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第三人生 五大要素帶你啟程

展開第三人生五大要素帶你啟程


工作、健康、財務、學習、人際
我們並不是年年變老,而是每天變新。當我們檢視生活、反思生命,在準備「換新」之際,要如何準備,才能啟程?

法國思想家朱貝爾說,「一個有用的生命進入黃昏期,會自備燈火。」

想擁有第三人生,在實務上,要提前安排好你的工作,為健康做出選擇,規劃好居住與財務;同時,保持終身學習的熱情、傳承智慧,並經營人際關係。

工作盤點所學,準備第二雙草鞋

熟齡優雅學院總監張芳玲說了一個故事:一位日本女性阿部絢子,六十四歲失業,頓失財務依靠,從那天起重新為自己創造二度就業機會,用學生時代的藥劑師證照到藥局求職。

有了固定收入後,又將人生經歷寫成書,擔綱消費生活顧問,也接案寫稿,多元拓展了收入來源,一路工作到七十二歲。她在《你沒有條件可以退休》一書中,提出「第二雙草鞋」理論。

「現在就要重新定義工作,這個工作最重要的是有興趣、彈性又快樂,可一路做到七十多歲,」張芳玲提醒,經濟衰退時代,如果不想隨時丟掉工作、或擔心六十歲依舊沒有充足退休金,最好的方法就是擁有「第二雙草鞋」。

因為第一雙草鞋遲早會穿壞,所以要準備好第二雙,好讓自己六十歲後能繼續工作、保有收入。

她建議,可重新盤點學生時代所學和興趣,嘗試考取相關證照,精進第二技能,以備不時之需。

例如阿部絢子其實是藥科大學畢業,持有藥劑師證照,但三十五年職涯都未使用,直到被資遣那天,才嘗試用證照謀職、到藥房上班。

老年因體力有限、不適合勞力工作,要趁有體力時提早佈局,將興趣拓展為第二專業:考證照、自由接案、累積更多經歷,如同現在的「斜槓」理論,以便隨時換跑道。

健康醫療基因影響,僅佔四成

要發展興趣,不可少了健康身心。二○○五年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最具影響力人士的美國知名醫生威爾(Dr.Andrew Weil),在著作《老得很健康》(Healthy Aging)裡指出,思想、情緒、態度是「決定我們怎麼老的關鍵」。

其中,健康更多取決於態度。美國波士頓基金會及新英格蘭健康研究院,○九年一項調查顯示,影響健康的因素六成來自「每天做出的選擇」,基因、醫療只分別影響兩成。

但如何提前理解老化、預存健康?新創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執行長蔡昕伶分享,英國最大長者服務慈善組織Age UK創造出新一代職位「個人獨立協調員」(PIC),工作內容就是為長輩設計三個月「創造幸福感的生活計劃」。

設計時必須考慮到身而為人的完整「幸福感」基礎為何?因此醫療、照護、財務、夢想等元素,都必須串聯起來。

Age UK招募PIC過程中,發現五十至六十歲「初老」者,更願意花時間了解八十至九十歲超高齡者的幸福感和生活計劃。

因為有相近的生活歷程,更能深層協助比自己年長的阿公阿嬤,透過實際參與,了解社區照顧支持網絡的運作方式,以後作為個人老後規劃的參考。

蔡昕伶建議,台灣許多中老年人愛當志工,但服務深度相對缺乏,或許可參考英國經驗,學習成為更深入、更能教學相長的個人獨立協調員。

楊志良則提出「時間銀行」概念,鼓勵人們「以老照顧更老」,可建立機制,將每個人服務的時間「儲存」下來、供未來「兌換」,在相互學習與支援中,得到身體照護與心理鼓舞。

居住與財務自主退休時應有年收入十倍存款

居住、財務也很重要。投資理財暢銷作家施昇輝說,第三人生一定要有保險、住屋和現金。

第一,保險可在生病時,幫忙負擔部份費用,不必完全仰賴退休金。

其二,除非一輩子不愁房租,還能維持正常生活水平;不然就必須在第二人生期間努力買一間房子。否則,將面臨一般房東都不願租房子給老人的殘酷現實。

現金部份,美國《Money》雜誌和美國富達投資集團研究則預估,四十歲應存有年收入三倍左右的存款,退休時更應有年收入十倍存款,並應付清所有高息債務,才能過個安穩的人生。(見表)

有工作、健康,財務穩定,接下來重要的是終身學習並傳承智慧。
終身學習與傳承智慧決定生命的自我滿足度

前南非總統曼德拉在八十九歲生日時號召一群「有智慧的男女」組成「The Elders」(長者領袖組織)。

成員包括卸任總統、元老級政治家、諾貝爾獎得主及國際領袖,每年集會兩次討論全球議題,提供當前領袖與政治人物指引。這樣的長者們,可為國家、社會帶來經驗與貢獻。

全球女性和平促進會共同主席齊諦斯特(Joan Chittister)在著作《老得好優雅》指出,終身學習決定老年的健康與否,決定生命的自我滿足程度,也決定我們引起他人多少興趣、對他人有多少價值、在他人生命中起了多少正面作用。
人際關係哈佛研究:社交活躍者較長壽

楊志良也說,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精神病學教授威丁格(Robert Waldinger)有一份長達七十五年的「幸福感」研究,一共追蹤七百二十四位成人,每年詢問其工作、生活、健康狀況。

結果發現:良好關係可讓人維持快樂與健康。研究顯示,與家人、朋友、

社群保持較多聯繫者,心靈較快樂、身體也較健康;同時,社交活躍的人比較長壽。

最重要的是,研究發現:五十歲時最影響健康的不是膽固醇,而是對目前關係的滿意度。五十歲對關係擁有最高滿意度的人,八十歲時是最健康的一群。

張芳玲也建議,多交新朋友、維持老朋友、擁有一至兩個常參與的團體,讓人際關係能成為獨老的支持網絡,或者也能共生、共老。

「台灣應建立居民意識,將人與人、非血緣的關係串聯起來,讓每個人都知道:不能關起門來過自己的生活,」張芳玲說。

如同齊諦斯特所言,「老年照亮的不只是我們自己,還包括周圍的人。」

當我們有朝一日必將邁入老年,如何點燃生命智慧之火,在黃昏之際為自己照見前方、也為他人或後人探照,完美自己、成就他人,榮耀地邁入更璀璨的流星歲月,正是現階段最應探索和深思的問題。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666期

本文摘錄自‎

展開第三人生 五大要素帶你啟程

天下雜誌

2019/2月第6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