麵包(亦即可頌類與布里歐類兩大麵糰,因口味偏甜,烘焙業多譯為「甜麵包」)有大幅的進步,在調味、技巧與麵糰上都有顯著的不同。

對於味道有著瘋狂執著的教練王鵬傑,也是台灣選拔賽的評審,他認為台灣選手普遍在造型上的能力都很強,但是在麵糰的口感與風味上,則是未來要加強的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隊的實力幾乎是被各國視為假想敵。第一天登場的台灣隊,從早上五點開始,第三天才上場比賽的丹麥隊就派拍攝部隊輪值全程拍攝;而日本、美國跨海來採訪的團隊,也花了超過四小時拍攝台灣隊比賽紀錄,無論賽前或賽後都立刻前來採訪總教練謝忠祐。賽程在第二天的日本隊,總教練長田有起也是一大早就前來觀賽,他說:「我們一直都認為台灣是可敬的對手,總得要看看這回又出了什麼新招,才能知己知彼。」

九件大師戰袍三件在台日

一九九二年首次舉辦的「世界盃麵包大賽(Coupe du Mondede la Boulangerie)」,前十年的三屆,都由歐洲國家(首屆與第三屆為法國,第二屆為瑞士)奪冠,直到二○○二年才易主為日本隊。自此世界盃幾乎成了「歐亞大戰」,亞洲烘焙業吹起歐風成了全新趨勢。


自2010年起,每4年舉辦一屆的「世界盃麵包大師賽」,目前共產生9位大師,其中亞洲人有3位,占了1/3,足見亞洲烘焙勢力。

日本隊進入世界盃後,亞洲各隊陸續搶進前三名,成了大賽獲獎常勝軍,漸漸的與歐洲各隊平起平坐。繼上屆韓國奪冠後,今年中國隊摘金,亞洲麵包新勢力儼然形成,成了全球烘焙界近二十年最夯的話題。

再者,本屆世界盃入圍隊伍,更是打破以往慣例,亞洲盃共五隊參賽,破天荒取得四席參與決賽資格,可見亞洲烘焙業這幾年蓬勃發展,讓大會也不得不正視這塊。

說起亞洲麵包的崛起,就不得不提到日本隊。對亞洲市場有獨到見解的評審高肇力(SieuLuc Kao) 說:「 二戰前,日本麵包都以甜麵糰為主,因亞洲人體質和歐洲人不同,咬合能力相對較弱,發展出鬆軟的甜麵糰;但對於傳統相當熱衷的日本人,潛心研究法國傳統麵包後,終於在二○○二年世界盃獲得冠軍。」而當年歐式麵包選手菊谷尚宏隔年受邀來台演講,吳寶春就是在聽完他的演講後大受感動,才下定決心參加比賽。

即便台灣隊在第七屆打敗日本,獲得團體亞軍的好成績,但是日本深厚的烘焙實力依然是當時亞洲的領頭羊,果然第八屆再度奪回冠軍,更在兩年後的大師賽中,由長田有起勇奪歐式麵包冠軍,是繼吳寶春之後,第二位獲得「麵包大師」頭銜的亞洲人。四年後,台灣隊的王鵬傑則在藝術麵包類獲得同樣頭銜,而這三位亞洲麵包大師都是本屆的教練(目前共產生九位麵包大師,亞洲就有三位,依得獎先後分別為:吳寶春、長田有起、王鵬傑),完全符合比賽創辦人、法國最佳麵包工藝師克里斯· 瓦布雷(ChristianVabret)創辦比賽最初的精神:傳承。

克里斯·瓦布雷說:「唯有將做麵包的技術與精神傳給後輩,才能提升麵包品質, 並且讓產業升級。經過了二十八年,我發現在『傳承』這方面,亞洲做得比其他地區更徹底,除了台灣、日本以外,南韓也是代表。」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南韓教練韓相栢,正是二○一二年南韓隊的成員之一。

相較亞洲其他三個國家,今年奪冠的中國隊則屬獨樹一格的隊伍。如同大多數中國運動選手是為國家而戰,他們是為了比賽而做麵包,隸屬於麵包教育機構。評審高肇力表示,「全中國約有二十多家烘焙專門學校,主要的目的就是訓練技師、選手,目標就是要在世界大賽拿名次。」今年的三位選手中,就有兩位來自總部在蘇州的「王森名廚中心」,該中心老闆也不諱言:「比賽、得獎,就是我們最重要的事。」

為了要做到符合大多數評審的標準,這些負責訓練選手的教育機構,還特別邀請多位法國最佳麵包工藝師擔任顧問,全心全意投入準備比賽。換句話說,在台、日、韓三國,消費者都有機會吃到參賽麵包,但是在中國,一般民眾是無緣品嘗到的。

無論如何,亞洲麵包在烘焙界引領的潮流,即便已風行了將近二十年,仍屬於現在進行式,相信這股新勢力勢必會持續下去。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第1682期

本文摘錄自‎

亞洲烘焙新勢力

商業周刊

2020/第16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