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錯就改,賴清德決心政府派遣工歸零

政府帶頭改革自己 下一步擬同工同酬入法


有錯就改 賴清德決心政府派遣工歸零


行政院長賴清德展現魄力,宣示政府派遣工二年歸零,但如何歸零?非公部門逾八十萬非正職人員權益又要如何保障? 牽動民進黨是否能再次贏得勞工民心。
▲勞團上街訴求禁止派遣工,但少了專法,八十萬《勞基法》孤兒的權益依舊無法受保障。

一名七年級生李小姐在政府部門擔任派遣工長達七年,工作內容與一般正式公務員無異──審核民間標案、撰寫公文上簽呈、接聽民眾電話陳情抱怨。在長官眼裡,她的能力不比正職差,但她的待遇卻不如正職、職等也無法升級,而且由於薪資是派遣公司與政府兩方簽約而定,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薪資到底被派遣公司抽了幾成。

在台灣,如同李小姐的派遣工,人數逐年上升,勞動市場上更變相衍生出不同形式的「非正職勞工」。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二○一七年全台灣一一三三萬名就業者,其中的非典型勞工──例如部分時間工作者、臨時工作、派遣工作者,就高達八十.五萬人,占全部勞工的七%。

今年六月,中華電信推出四九九元4G吃到飽方案,引起民眾排隊熱潮,爆發「四九九之亂」,那些每天加班到凌晨的門市員工,就被踢爆是中華電信子公司「宏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的派遣工。

日韓中政府禁用派遣台灣公部門卻是派遣大戶國際上,各國政府早已紛紛立法保障派遣工,甚至以身作則,運用派遣人力的大國如日本、韓國、中國等,都禁止公部門運用派遣人員,帶頭保障勞工權益。
但在台灣,不僅泛國營事業中華電信的客服人員是派遣工,農委會的山林巡守員也是派遣工︙︙,根據行政院人事總處資料,公部門在今年第一季共聘用七二三八名派遣工,其中又以農委會二六三八人最多,其次是衛福部的八四五人,而勞工的「大家長」 勞動部也聘用了七五四人, 政府帶頭做錯誤示範,根本就是「 派遣大戶」。

政府起用派遣工,長期被外界詬病,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親自拍板,宣告行政院與中央部會要在二年內達成「零派遣」,展現公部門帶頭捍衛勞工權益的決心,也讓政府起用派遣工的問題再度浮上枱面。

待解問題一
部門要小而強 人力不夠


深究問題源頭,到底為何公部門要聘這麼多派遣工呢?二○一○年,立法院為了讓政府部門精簡瘦身,修訂《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規定機關員額最高上限為十七萬三千人。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專任教授成之約認為,民眾期待政府精簡人力,達到部門「小而美、小而強」,但顯然隨著時代發展,人民對政府期望愈來愈高,而政府人力資源不夠,只能透過其他方式進用人才,所以大量以約聘、約雇、臨時、派遣工、職代、承攬等各項名義來彌補人力缺口。

不過, 成之約也表示,「派遣勞工被視為不穩定工作形態,政府不該帶頭示範,派遣歸零政策仍值得肯定。」
政府到底需不需要這麼多派遣人員,也是見仁見智。一名外文系畢業生欣怡(化名)畢業後,被派遣公司派到衛福部上班,負責翻譯國際文件、接待外賓等,她坦言,「政府其實不用聘那麼多派遣工。」像她負責的翻譯工作,一般醫療行政人員也能做,只是因為翻譯效率不夠高,才聘請她來做。另外,政府公務員準時下班,所以也需要聘請派遣工幫忙完成任務。

待解問題二
預算有限 難全數轉臨時人員


政府這七千多名派遣工,下一步該何去何從?根據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谷辣斯.尤達卡)的公開說法,政府將組遴選委員會,以公開遴選方式改聘為「政府臨時人員」。派遣工與臨時人員所享權益不同,差別在於臨時人員的「頭家」不是派遣公司而是「政府」,且勞保、休假等權益一律相同。

政府一片美意,但聽在公部門基層派遣人員的耳裡,可不是這麼稱心。政府宣布零派遣政策後,「公部門內部人心惶惶,」一名公部門保全就感嘆「自己要被裁員了!」另一名在文化部服務的吳小姐說,從派遣工轉為臨時人員,她們當然很樂意,但以台灣政治文化,難保單位不會安插自己人馬,或是政府為了降低成本,一樣的工作卻改聘承攬人員,或是把工作委外辦理,反而更不受《勞基法》保障。

基層的憂慮不是沒有道理, 畢竟, 政府人事預算有限,要把七千多名派遣工全數轉為臨時人員,恐怕不容易。農委會七月二十日就罕見地炮打中央,指農委會有四百多名派遣人員,協助林務局進行遊樂區管理、防火巡邏、森林調查,有些是在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做研究的技術人員。原本,公部門運用「研究經費」聘請技術派遣工,若統統改雇為臨時人員,支出大增,恐怕會排擠其他研究預算。
文化大學勞工關係系專任教授李健鴻便觀察到,政府聘用承攬人員的比例逐年上升,若將七千名派遣工歸零,勢必無法全部聘為臨時人員,恐有很多人改聘為承攬人員,或以勞務外包方式委外辦理。一旦如此,這類人員在《勞基法》裡不僅只有在遇到職災時可申請補償,其餘勞工該享有的特休假、加班等規定,統統都沒有,將比派遣工還不如。

待解問題三
民間非典型勞工保障弱


「立法保護非典型勞工」是總統蔡英文的重要勞動政見,賴清德有魄力地要讓派遣工歸零,固然是跨出改善勞動環境的一大步,但政府派遣工問題恐怕只是冰山一角,民間仍有八十.五萬名非典型工作者,形態包括部分工時、派遣人員、承攬等,這些人的權益比之公務機關派遣工,更遭到漠視,政府更須著力。

去年蝶戀花旅行社司機因疲勞駕駛,釀成重大車禍,蝶戀花旅行社與友力通運公司事後全然撇清與駕駛康育薰有雇傭關係,指稱是司機來「靠行」,彼此為承攬關係,因此兩家公司皆沒替司機保勞保,罹難司機領不到死亡給付。

事實上,《今周刊》二○一三年就揭露台灣派遣悲歌,本刊大幅報導派遣工權益遭漠視後,勞動部隔年就正式提出《派遣勞工保護法》草案,只是草案進到立法院後障礙重重。一名資深立法院人士回憶,勞工團體分兩派,一派主張全面禁止派遣工,所以不應立派遣專法;另一派則主張立法保障,雙方拔河下,「立法難度絕對不會比一例一休還容易」。

「台灣一直沒立法(派遣工專法),很可能是派遣工人數持續上升的主因。」李健鴻觀察到,勞委會一九九六年首次調查派遣工人數,當時只有六萬人,如今派遣、承攬等形態的勞工人數已上升至約八十萬人,台灣若一直不面對現實,執意要零派遣,對現況其實並無幫助。

「目前不考慮制定派遣工專法。」勞動部政務次長施克和受訪時明確表示,但他預告,下半年研擬有三大原則入法:首先,是派遣勞工與正職勞工同工同酬;第二,派遣公司、要派單位必須共同負擔勞工職災補償、工資補充等責任;第三,是要避免派遣公司與勞工簽訂短期契約。

觀察日本、韓國、歐洲等國家,紛紛立專法保障派遣工權益,例如日本採負面表列,嚴格禁止製造業聘用派遣工;歐洲則是規範派遣工的工作時數,限制公司變相把派遣當正職員工用;同時,有立專法的國家都要求派遣工與正職員工要同工同酬。

政府派遣工歸零到底該如何落實?未來又該如何立法保障民間派遣工?在在考驗民進黨能否再度贏回勞工民心…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1128期

本文摘錄自‎

有錯就改 賴清德決心政府派遣工歸零

今周刊

2018/8月號第11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