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初次接到亞馬遜網路書店的書訊,介紹這本由藏傳佛教格魯派格西麥可‧羅區所著的《當和尚遇到鑽石》(The Diamond Cutter: The Buddha on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Your Business and Your Life)時,對映入眼簾的作者身份與題目之間的「落差」,感到十分新鮮、有趣。印象中,從未見過由僧侶所寫的商業專書……尤其是作者羅區格西並未還俗,仍是以出家僧人的身份,躋身於紐約大都會中、經營著競爭激烈的鑽石行業。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加上長久以來思考「結合世法與佛法修行」的問題,便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這本書和作者的來龍去脈。
在一篇由亞馬遜書店記者布萊恩‧布雅(Brian Bruya)所做的專訪中,羅區格西提及他出家學佛的因緣、以及從一名僧人成為傑出鑽石商人的經過。一九七四年,他在普林斯敦大學畢業前夕,母親突然過世,不久後父親與兄弟也相繼往生。親人的驟逝,讓他對生命的意義產生了莫大的疑情,在亟於探索生、死問題之下,他離開美國、放棄原本打算繼續深造的學業,到印度達賴喇嘛駐錫的達蘭莎拉,進入了著名的色拉寺,研讀佛學。
早先,羅區曾在紐澤西州一所蒙古寺院,跟隨汪賈格西(Geshe Wangyal)學習了八年的藏文,嫻熟藏語,因此能順利進入佛學院就讀。這位啟蒙老師汪賈格西,是最早赴美弘揚藏傳佛教的格魯派僧人,以慈愛、寬博接引了不少當今美國藏傳佛教界的著名學者,如哥倫比亞大學教授Robert Thurman、維吉尼亞大學教授Jeffery Hopkins等人,都是他早期的入門弟子。
之後,羅區於一九八三年在達蘭莎拉落髮為僧,經過多年的學習、並通過各級考試後,一九九五年獲頒相當於佛學博士的格西學位。他在印度待了二十一年之久(一九七四至一九九五),其間在上師的建議下,於一九八一年回到美國接受「經商」的另一種人生與修持考驗,並持續往返於印度與美國兩地。幾經波折、歷練,成為紐約首屈一指的鑽石商人。在事業成功的背後,有著長年研修佛法的精神力量,和隨之而培養出的嚴謹、專注、誠信等特質做為支柱,這些人格特質,即是他在書中教導讀者用以自我訓練、成功致富的鎖鑰。
「切割鑽石」的喻旨
《當和尚遇到鑽石》這本書的特別之處,或者說,它值得推薦與閱讀的原因,在於羅區格西跨越了世俗概念的鴻溝,將積極、正面的起心動念付諸實踐,並指出了寬廣、可行、充滿建設性的商業經營方法。這個實踐的過程,也同時涵攝了雙重的層面:一是就羅區格西個人對上師的承諾、面對挑戰與理想的層面而言,他弭和了世俗與出世生活的界域,將佛法融入商業生活中;另一方面,就書寫目的、內容鋪陳與章節架構來說,他也兼顧了理論與實踐的部分,藉由敘述以僧侶身份,從事饒富競爭、壓力的鑽石行業,到獲致成功的歷程,來道出經商之路上所蘊含的空性、業緣道理,將佛法的修持與商業經營融合在一起。「鑽石與僧人」,乍看之下,雖易讓人聯想到又是一則商場傳奇,但其實箇中深藏玄詣。
從原文書名看來,「切割鑽石的人」指的似乎是作者──羅區格西在俗世的職業。
但事實上,在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金剛乘)的傳統中,鑽石(金剛石)具有其豐富、深奧的象徵意義──堅定穩固、無堅不摧卻又清透明淨的特質,代表了眾生本具的佛性,也就是究竟空性的本質。因此,「切割鑽石的人」,在內在的意義上,也就意味著洞澈本性、直見本心之人。這般的開悟者,在世間能無入而不自得,一如鑽石般清明、穩定,不被任何環境所撓阻。
值得深思的是,這些「清楚、明晰、堅定」的現象,卻是建立在「空性」的基礎上,也就是「不執著」的態度上。這和書中前半部仔細描述的鑽石行業特質,縝密、信實的職場運作法則,豈非自相矛盾?然而,最為奇特、奧妙的地方,也就正是在此顯╱空不二的互倚互成!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透顯出佛法的奧妙與深意;而商業經驗的佐證,也可確知空性不可捉摸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