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優公共建築 地方包圍中央

當大家都不能抱著崇拜視野往外飛向異國呀,當我們只能轉換心情聚焦島內生活時,卻也發現了在地生活的美好。這一年來新近開放的公共建築空間無疑是最大的驚喜,說俗一點,吸引民眾拍照打卡,但很明顯超越當年玻璃鞋教堂太多太多,欣喜更多專業有理想的建築師投入,而逐漸開放心胸的地方政府也值得大書特書,讓納稅人的錢花得有價值有意義。奇妙的是這些受到評審與民眾肯定的優秀公共建築幾乎都出現在傳統認知的「地方城市」,握有豐富資源的一線大城反而繳了白卷,所代表的意涵頗耐人尋味!GQ請到熟悉建築和設計的資深媒體人丁榮生,透過文字幫我們一一細數四個指標性公共建築的美好。


▲屏東縣立圖書館

近台灣建築獎公布,建築界出現很多不一樣的聲音。評審結果跟我想的,不太一樣。我當然相信委員的智慧,畢竟這是份好的入圍及得獎名單,只是我樂於分享自己的私觀點,希望更多人深度認識台灣建築,不要只關心國際名作。

特別是在2020年的今年,疫情關係國境封鎖時,兩千多萬人沒有往外飛的出口,只能在這個島上流連生活後,就發現今年新的公共建築是豐收的一年,特別是傳統上離首都很晚的所謂偏鄉,反而在公共空間上出現更多可能性,也更符合現今時代的意義。我心目中的可爭奪首獎的作品,分別是嘉義市立美術館、礁溪長老教會,以及今年沒被評選的屏東縣立圖書館。


▲嘉義美術館

1 嘉義美術館打開80年老建築的時空任意門

由黃明威與王銘顯合作的嘉義市立美術館,木構的空間巧妙地創新了古蹟建築的新意,同時技藝高超,內外空間處理皆合於邏輯。

這些年來,日據時代官員梅澤捨次郎在台灣的作品,很巧妙地都被修復再利用,如松山菸草工廠蛻變松菸文創、台南末廣町店屋的林百貨⋯⋯而嘉義美術前身就是嘉義專賣局廳舍。美術館是三棟舊樓整合而成,建築師們花了六年時光,用一座木料與鋼絞和集成頂端的魚腹樑結構,與跨距玻璃幕牆垂直,導入大片天光的展廳。此一蛻變,將建於1936年的古蹟棟建築,植入當代新工法,呈現梅澤時代古典與現代折衷主義再加上當代精緻的光庭新工藝美學,銜接了原先各自獨立的建築。


▲嘉義美術館

以往古樓翻新時, 常出現一副對古蹟仍是敬而遠之的態度,或是你是你、我是我的涇渭分明,最終是整修外殼或新舊分立的狀態。而這個美術館對舊翻新時「舊」與「新」組合該有的分際,樹立很正面影響。這裡需要對王銘顯、黃明威兩位建築師致上敬意,因為競圖之初,能在原建築體各自獨立狀態,構思如此的空間整合。此外,陳冠帆結構設計師的30×16×12公尺的魚腹索桁架,這大概是台灣目前最巨大的木構建築體。


▲嘉義美術館

當疫情讓大眾渴望擁抱自然與樸實時,黃明威轉換入口的構想尤顯可貴,進館會走一段庭園路,感受景觀建築師吳書原設計的自然式庭園,有著如此的轉換心情,再看著梅澤原設計的外牆轉角弧曲線、北投Scratch風格橫紋面磚、厚重的開窗楣等古典帶折衷主義的建築風格,步入感受三棟年代風格迥異的1936年專賣局廳舍棟、1954年完工的酒類倉庫、1978年的菸酒成品倉庫棟及2020的陽光中庭棟。


▲礁溪長老教會

2 礁溪長老教會撫慰人心的宗教空間

建築師廖偉立的礁溪長老教會,在11月獲得美國國際宗教建築(IFRAA),廖偉立在2015年時就已經以台中救恩堂,從這個每年有全球幾百個新宗教建築參與的大獎脫穎而出。


▲礁溪長老教會

台灣至少數十萬座宗教空間,大家重視的是文化資產的廟宇或少數教堂,但少有如江文淵設計菩薩寺那種聖俗合一的姿態;晚近的廖偉立投入基督新教的福音聖堂設計,再把這個存在了2000餘年的宗教關懷,透過「社區與傳福音」的精神來翻新這個老教會聚所,也讓教堂這種沉寂已久的小眾建築擺在枱面,轟動蘭城。廖偉立在這個舊址重建的案子上,結合三種建築工法,清水模、輕鋼構及木構,呈現一座獨特風格的教堂建築。有著半露天空間的一樓,四個量體構成了社區活動中心般的空間,但是營造了廣場和通道的層次,就像城市裡的巷弄街道,串連戶外周邊社區、鄰里、巷弄和綠帶。二樓的傳統教堂布道空間採用輕鋼架包覆木造的雙皮層結構,內皮層是木格架蛋形宗教儀式空間,有著光線從兩側及屋頂的格柵穿透,篩落下自然光影, 塑造出猶如「在樹林、曠野地裡禱告和敬拜」的神聖氛圍。旁邊讀經小間,甚至帶點神秘性。
當教會建築在台灣如今淪為大門深鎖,只服務自己教徒時,其以往社區支援的角色愈來愈萎縮。廖偉立於此時打造這座令人感動的作品, 強調服務社區的公眾性,讓教友或一般人都可以來此半開放空間停留,而教堂則用光影塑造神聖性。可惜這座小眾建築的光芒過於微小,撼動不了台灣建築先進們的眼界。因此,我樂於再吹一口風,煽煽那微光。


▲屏東縣立圖書館

3 屏東縣立圖書館承載自然記憶的城市客廳

屏東圖書館的改造與增建案,雖然來不及報名建築獎,但是在這兩個月旺盛的國旅氛圍中,成為建築師與大眾目光焦點。我認為這裡最值得頌詠的是,把一座公園內的舊大型量體,細緻入微地塑造出新城市客廳。

這個位於公園內的老建築,如同其他興建於威權時代的公共建築,是個四四方方的形式主義設計,空間被包覆得密不透風又內部陳列呆板,跟所在的千禧公園的森林綠意顯得格格不入,毫無魅力讓人想走進。但是建築師張瑪龍在老建築擴建上刻意增建一座形式獨特的透明圖書館大廳,改變了建築出入口的位置,直接面對城市中心與綠意恣意揮灑的公園,心胸寬大的直接與市民日常生活相連結。

去蕪存菁是這個改建案的大亮點,昔日沉重的混凝土樓梯與欄杆被摧毀,取而代之的是迴旋樓梯與光井,連結兩個挑高的休憩空間,舊與新的量體間充滿了流動性,創造光線通透的閱讀氛圍。一眼望去綠蔭滿布,而藝術感十足的迴旋梯成為具空間雕塑性格的室內地標,並藉不同物件型塑空間自明性,讓民眾入場,不致迷遊而忘了自己在哪裡。如此通透的空間布局,搭配室內設計巧思,可能是台灣頭到尾,目前我見過,可媲美RemKoolhaas最極致作品─西雅圖中央圖書館精神的台灣最棒圖書館。


▲新竹公園

4 新竹公園 全台最綠的珍寶

今年在台灣設計展總顧問龔書章教授的導引下,我有機會一次看完整個新竹公園翻新樣貌,包括有著圓拱形挑高空間及優雅的迴旋梯星巴克動物園店、竹間建築師事務所的簡學義打造以玻璃為介質的戶外涼亭,木亭之外,還有鏡亭用玻璃穿透及反射,營造不同角度相互折射,反映周邊風景,構成蒙大奇視覺幻境。原新竹州自治會館也華麗變身為玻璃工藝博物館,最具代表性的88年歷史的日式建築「湖畔料亭」,將四座歷史建築變身餐廳、茶廳、咖啡書店、伴手店,成為百年公園最舒暢之處。

而這些歷史建築與場館空間,多數已委託經營或用促參OT,讓有趣且深具歷史感的公共空間一一打開,重新吸引人潮,滿足大家休憩、五感體驗的需求。這個公園這樣的氣勢,就我自己的經驗,已有倫敦海德公園的雛形了。我想只要把公園鄰近的孔廟等古物稍加搭配綠帶,或是用更多的人文資源加以灌注,這台灣最小的省轄市,就是全台最大的城市公園與豐富的遊園地。

台灣城市生活,應該要有經營品牌魅力的更大膽企圖。例如時尚設計,我們就浮出巴黎、米蘭;而宜居城市,往往是西雅圖、赫爾辛基。台灣早該有城市品牌了,新竹在治理者的想像之下,走向科技、藝術、年輕、創意突出的城市,應是最被期待的。( 文─丁榮生)

春室 不只回收玻璃,也回收爛房子

新竹公園曲橋終點的春室The POOL,這房子怎麼看怎麼怪,明明有著如柯P式高腰西裝褲的四平八穩到難以形容的醜房子,可是內裝就是勁辣的唯美。初來,我怎麼看怎麼不理解。
內行人看得出來老房子除了柱樑結構之外全部打開,只是比例讀不出道理,只能算勉強及格。然而附加的外部鋼構樓梯,就讀出意思了,橘紅地板配上唯白扶手,寓意玻璃是由火焰煉爐鍛燒才產出純白矽石的過程。來到三樓,則見高潮,過一道唯美的白廊後,以窯爐弧形為頂,回收玻璃製成的磨石子地板,在綠蔭環繞下,座位區完全的繞場一周,做成白綠相襯的展覽與咖啡複合空間,真真有進入愛麗絲夢境的虛幻。

春池二代主持人吳庭安,跟「彡苗空間實驗」 的幾位實踐建築系出身的設計人定調,The POOL既是玻璃窯爐的池,也是抽象的平台之意。這空間被定義為就像玻璃杯一樣的容器,變成是一個開放且具公共性的所在,承載出不同的火花,有如回收玻璃的意境,更如同循環經濟的價值。而玻璃窯爐弧線圓頂丶大片落地玻璃窗,在陽光灑入後,純白的空間頓時出現,令人抽離現實。應用回收玻璃再製包覆,如碎玻璃製成的磨石子地面,使整室泛著清透的藍綠光亮,而拱形弧線天花版則模擬著玻璃窯爐。年輕的心思,在老房子的靈魂中,窯燒出純粹,這也稱得上是吳庭安口中的循環經濟。這裡值得看一看,但請記住,要閃過原來老房子的無趣哦。

閱讀完整內容
GQ 2020 12月號

本文摘錄自‎

台灣最優公共建築 地方包圍中央

GQ

2020/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