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今年公視推出全新平台「新創電影」,首波就以「青年貧窮」為議題徵案,推出「後青春 希望無窮」專題影展主動出擊,寄望「新創電影」帶給新世代導演與觀眾新的憧憬。
撰文:廖佩玲 攝影:楊兆元、蕭志傑 編輯:李秀芬 設計:陳芃佑
戴著老花眼鏡的老木工,前陣子心臟病發,健康狀況不佳,醫生認為他短期內應靜養。評估傷殘補助時,他卻被判資格不符,社工告訴他得繼續找工作,否則福利津貼將被凍結,頂多只能領求職補助零用金,還得自行上網申訴,但他這輩子從沒碰過電腦…
這是二○一六年坎城影展金棕櫚最佳影片《我是布萊克》的情節。長期關懷政治社會的英國導演肯洛區,透過「勞工」的視角,帶領觀眾理解社福制度設計的矛盾、官僚體系的無能,及資源分配的不公。影片描述勞工「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窘境,寫實又諷刺,它卻是英國公視BBC投資拍攝的電影,探討的議題同樣受各國公視關注。

因為公視沒有商業台的收視壓力,所以才具有主導議題、支持新導演等優勢。為了善用優勢,所以成立「新創電影」這個全新平台,期待打開更自由,且關注社會脈動的戲劇創作空間。
於蓓華認為,任何議題都得從劇本發想開始,「各國公視每年都會就重大議題開發戲劇題材,尋找合適的導演,BBC FILM投資的《我是布萊克》就是如此。肯洛區作品向來關懷政治及經濟上的弱勢,這也是公視在戲劇上重要的任務:和社會對話,討論社會關注議題。」
「新創電影」打出的第一個系列為「後青春 希望無窮」專題影展,希望以「青年貧窮」議題,吸引各界關注討論,並主動尋找合作導演,就此議題發想創作。

為了打響「新創電影」平台,公視特別請侯孝賢站台支持,也就警匪、犯罪、懸疑、驚悚四個類型,徵得了《林投記》《再看我一眼》《乒乓》《魚男》四部作品。於蓓華將「新創電影」比喻為產品研發實驗室:「我們努力與業界合作,找出新的可能,累積經驗。」雖然目前每部徵案的預算僅有四百萬元,「這是第一次嘗試,我們看看約九十分鐘的影片能做到什麼程度。」

不少成功賣座的電影都與社會議題有關:《屍速列車》將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以商業手法反應;《熔爐》將真實的犯罪案件,以張力十足的手法呈現。於蓓華舉例,「議題貼近市場,就容易引起觀眾共鳴。台灣有太多的故事和題材沒被拍出來,例如九二一地震、李師科搶案、遊覽車翻車等,倘若從議題導向去開發是很有機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