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被吸走 股市撐盤力量薄弱
周冠男進一步指出:「ETF發明的初衷,本來是大盤的複製,但是,當這個複製品愈來愈龐大,而且隨著ETF金融商品的創新與槓桿化發展,愈趨複雜時,我們就得要開始擔心它反噬的力量。」事實上,早在今年一月,《金融時報》就曾用過這樣的標題:「ETF正在吃掉美國股市(ETFs are eating the US stock market)。」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主動式操作」的基金經理人,在指數全面重挫之際,正是他們依基本面挑選被錯殺的便宜好股時機,「但近年來,被動式基金吸走主動式基金的大筆現金,這個撐盤力量,恐怕也已愈顯薄弱。」瑞德克憂心表示。
糟糕的是,這股被動基金狂潮目前非但沒有止歇跡象,反而愈玩愈火。舉例來說,「Fang」這個字最近很紅,這是由美國股市一位名嘴所喊出的,它代表臉書(Facebook)、亞馬遜(Amazon)、網飛(Netflix)與谷歌(Google)這四檔漲勢最驚人的股票。今年七月,AdvisorShares公司推出一檔Fang概念的ETF,追蹤的就是當下股價漲最凶,最具話題性的二十八檔破壞式創新的熱門科技股,除了上述四檔外,還有股價二年來漲了十幾倍的輝達(Nvidia)和股價五年來漲了八倍的Broadcom。隨著這檔ETF發行並掛牌,華爾街開始警覺,科技股是不是瀕至泡沫化邊緣了。
包括《經濟學人》雜誌、《富比世》雜誌、以及倫敦《金融時報》等重量級財經媒體紛紛提出警告,近幾年發行的ETF已經逐漸脫離與「大盤趨於一致」的初衷,ETF發行公司為了迎合市場口味,過度集中在超大型股、高科技股、醫藥生技股以及又酷又炫的熱門題材,如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次產業,導致股市出現M型化,大型科技股與熱門題材進一步磁吸了市場更多資金,股價水漲船高,本益比上達百倍也不稀奇。
中國ETF會不會產生類似美國ETF的問題,是許多投資人關心的問題。投資專家認為,中國主動基金績效表現,普遍而言,不但較大盤毫不遜色,超越大盤者更是比比皆是。不只是中國,在新興市場股市,因為上市公司透明度較低、法令監管未臻完備,主動基金經理人反而具有資訊及人脈上的優勢,創造出更佳績效。但是,長期而言,ETF一定會在市場扮演更吃重角色。再者,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的ETF在規模與分量上亦遠不及美國。但話說回來,如果美股出現閃崩,勢必衝擊全球市場。
至此,ETF帶來的威脅已經不僅僅是金融市場的動盪,甚至有不少業界人士擔心,它的過度膨脹與扭曲,恐怕也將開始影響中小型股的籌資,牽制了資本市場最根本的籌資功能,於是,也就開始影響實體經濟。
ETF捲起的資金狂潮,成就了股市多頭榮景,讓投資人歡欣鼓舞笑呵呵。但不要忘了股市的一句老生常談: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歡欣鼓舞中破滅。這股由ETF資金狂潮推動的股市多頭,會不會也在ETF驚濤駭浪中翻船,是值得投資人放在心坎裡的風險警語。
發展變樣 ETF發明人急切割
指數型基金的發明人──約翰.柏格(John Bogle),今年高齡88歲了。1975年,柏格創立了全世界第一檔指數型基金:第一指數投資信託(First Index Investment Trust)。柏格當時的初衷是,能成立一檔貼近美股大盤指數表現的基金,盡量去除人為主觀的選股判斷,節省管理費用的同時,讓投資大眾以最低廉的成本進行投資,享受美國經濟成長的長期果實。
不過第一指數投資信託籌資狀況不佳,僅募到約1千1百萬美元,然而,這卻是金融市場偉大旅程的起點。柏格後來創辦先鋒集團(Vanguard),第一指數信託則成為先鋒500指數基金的前身。如今的先鋒500指數規模有3293億美元,是全世界規模第二大的指數型股票基金。
柏格稱自己的發明為「傳統指數型基金」(Traditional Index Funds,TIF),他刻意與當今捲起風潮的ETF劃清界線。目前他仍持續鼓吹指數型基金的初衷:與大盤高度連動、選股不要帶有主觀偏好或價值判斷、長期且分散地投資、不要頻繁進出、最好就只投資在美國市場。
從柏格的TIF原點出發,如今全球被動型投資發展百花齊放,標普500指數已經是基本款中的基本款,如今有針對中國科技產業、治療癌症、大豆期貨、物聯網、精品……各種主題,甚至是各種槓桿倍數與放空型的ETF。美國的ETF周轉率1年更高達800%以上。投機化、主題化、追逐熱門題材、與衍生性金融商品掛鉤日漸增強。ETF種種的發展,令柏格始料未及…開啟APP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