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實戰力【封面故事-專案經理】

台灣高等教育,近20餘年長期向學術研究傾斜發展,屢屢引發企業抱怨有工作卻找不到人做,行政院主計總處「106年事業人力僱用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國內產業高達218,397個職缺找不到合適人選,缺工情形為近10年次高。

但勞動部調查指出,106年青年失業率高達11.92%,已連續15年超過10%;而大學畢業者為各種教育程度失業率最高的族群,至少連續7年超過5%,凸顯教育現場與就業市場供需兩端嚴重失衡。
漂亮學歷誰沒有?職場決勝關鍵:提升實戰力
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所長王立昇。
教育部技職司司長楊玉惠。

大學學歷人人有 產業只要高中生

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所長王立昇說,「這是教育改革走錯方向,廣設高中大學,大學生供過於求,造成的學用落差」勞動部也坦言,「學用落差、技能不合」是造成青年求職碰壁與企業徵才困難的主因,也是產業長期缺工的核心問題。

主計總處分析106年缺工產業開出職缺,需要大學以上學歷者僅占24.9%;再對比王立昇在「從統計數字看學用落差問題」的研究報告,分析92年到104年,大學以上學歷占製造業從業人數比率,雖從23%微幅增至27%,但在在顯示我國就業市場,能接納大學以上學歷的職缺不到3成。王立昇無奈說,我國大學畢業生占全國同年齡人口數超過7成,適合大學畢業生的工作卻不到3成,產業發展跟不上大學生培育速度,學生當然找不到適合工作!

大學畢業生既然供過於求,產業缺工為何越來越嚴重?主計總處最新調查,今年上半年產業缺工人數增加到243,920人,比去年下半增加25,423個職缺。然而勞動部統計企業開出的職缺學歷條件,卻以高中職者占30.8%最多,若再加上28.4%教育程度不拘者,高達近六成職缺僅需高中以下學歷。

看不到產業前景 人才轉向海外發展

「這些職缺多數是勞動或基礎技術工作,雖然很多大學生被迫高成低就,但也有不少人不願屈就,最後就是離開台灣,到海外打工。」王立昇說,國人在海外工作人數超過72萬人,大專以上學歷高達73.4%,且有逐漸增多趨勢,就是因為在國內找不到好的出路。在這種情形下,產業最缺的勞動工和基礎技術工,當然也很難補齊。如果台灣轉型發展新創產業,再次重蹈產業升級牛步覆轍,學用落差問題只會更嚴重。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長楊玉惠坦言,產業界目前最需要的,還是高中職畢業的技術即戰力,但高中職學生超過8成都跑去念大學,業界就找不到那麼多人;大學畢業者即使願意去做高中職的工作,業者卻還是給高中職的薪資,願意屈就者就不多,於是企業就抱怨:「我有工作讓你做,為什麼找不到人?」民眾則埋怨:「我都大學畢業了,為什麼找不到工作?」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訓練發展組組長沈文麗分析,高端研發(碩博士)跟基層技術人員(高中職)嚴重不足,中間人力(大學)卻明顯過剩,是產業長期缺工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尤其是當初政府決定廣設大學、加強培育人才,應該是配合國家發展願景,沒想到過去30年產業發展卻沒有跟上。展望未來,政府則希望產業能夠掌握這波AI(人工智慧)工業革命,盡速脫胎換骨,國家培育的人力資源可以完全發揮戰力。

勞動力發展署訓練發展組組長沈文麗。
產業追求微利 新創產業恐淪空談

然而,追求利潤終究是企業經營的最終目標,國內產業因中國製造業和東南亞新興國家的競爭,經營策略持續被框限在降低成本、擠出微利的氛圍,如何解決學用落差的問題,目前還是無法成為優先選項。

政府近年雖然積極地推動新創產業發展,但王立昇觀察,業界還沒有做好準備,依舊以低製造成本的產業為主,就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哪裡人工、土地便宜,就往那裡遷徏。

「台灣若再繼續走傳統製造和科技代工產業,就業市場最需要的依舊是操作員,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即使大學畢業到台積電上班,也只是做『高薪的操作員』而已。」王立昇認為,溯其源頭的解決方案還是要回歸到教育。

從83年410教改運動倡導快樂學習開始,政府為減輕升學壓力,廣設高中大學,高中職學生超過8成繼續念大學,近幾年大學畢業生年年超過20萬人,產業無法全數吸收,青年失業率偏高,大學生素質也跟著明顯下滑,企業抱怨大學生很不好用。
技術不紮實 科大學用落差更嚴重

「我們曾針對鴻海等20家成立15年以上企業做學用落差問卷調查,結果只有一家公司說沒有這個問題,其他公司都說很嚴重!」王立昇指出,超過7成的受訪企業,認為學校對實用技術訓練不夠紮實,許多新進人員工作表現無法達到應有的要求。調查結果也顯示,工作適應能力、專業技能和學習意願,雖普遍被企業列為選才優先錄取標準,但比較90年到104年歷年新進員工的表現,明顯一代不如一代,越晚到職能力越差,尤其是104年新進員工三項指標全部敬陪末座,凸顯教育現場跟產業實際需求的鴻溝,學用落差越拉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企業認為a科技大學教育學用落差問題嚴重,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張峰彬利用「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後續調查計畫」分析發現,科技大學有36%畢業生認為自己「學難致用」,無法把所學發揮在工作上;一般大學畢業生也有32%認為自己有學用落差;更出人意表的是,這項研究打破社會大眾認為科技大學的實務訓練和應用教學,較一般大學紮實,更有助於學生在職場發揮所學的刻板印象。

教育部參事王俊權。
高教擴張後 學用落差問題浮上檯面

教育部參事王俊權坦言,學用落差問題確實是在廣設高中大學,高教擴張之後,整個浮上檯面。高職過去的學校定位跟教學目標都很清楚,高職生畢業後就是以就業為主,高中就是升大學。現在高中高職幾乎不分,高職高中化,競相以升學率作為招生訴求。教育部統計,高職畢業生升學率在100年達83.5%攀登高峰後,近幾年雖因學歷通膨效應逐漸下降,但105年升學率仍超過79%,相對76年升學率僅2.8%,成長超過27倍;高中畢業生升學率近10年則穩定維持在96%上下,超高升學率在世界各國罕見。

王立昇建議,當務之急就是修訂《大學法》和《專科學校法》,重新界定一般大學和科技大學的目標與任務,讓大學退場機制更加明確。

落差不是問題 態度才是關鍵

高教擴張造成學用落差,除了專業普遍不足,業界更在意品格教育和學習意願。「我們跟企業訪談,有公司人事主管就抱怨,曾有大學畢業生上午報到,下午就不見了,什麼都沒講,就自動消失。這種態度讓人很難接受,也證實現在的大學生真的都不好用。」王立昇透露,「有家公司經理跟我說,現在如果有個大學生很有禮貌、積極進取,每家公司都會搶著要。」即使專業稍有不足,只要態度好、精神好、願意苦幹實幹,企業還是很樂意訓練他,偏偏學校教育連這方面都有很大問題。

兼任教育部「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專案辦公室執行秘書的王俊權對此感同身受。他說,參與計畫的高中職畢業生,雖然事先知道工作不會很輕鬆,但還是有些人做了,發現比原來想像更苦,馬上就放棄。過去1年已有超過100人辭職。有個青年被推薦到高科技產業上班,公司規定穿無塵衣進入無塵室不能帶手機,但他就是不習慣,非要把手機帶在身上。這家公司很有制度,薪水又高、工作環境也不錯,沒想到他竟然因為不能帶手機,就辭掉工作。

決勝職場關鍵:提升實戰力

不過,也不是每個青年面對職場環境都這麼隨性。去年從羅東高工機械科畢業的陳建霖,因在全國技能競賽獲得第四名佳績,雖保送台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但他還是決定參加勞動部與北科大合作的產學訓專班甄選,選擇就讀夜間部。他說,讀日間部傳統學制,技術學習就會中斷,很可惜!高職學的都白費了;參加產學訓可以一邊讀書,一邊到產業實習增加經驗值,很不錯,「我就是喜歡學技術、累積實戰力!」

北科大產學訓專班,第一年必須到「勞動部桃園幼獅職業訓練場」接受職業訓練,吃喝拉撒睡全在職訓場,每週技術訓練5天,週末回校上課,僅有週日休假,與其他大學生多采多姿的生活全然不同。陳建霖不但不以為若,還完全樂在其中,有空就往工廠跑,平日課後吃完晚飯,就到工廠練習,「這條路雖然有點累,但學科和技術都可以顧到,我相信自己四年後一定跟日間部傳統學制的同學有所差別。」

堅持走自己的路 百萬年薪不是夢

不過不用等到四年後,陳建霖今年六月在第一年職訓期滿,準備回校就讀夜間部前,就被國防航太廠商久霆精密機械相中,擔任製造部車銑複合機技師,月薪28K。「這個孩子剛來時,我觀察他跟同學的互動和學習態度,發現他不但工夫紮實,也具有領袖特質。有些同學在學習過程聽不懂或看不懂,我就請他協助示範,他也很熱心幫忙同學。」職訓場訓練師莊壬富指出,在幫忙別人過程,陳建霖也可以學到更多,藉此讓他體會如何成為團隊的Leader。

職訓場長蕭行明強調,除了專業的理論與技術課程,職場倫理也是產學訓專班很重要的課程,「我們的老師都有豐富的產業經驗,可以用身教向學生傳授職場倫理和領導能力。」歷屆畢業生很多已成為公司重要幹部,年薪都在百萬以上。

類似陳建霖特質的年輕人,在產學訓專班隨處可見,每個都只有20歲不到的年紀,就對未來有明確的方向與規劃,也讓身陷學用落差風暴的技職教育露出一線曙光。八月英業達集團應聘的簡浩庭,剛升上北科大電子工程系二年級,「大家把學用落差的大帽子扣在技職體系頭上,有點過度偏見。」他說,高職學生畢業後,到底該直接就業,還是繼續念大學?不同的路全看個人選擇!「對我而言,很簡單,若是對學術理論有興趣,就考統測念傳統學制;如果對實務興趣濃厚、喜歡動手做,想提早累積職場實戰經驗,就參加產學訓。」

楊玉惠則語重心長地說,政府已經努力多年,但只要企業找不到人才,就套上學用落差標籤。現在看到的是薪水普遍太低了,尤其是基礎產業很辛苦、薪水又低,學生認為速食店打工,就能拿到同樣的薪水,為什麼要做得那麼辛苦,企業當然找不到人,「我們的產業是不是也應該想想升級的問題了!」…閱讀完整內容
專案經理雜誌第40期

本文摘錄自‎

提升實戰力

專案經理雜誌

2018/8月號第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