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週末限定!古早大灶煨悶第一時間新米

從大橋頭捷運站沿著迪化街向南行,這段百年歷史的商店街,在文化資產保存政策的推動下,大部份都已修復完成。這裡的傳統產業曾在時代的淘洗中一度式微,「大稻埕最大土礱間」的葉晋發商號,就是其中一個典型。

原本前舖後居的葉家祖宅,歷經十四年的產權整理、修繕、提報文化資產,在第五代葉晏廷的奔走遊說中,逐步改頭換面,成為現在的複合式商業空間。門口高懸著歷史近半世紀的「業界先導」牌匾、兼顧傳統與創新的檜木桁架,吸引了一批批好奇的遊人。「木頭是葉家經營土礱間時最常用的材料,與米有關的工具設備大多是用木頭做的,所以選用木材作為空間的主要元素。」營運總監林映均說:「大量使用木桁架,一方面可以保護老房子,將裝潢的承重機制轉移到新搭建的結構上,另一方面,則是要呈現第五代的氣勢。」

天下雜誌《微笑季刊》:草根款款行Ⅱ 夏季號

用展覽型態展示知識, 用賣頂級茶的方式賣米


構成氣勢的不只是桁架,店門口坐鎮著一口大灶兼櫃檯,每到週末,六個小土鍋用古法燜煮,將一顆顆米粒煨得剔透分明,下午三點準時開飯,提供試吃。對米性的熟稔是葉家代代相傳的無價智慧,日治時期政府頒發的「捷足先登」獎盃,說明了葉家祖輩與農民之間的好關係:「關係好,才能在第一時間拿到品質最好的新米。」他們延續祖輩的作法與精神,深入台灣各地,親自拜訪友善土地的小農和食品作坊,嚴選出十種優質米,以展覽的形式陳列,一一標明米種、產地與特性。打開盛著米粒的透明圓皿,不但成色一覽無遺,撲鼻而來的米香更是個性迥異,這是購買包裝米時很難覺察的,彷如品茗。

林映均說:「考慮到這裡的客群以觀光客為主,便於攜帶很重要;而且『想試試看不同的米』的心情,也比較適合小包裝。所以我們第一波推出的產品都是一合裝,一合就是一杯米,一餐就能吃完。一包五十元,三包一百二十元,在數量和價格上都比較無負擔。大家路過看到,嘗試的意願都滿高的。」

天下雜誌《微笑季刊》:草根款款行Ⅱ 夏季號

「葉晋發」為本,葉本與三月半的團體戰略


老宅都有產權複雜的情形,「簡化」則是「活化」的第一步。經過漫長的蹉商,原本在英國工作的葉晏廷被父親召回台灣,扛起祖宅活化重任。經營方式也經過無數討論,最後決議將房子與經營拆開,葉晏廷用自己的積蓄創立微型公司「葉本文化」,負責財務、房租和房屋產權;品牌經營、商品採購、研發與活動規畫則由「三月半」專責。這組核心團隊正持續擴大,如現在進駐二樓的禾餘麥酒、在一樓經營烘培坊的如此幸福喜餅,還有替葉晋發打造商店空間的本埠設計,結合各領域專長,以團體戰面對市場。

「小農的好食材必須被看見。兩個單位合作,產品就會有兩個曝光平台;越多單位一起做,能夠發揮的力量就越大。」林映均說:「像是我們力推的越光16號,與禾餘用來釀製月光麥酒的米,都來自同一位稻農;和如此幸福一起研發了米布丁、餅乾,在34號的ASW英式茶館也有展售。現在主推的紅藜、黑米,也和斜對面的合興壹玖肆柒共同採購,他們做的紅藜鬆糕和黑米鬆糕都很棒!」

要集合眾人之力,一個可以讓大家合作研發、推廣、開放民眾參與的公共空間就很重要。長輩原本計畫在一樓第二進開餐廳,在葉晏廷的爭取下保留作為工作坊,每個月都有活動,推廣新開發的食材與食譜,讓參與者透過實際動手做,探索不同食材的味道與可能性。

「目前還在試水溫的階段,但我們已經在籌備下一步,準備建置電商、推出大包裝的產品。當消費者找到自己喜歡吃的米,希望購買大包裝時,就能透過物流網絡宅配到家。我們希望台灣這片土地所培育的優質農作物與食品,不只是觀光客的伴手禮,還能成為本土消費者日常生活優先選購的對象。」這支開業才五個多月的年輕團隊,正以驚人的認真和努力,為台灣的優質米糧開拓新局。

文 張蘊之 攝影 鍾士為 李佩書

天下雜誌《微笑季刊》:草根款款行Ⅱ 夏季號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微笑季刊》:草根款款行Ⅱ 夏季號

本文摘錄自‎

旅居 接棒創舊

天下雜誌《微笑季刊》:草根款款行Ⅱ 夏季號

2017/6月 第1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