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個理由,無法抗拒的花蓮
01 Icon 美崙山「米老鼠」 ● TEXT & EDITED by DOMINIQUE CHIANG ● PHOTOGRAPHY by 蔡傑曦 位於花蓮美崙山公園入口處的「米老鼠」雕像,是花蓮人都熟悉的地標。由於特殊的童趣造型,還比著「V」字手勢,曾被票選為全台獵奇景點之一。 美崙山曾是花蓮重要的軍事基地,在清朝、日治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皆有軍隊駐守。90 年代重新整修開放,成為當地人踏青、休憩運動的公園綠地。三十多年前,原來的軍事碉堡基地設置了這個米老鼠雕像,不僅成為花蓮居民充滿情感的回憶之地,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旅人前來打卡拍照,留下屬於自己的花蓮時刻。
02 City Walk 花蓮歷史散步:從花蓮港放送局到鐵道文化園區 日式建築、海風、大樹在花蓮市區以點連成線,爵士樂與咖啡香氣熏染出假日閒適感,讓花蓮生活如腦內啡般,不斷對旅人釋放著微甜幸福。1944 年完工的花蓮放送局,是花蓮市在日治時期最後一棟完工的大型建設,2024 年12 月正式營運的放送局咖啡館,也是震後花蓮最新開業的旅人首選。一場花蓮漫步,也許就以此為起點,來一趟花蓮市中心的歷史文化散步! ● TEXT by 莊傳芬 ● PHOTOGRAPHY by 林靜怡 ● EDITED by DOMINIQUE CHIANG 「花蓮港放送局1944 」是日人在台灣建設的最後一座放送機構,但日本政府還沒來得及真正開拓東台灣的廣播工作,隔年便迎來終戰,隨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成為中廣花蓮電台。從戰後白色恐怖到解嚴前,這片綠意盎然的園地及散發著迷人香氣的檜木建物,曾如軍事要塞般駐守著憲兵,一般民眾不得輕易接近。 如今推開木門,走進這棟檜木挑高結構的日式建築,室內保留建築原初多隔間的樣貌,有一半的空間以展覽陳列為主,第一道進入視線的,是花蓮地形模型與聲景,旅人能以俯瞰的視角,望著白雲、綠地、湛藍海水組成的花蓮地貌,戴上耳機聆聽地方生活;往下一個房間探去,留聲機、磁帶機、黑膠唱盤等不同時代的聲音播放器陳列;另一側上有專業復古的的錄音空間供旅人預約體驗,而從中廣時代保留下來的工作桌上,老舊皮革筆記本散落,塞滿煙蒂的煙灰缸,古老斑駁的皮椅承載著專業廣播人的千頭萬緒。

那個年代的氛圍以某種形式活在當代空間裡,向新世代傳遞聲音放送的溫度。步行到此,能在一旁的咖啡吧台為自己選一支手沖單品,等待之餘欣賞店家選物,從陶器、手作蠟燭、織物到漂流木創作,都能感受到花蓮在地風土所孕育的美學與生活感。 外面的庭園也是散步的好去處。園區內的琉球松不會遮擋太多陽光,從一棵棵挺立的松樹間向東遠眺,整片開闊的大海,便在眼前綻放出多層次的、美好的太平洋藍。 往下坡處的步道多階梯,若從後方車道緩步而行,會經過知名的松園別館,此處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扮演重要海上戰役守備功能,並在終戰前夕成為神風特攻隊在發動自殺攻擊前最終的停留地。去(2024 )年9 月閉館整修的松園別館於今年1 月10 日重啟開幕,數個在地品牌的小店家進駐,並將定期展演藝文活動。挺過地震風災,花蓮職人們拂去身上塵埃,抖擻著迎接新的一年。 ● 當溪流穿過腳下、當山脈緊鄰一座城市 美崙山作為緊鄰花蓮市高起的山丘,從日治時期開始便是重要的軍事基地。有很多年的時間,少有人注意到山腳下一片宛如廢墟般的地方,也曾經存在著美麗的日式建築,這裡曾是日本軍官的住所,而中間最氣派的一棟「花蓮將軍府1936 」,完工於二戰前夕,現在更一躍成為熱門打景點。再往前,花蓮憲兵隊用層層疊疊鐵絲網織起的高聳圍牆,走過這段,前方便是美崙溪了。 美崙溪是一條經過整治的城市溪流,兩岸草地綠意盎然,是民眾運動、散步休閒的好去處。站在中正橋上往西眺望,也許能試著指認山形,較近的一座矮闊的山,便是供應花蓮市最大宗民生用水的水源地砂婆噹山,而矗立後方高聳入雲不易識得真面目的則是嵐山。 即便身處花蓮市中心,仍能感受到自然的存在,溪畔步道為人們提供另一種親近自然的選擇,往天光的方向步行,只需短短15 分鐘就能從城市步入野地,最終抵達出海口,迎接河海交會處的美麗。

● 歷史與當代交織的花蓮街景 續行至明禮路,映入眼簾的是數十棵瓊崖海棠形成的綠色拱廊,這是全台獨有的行道樹風景。兩人才能環抱的大樹向天空延展強而有力的臂膀,樹齡超過百年,每棵樹身都掛著編號識別牌,說明他們都是受到保護的文化資產。 除了歷史遺緒,這些行道樹的生態價值也不容忽視,洄瀾風生態公司經調查發現,瓊崖海棠與其它欖仁及榕屬植物,都是台灣狐蝠重要的食物來源,這種雙翼展開可達一公尺、全台最大型的蝙蝠,一度在台灣本島幾近絕跡,近年又在花蓮市這一帶現蹤,也成為當地舉辦生態教育、都市走讀時,眾人最期待一窺真面目的明星物種。 明禮路的左側是花蓮醫院,圍牆上一塊塊嵌入的看板介紹各鄉鎮的歷史—— 新城研海支廳、吉野移民村、玉里璞石閣,行走在這裡,如同穿越花蓮的歷史長廊。前方的花崗國中,前身是1910 年建校的花蓮郡花蓮港尋常高等小學校,石砌圍牆已在這裡駐足百年。

● 舊火車站變身生活園區 位處花蓮火車站舊址,如今「石來運轉」噴泉廣場似乎成為外地旅人辨識花蓮的一個地景,而一旁金龍大旅社最初金黃的的刻字招牌已剝落泰半,郭乾香的字樣也已褪色斑駁。這一帶在日治時期被稱作「黑金通」,從1909 年設立的「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到戰後沿用作花蓮火車站,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周邊曾是花蓮最繁華的地帶。2011年完成舊火車站文物修繕,化身為「鐵道文化園區」,這裡的運用再次為花蓮市景與居民生活賦予新氛圍。 現在園區最為當地人所熟知的應是「鐵道電影院」,可以說台灣東岸最重要的藝術電影院,經常播放不同主題的電影,有些影片即便是西部獨立電影院也少有,此外包括如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野望生態影展、女性影展等也都在此舉辦,成為花蓮電影迷們經常到訪的重要基地。 園區入口圓環處,經常舉辦各種不同主題的市集,建築廊簷下錯落擺設著極具時代感的綠色皮沙發,供來訪的人在此稍作小憩。 園區內尚有Gaston + Gaby 法式烘培坊與孩好書屋兩間重量級店家進駐。烘焙坊由法籍先生與台灣太太共同經營,使用天然魯邦種發酵,每日午後撲鼻的麵包香氣,將花蓮居民對烘焙食物的品味又拉升一個層級。以親子友善知名的獨立書店,選書含括環境、海洋生態、繪本與文學等,書店空間同時也是許多生態或各類講座重要的舉辦陣地,呈現東台灣重要議題與文化內涵。 這是這趟城市漫步的終點,也是開啟人們認識花蓮的中點。 花蓮港放送局1944 地址|花蓮縣花蓮市松園街96 號 松園別館 地址|花蓮縣花蓮市松園街65 號 花蓮將軍府1936 地址|花蓮縣花蓮市中正路622 巷6 號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 地址|花蓮縣花蓮市中山路71 號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