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凍結自動加薪制?猶如不可碰的禁忌
高通膨不只影響受薪階級,對企業的經營成本也是巨大壓力,加上疫情限制經濟活力,在在讓許多中小企業吃不消。根據經濟資訊公司Gaydon,比利時3月有973家企業宣告破產,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4%。連老牌百貨公司Inno也在4月宣布將裁員一半。
薪資隨物價自動調漲的制度,溯自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之後的工會壓力,許多歐洲國家也都曾採行。《紐約時報》1975年曾有篇報導指出,在石油危機下,1974年比利時的勞工僱用成本上升了22%,其中就包括八次啟動自動調薪機制。加上比利時規定房租也隨物價調漲,從大企業到小店主都抱怨連連。
《紐約時報》用電影《科學怪人》(Frankenstein’s monster)的典故來比喻,意思是比利時人一手打造了他們後來無法控制的暴走怪物,讓薪資與物價進入了不斷互相推升的循環。
經歷1970年代的物價狂飆之後,丹麥、法國、義大利、荷蘭等國陸續放棄了調薪自動盯住物價的制度,只剩比利時等少數國家堅持下來。後來,甚至歐洲央行、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OECD)都曾奉勸比利時改一改。
其實1996年比利時曾立法提供民營企業緩衝措施,若加薪將使人力成本高過出口競爭的荷、法、德等國,企業可設出調薪上限。去年比利時企業界便想以年度加薪上限0.4%與工會協調,結果遭到拒斥。
2016年比利時也曾暫時凍結薪資自動調漲和基本薪資調漲,以挽救競爭力。如今,希望免除或改革自動調薪機制的聲浪再起。
對此,總理德克魯(Alexander De Croo)在年初回應:「晚一點再說,如果有多數人支持的話。」以比利時目前七黨聯合執政的結構,看來仍難撼動這個制度。
比利時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形容,它是比利時不可觸犯的「禁忌(taboo)」。
[affcoups id="88148"]
但為它辯護者也大有人在。比利時荷語區工會ACV發言人范伯林根(David Vanbellinghen)告訴Politico,自動調薪機制是為了確保比利時消費者的購買力,這對人們和經濟都很重要。
比利時4月22日各地工會串連罷工,抗議政府對能源狂漲束手無策,自動加薪卻又設上限。且當地法語媒體《L’Echo and De Tijd》披露,比利時前20大上市公司執行長的報酬較2020年增加了14.4%,更讓民怨火上加油。
比利時中央銀行預估,2022到2024年薪資成本將上漲13%,同時不諱言鄰國的薪資雖也會因通膨而上升,但不會像有著自動機制的比利時那樣快速,致使這段期間比利時競爭力處於不利地位。
對老百姓而言,加薪會不會反而追高物價?這種「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就留給經濟學家去傷腦筋,他們的煩惱除了瓦斯飆漲,還有隨物價指數調漲的房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