滌塵舒心 淡蘭古道中路

走進百年歷史廊道 感受山野自然洗禮

這條百年古徑,起自暖暖,經十分、柑腳、適合單日健行,也可以重裝縱走,闊瀨、泰平,由坪溪出外澳而抵宜蘭。等著厭倦塵囂的人們,走進這綠意繽紛的桃源美景。

文/楊世泰 攝影/楊世泰、戴翊庭
登山運動在台灣的發展,自一九七一年的百岳名單選定後,迄今正好已五十年,山的姿態與面容或許變化不大,但人們對山的認知已開始改變。登山者的眼光不再局限於山頂那一片方寸之地,而是延伸至步道的盡頭。那彷彿出現在隧道彼端的微小光點,應許一個有別競逐高度的獎賞與承諾,讓徒步行者能褪下登頂後的英雄冠冕,用一個接一個的步伐,踏向歸返心靈原鄉的路途。這是徒步健行和登山攻頂的基本差異,山峰的高度有極限,走到頂點就得折返,但步道沒有,走到一個終點之後,總還有另一個廣義的終點。挪威探險家厄凌.卡格:「健行可能是一輩子的事。你可以往一個方向走,最後結束在起點。」
三綠道》深度探索台灣 走讀古今文史,行腳大自然

用國際標準來看,如果要符合「長距離步道」(longdistance trail)或「綠道」(greenway)的資格,距離總長必須超過五十公里,而且路線並非設定於難度較高的山岳縱走,而是更親民、更貼近鄉土的步道路網。這些路線往往結合既有鄉野小徑、郊山步道、古道,甚至是產業道路或公路,並在沿途設置指標系統,提供地圖與相關旅遊資訊,滿足行者宿營、補給之需求,讓徒步者能夠從起點到終點一次走完(全程健行),或是自行選擇區域路段分次完成(區段健行)。


▲淡蘭古道的步道識別系統,以代表性植物「雙扇蕨」為視覺意象。

目前在台灣比較符合這個定義的步道系統,當屬公私部門合力的「國家綠道」計畫,已成形的有北部的「淡蘭古道」、中部的「樟之細路」,以及南部的「山海圳」。每條綠道各有主題特色,都有用雙腳一探究竟的價值,透過類似「走讀」、「行腳」的體驗,深入了解當地文化、歷史和自然環境,也能在人與人的互動中獲得許多珍貴回憶。
淡蘭百年山徑群,或稱淡蘭古道,並非傳統單一線性步道,而是橫跨雙北(淡水廳)和宜蘭縣(噶瑪蘭廳)的步道路網。自十九世紀初開始,因應官方軍事防守、傳遞公文,以及民間通商、拓墾之需求而生,在一百多年前是往來兩地的交通要道,直到現代公路系統發達後才逐漸消逝在荒煙蔓草中。隨著近代登山運動興起,二○一五年由千里步道協會倡議復興,重新定線整治後,在一八年納入國家綠道系統,規畫成北、中、南三路供民眾健行遊憩。

三路徑》解碼淡蘭古道 北路是官道,南路茶商往來

北路是「官道」,始於嘉慶年間,時任台灣府知府的楊廷理為了防戍海盜,於一八○七年在北海岸防線設置「汛塘」(最基層的軍事機構),並在平亂後正式成立噶瑪蘭廳,沿路設置「鋪遞」(類似郵局)傳遞公文,聚落開始蓬勃發展,成為官方認可橫貫北台灣東西的交通大道。目前納入淡蘭古道系統的有燦光寮古徑、楊廷理古徑和入蘭正道。

中路是「民道」。來自漳州、泉州的先民是兩大移墾台灣的漢人族群,在現今的雙溪、坪林一帶開墾,形成綿密的生活路網。現存幾座古厝,還有舊時耕作的梯田遺跡,見證當時民間的蓬勃生氣。中路整治後,以暖東舊道和蘭入山孔道為主,起點在暖暖,經十分、柑腳、闊瀨、泰平,由坪溪出外澳抵達宜蘭。


▲從大坑山稜線步道可遠眺柑腳村。

南路是「茶道」,顧名思義就是商人和茶農闢建的運輸路線,地理位置集中在現今的石碇、坪林地區,當時栽種於山區的茶葉,透過山路和水路運往淡水、基隆港口出海,和當時的樟腦並列重要出口經濟作物。一八八五年,台灣巡撫劉銘傳沿山徑開闢通往宜蘭的道路,也就是今日北宜公路的雛形。路線正式起點在台北市的六張犁,經新北市的石碇、坪林、石牌後抵達宜蘭礁溪。

綜觀三路,淡蘭中路可說是其中公路占比最低、綠化程度最高的步道。在都市化發展最高的雙北地區,仍保有這麼一塊淺山綠地實在可貴,適合單日健行,或是規畫三天兩夜的重裝縱走,讓戶外愛好者可以徜徉在親山近水的大自然環境,暫時忘卻文明的紛擾。

淡蘭中路總長約六十二公里,海拔大約分布在一百至六百公尺之間,屬郊區淺山;路線大致與水路平行,例如東勢坑溪、基隆河支流、柑腳溪、北勢溪、灣潭溪和坪溪,也就是先民拓墾賴以為生的重要水資源。因此步道布線非常親水,行走在宛如綠色隧道的林蔭裡,沿途有小巧精緻的瀑布、奔騰的溪水、細細的涓流,還有倒映群山的谷間深潭,是淡蘭中路最有魅力的風景。

提案一》全程重裝健行 三天兩夜,親山近海的饗宴

D1 暖東峽谷→十分老街→柑腳(宿)

D2 柑腳→泰平→張家莊營地(宿)

D3 張家莊→烏山→坪溪→外澳車站

閱讀完整內容
《財訊》636期

本文摘錄自‎

滌塵舒心 淡蘭古道中路

《財訊》

2021/第6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