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次發現病毒後的幾個月內,中國科學團隊已能測試將近十種候選疫苗,中國產疫苗最快可在今年十一月或十二月問世。在美國,基於藥廠與監管機構持謹慎態度,疫苗最早可以在今年十一月底問世,在二○二一年一月前提供三億劑量。
其他包含台灣、俄羅斯、義大利、日本、新加坡、南韓、澳洲、印度等,也正在進行國產疫苗人體試驗。
一場充滿政商利益盤算的賭博
政府與獨立監管單位、製藥公司之間的緊張關係已經浮上檯面。例如在美國,川普政府希望盡快開放社會,但是研發需要時間、嚴格的監管與數據門檻,以證明疫苗是安全的。
俄羅斯的莫斯科當局,八月宣布仍在測試階段的國產疫苗已經批准上市,科學界批評俄羅斯疫苗問世為時過早,恐怕對首先接種的人民造成危險。
「加快研製速度仍需要保持謙卑,因為研發疫苗就像賭博。」《時代》指出,愛滋病毒已經肆虐近四十年仍沒有可用疫苗,「SARS冠狀病毒二型」對科學界而言是如此陌生,如果科學家不確定人體該如何預防感染新冠肺炎,也是在情理之中。
即使疫苗最終問世,還有許多挑戰有待克服,包括:
「有效性」需打上問號
由於疫苗研發壓縮時程,醫生可能沒有足夠時間觀察疫苗的免疫力能持續多長時間。開發候選疫苗的專家坦承,外界最好降低對疫苗的期待,不要以為疫苗可以完全保護人們免受感染,最終出現的疫苗,也許頂多只能「將疾病影響最小化」。
只有一款疫苗恐怕不夠
如果全世界僅一款有效疫苗是不夠的,需要所有生技公司傾力產出好幾款不同疫苗才能遏制疫情。法國製藥巨擘賽諾菲(Sanofi)全球疫苗研發資深副總裁席威(John Shiver)向《時代》表示:「這是全球性的問題,沒有一家公司可以單獨解決,因為我們也不知道哪一款疫苗最成功、最有效或是最能真正阻止這場大流行病,所以更多款疫苗一起嘗試是很重要的。」
各國如何分配疫苗?
分配問題始於每個國家能獲得多少疫苗,如果全世界透過疫苗獲得免疫的人數不夠,那麼群體免疫的夢想就會幻滅。紐約市立大學(CUNY)公衛健康政策學院(Graduat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Health Policy)研究發現,如果全世界七五%人口注射疫苗,那麼為了控制疫情,至少需要讓其中七○%產生免疫力;如果僅六○%公民接種疫苗,那麼必須八○%接種者獲得免疫,才能抑制疫情。
要實現讓這麼多人施打疫苗的目標,不僅存在技術問題,還有信任與公平疑慮。在許多有資源生產疫苗的工業國家,反對疫苗人士頻頻在網路上發表疫苗陰謀論,以及「打疫苗會得自閉症」等不實資訊,導致坊間出現反疫苗風潮。
根據益普索(Ipsos)最新民調,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表示他們不會接種新冠病毒疫苗。
衛生資源較少的國家也可能失去爭取疫苗的權利。為了避免這個情況,由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及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CEPI)主導的“COVAX”(新冠肺炎疫苗全球取得機制),出面擔起協調各國的責任,希望確保新冠疫苗授權能迅速、公平地分配給全世界參與的國家。
包括台灣與中國,迄今約有一七二個國家加入COVAX,其中八十個為已開發富裕國家,它們除了自身獲取疫苗,也將協助九十二個中低收入國家得到疫苗供應。
美國與世界衛生組織關係破裂,因此不加入COVAX,而中國則於十月八日宣布加入。即使沒有美國,COVAX也已經涵蓋全球三分之二國家。專家提出建議,應依照兩大原則來確定每個國家能獲得多少疫苗:一是依據國家人口數;二是參考醫護人員占人口比例。
不過《時代》報導,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醫學倫理及衛生政策系主任伊曼紐(Ezekiel Emanuel)認為這兩項分配原則都不夠公平。
「大家都希望依照道德行事,但在這種情況下不知道『什麼才叫道德』。」伊曼紐認為,分配疫苗還必須考慮到如何減少傷亡、經濟蕭條以及限制社區疾病傳播等原則。
疫苗如何定價?
價格高低是決定多少國家、多少民眾可以接種疫苗的關鍵。美國生技公司莫德納(Moderna)指出,他們的疫苗價格將根據訂購劑量而定,小劑量疫苗最高約為每劑三十至三十七美元(約九三○至一一○○元新台幣);與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一同研發疫苗的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則表示,他們將以成本計價與分配,盡量滿足低收入國家的需求。
如何在適當的時間為真正需要的人施打疫苗,也是一大挑戰。幾乎所有候選疫苗都必須施打兩劑,且需要在零度以下環境保存,因此打造廠商與醫院、診所之間的運輸「冷鏈」(cold chain)相當重要,也就是運送過程要保持全程低溫,例如COVAX有三支疫苗需要零下二十度,甚至七十度低溫保存。而台灣東洋藥品洽談的德國BioNTech新冠疫苗,需要零下七十度至八十度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