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多職、多薪、多元的職涯:斜槓青年這樣當!

「你擔任的職位是什麼?」這是去銀行開戶、註冊網站會員時經常碰到的問題,但有愈來愈多人開始難以給出答案,因為他們同時具備許多專業,一個頭銜已經無法定義他們的職涯,這些工作者就是所謂的「斜槓族」(Slashie)。

如果你也想和他們一樣,擁有多元收入、彈性的工作時間,那麼要先從自己的思維開始改造,了解拓展人脈、時間管理等技巧,並從踏上這條路的前輩身上學習,才能活出精彩的斜槓人生。

全球職涯趨勢:斜槓世代

不受限於組織和單一工作,以多重專業打造多元人生


認真背後一定有好事發生。」今年金鐘獎戲劇節目導演獎,由過去以演員身分知名的何潤東摘下,他說自己出過唱片沒有拿過金曲獎,演過電影也沒有拿過金馬獎,卻是先以導演的身分榮獲金鐘獎。

這樣同時擁有多種身分、「跨界」的工作型態,被《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西.艾波赫(Marci Alboher)在著作中稱為:「斜槓」(slash),象徵著工作者用斜線標明自己多重的身分或是職業。調查機構蓋洛普(Gallup)今年發布的報告中提到,有36%的美國工作者曾經從事過非全職的工作,這樣的工作型態已漸成趨勢。

這個名詞引起廣大回響,關鍵在於它描繪了一種工作型態,呼應了時下年輕人對職涯和生活的想望。我們總是可以聽到上班族抱怨,不喜歡自己現在做的事情、總是覺得加班太多薪水卻太少等等,但《斜槓青年》一書中舉出的斜槓工作者,投入熱情把興趣轉變為專業、有多元的收入來源、可以自主安排工作與生活時間,也難怪光是以斜槓為關鍵字,就會出現數十本相關書籍。

不只追求收入增加,是打造理想的生活型態

所以你可能會發現,身邊有朋友兼差當Uber司機,有人替他的小孩建立粉絲專頁,還錄製影片變身YouTuber。這些途徑也許能替你賺些外快,但他們卻不一定能被稱為斜槓工作者,為什麼?

因為斜槓和兼差不同,後者的主要目的是賺錢,但作為一位斜槓工作者,高收入、彈性工時更像是伴隨而來的好處。《斜槓青年》中定義「斜槓青年代表的是一種全新的人生價值觀,它的核心不在於多重收入,也不在於多重職業,而在於多元人生。」

你必須先思考想要的職涯面貌,在多種領域、專業或價值上付出熱情,才有辦法組合出多元的職涯及人生。

有人可能是善用一項核心能力,並藉由多種管道、方法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或是組合多樣化的專業技能,提供市場上獨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最終才有辦法跳脫組織與社會的束縛,靠著自己的實力來決定要過什麼樣子的人生。

走向斜槓能帶來更有價值的多職人生,而從整個職場變化的趨勢來說,也有促使工作者轉換型態的動力。萬寶華企業管理顧問公司人才派遣事業總經理葉朝蒂指出,網際網路和各種新科技的興盛,是驅動斜槓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

她指出最直接的影響,是學習和販售專業的門檻變得很低,像是現在各種知識和技術,幾乎都可以在YouTube或其他網站上面找到免費的教學影片,各式學習平台也提供系統化的線上課程。同時,社群媒體出現之後,我們可以更容易被他人看見,不必像過去一定得加入組織或擁有一份全職工作,才有辦法展現自己的能力。

企業降低全職員工比例,有多元專業者才能存活

加上人工智慧、機器人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很多工作未來也不再需要你我才能執行。這時候有辦法存活下來的,自然是得以靠自己組合多重專業與能力的人。《零工經濟來了》中提到,隨著人力成本逐漸提高,企業會透過裁員、縮編或重整的方式削減全職工作者的比例,並且改以外包的型式雇用人力。包括Google、Facebook等科技公司,都在歷經這樣的組織改革,例如Google創立20年來,今年約聘人員的人數首度超過了正職人員。

或許台灣的工作者,相對還沒明顯感受到企業內非正職員工的比例增加。《經理人月刊》與萬寶華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合作,調查國內近800間企業人資主管的結果指出,目前非正式員工僅占台灣企業整體勞動力6%,以服務業和休閒餐飲業比例最高。調查也顯示,有超過40%的人資主管認同,非正職員工可以帶來更彈性的組織配置,並且能降低公司的人事成本。

當工作者傾向不在組織裡工作後,企業同樣會受到影響,像是有4成的人資主管認為難以培養這類型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葉朝蒂就表示,人力資源策略勢必得跟著調整,例如提供遠距工作的方式,或提供員工多元發展的路徑,建立起合理的輪調制度,都有助於留下這些工作者。

最後,回到個人面來說,無論你希望可以更掌握自己的職涯,或擔心未來不再被組織所需要,都應該要讓自己具備多重專業與價值。

但要達成斜槓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時間以及朝正確的方向努力,你可以跟著我們整理好的5個步驟,替自己打造出理想人生。

重新定義理想生活

往上爬不是唯一選擇,「萬花筒」組合人生更充實


你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是什麼?是財富還是地位?在百森學院(Babson College)教創業的黛安.穆卡伊(Diane Mulcahy)說,人們認為的成功和快樂,多來自他人的期望,小時候是父母、師長,長大後是主管、同事,到頭來才發現,按照別人的優先順序過生活,往往不是自己真心想做的事。

根據哈佛成人發展研究(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自1938年起歷時70年,追蹤724名男性的一生,發現幸福無關乎金錢或聲望,而是人際關係。

「只是單純『活著』還不夠,『如何活』才是最重要的。」《斜槓青年》認為,生命的價值在於其獨特性,只有跳脫外在的框架,才可能找到人生的意義;為了生存而工作已不再是人生的首要目標,生活本身和品質才是該專注的事。

穆卡伊表示,過往職涯的定義局限在縱向的單一發展,已經不適用於現代人。她創造零工經濟(gig economy)一詞,認為橫向的多元發展更可以平衡工作與生活,也就是斜槓模式(slash approach)。

理想工作3要素:技能、興趣與價值觀

《不升遷也可以》提到,一份良好的工作,須包含3個要素,分別是技能、興趣及價值觀。

技能是你在工作中累積、學習到的能力;接著引導出興趣,包含任何你喜歡的工作或事物,即使不是專家,卻可以讓你付出心力鍛鍊;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價值觀支撐你面對困難、完成挑戰。結合這3種元素的工作,就像是由3面鏡子組成的萬花筒。

相較於傳統望遠鏡式的工作,鎖定單一工作升遷路徑,專注在下一個職位;萬花筒式工作型態提供多元的觀點,當你釐清自己最擅長什麼(技能)、最喜歡什麼(興趣)、最重視什麼(價值觀),就可以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參見圖表),做出更好的職涯規畫。

斜槓的工作型態,正好符合萬花筒的3元素,提供一個多元工作組合的可能性;不僅可以拓展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降低工作轉換的風險,同時兼顧自己想要的生活。

保持「機會心態」:主動累積經驗與職涯

如果想要橫向多元發展職涯,《零工經濟來了》給予兩點建議,首先要改變的是工作思維,從「員工心態」(employee mindset)轉為「機會心態」(opportunity mindset)。

抱持員工心態的工作者,在意的是「工作的職位」,依賴組織的成功,獲得響亮的頭銜、優渥的薪資。簡言之,員工心態的工作者以被動的態度工作,希望雇主保障財務安全、規畫能力發展。

抱持機會心態的工作者,重視「貢獻的價值」,主動接觸新事物、學習新技能,無時無刻都在思考,現階段的工作可以累積什麼樣的經驗、人脈、知識、資歷;不仰賴企業,而是建構屬於自己的職涯軌跡。

第二,設定完成目標的時間區間。TED前十大觀看人數的演說「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How to Make Work-Life Balance),演講者奈傑.馬許(Nigel Marsh)強調,「一天太短,『退休後』則太長,必須取得中間值。」

為達成工作與生活平衡,重要的是選擇正確的時間跨度(time horizon)。

舉例來說,你想要在「明年」開一間新公司、精通一項新技術,很難辦到;但將時間跨度拉長,「5年」就有可能達到這兩項目標。

也就是說,以一天為基準,無法達到工作和生活平衡;但若以一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成功機率也跟著提高。

人們時常著眼短期目標,爭奪一時的成就感,而忽略長期目標,像是家庭和人際關係;當訂定正確的時間框架,將長期目標擺在最重要的位置,就可重新分配時間、努力和金錢等資源,達成生活與工作平衡。

找出只有自己能做的事

專業與興趣、經驗的交集,很可能就是你的獨特優勢


蘋果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曾經說過:「你不能串聯未來的點;你只能串連過去的點。」這呼應了他過去的求學經驗,他當時雖然進入文理學院里德學院(Reed College),卻在念了6個月後覺得學費太高而決定輟學。

輟學後他還是留在學校旁聽課程,其中一門課是書法。當時他只想從學習中取得樂趣,沒想過是否實用。但這項知識卻在10年後,幫助他設計出第一台擁有美麗字型的電腦麥金塔。

每位工作者大概都曾自問「我究竟擅長什麼?」很多人覺得自己沒有一技之長,或是認為「只是興趣,怎麼可能拿來賺錢?」但《快!找出你的創新產值》中借用了賈伯斯的故事,指出過去的經驗、知識甚至是興趣,都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個人優勢。

生活經驗中的靈感,可能成為跨界的契機

《快!找出你的創新產值》提到,我們經常不把生活經驗、世代或族群文化視為知識來源的一種,認為只有正規教育制度認可、老師、主管教導的事情才足以成為專業,但其實日常生活中隱藏許多機會。

像是美國清潔品牌美則(Method),便從生活經驗中找到足以和寶僑(P&G)與聯合利華(Unilever)兩大清潔劑龍頭抗衡的方法。

美則選擇的切入點,是打造具有設計感的環保產品,因為他們發現當時對環境友善的產品,包裝相對「樸實」,似乎環保與美感無法並存。美則開發出特殊造型的瓶身、色彩鮮艷、香味怡人的系列清潔產品,成功逆襲市場巨人。

就像是美則的創辦人,先回頭了解身處的文化、社群,或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經驗,都有可能是發展的契機,例如你是一位有兩個小孩的家庭主婦,乍看之下沒有哪些專業或優勢,但你知道哪些食物既健康、小孩又喜歡吃,或許就能開發出這一類的食物商品。

《斜槓的50道難題》建議,剛踏入社會時,盡可能以本來有興趣的領域為起點;已經在職場打滾一陣子的人,先檢視目前的職位,是不是可以讓你發揮核心能力,答案是肯定的話,就不必三心二意,專心強化現有技能。這兩條路徑的重點,都是要保有熱情,才有動力不斷精進,擁有別人難以取代的專業。

跨產業不代表要換跑道,也可以拓寬現有職涯

《零工經濟來了》作者黛安.穆卡伊(Diane Mulcahy)提到,假設你對特定領域感到好奇,卻沒有把握可以跨界工作,不妨找尋可接觸到這個產業人、事、物的工作,入門的職缺也無妨。透過各式各樣的工作經驗,了解自己喜歡的程度,或是不是得以發展的領域。

穆卡伊舉例,她認識一位在廣告代理商上班的工作者,興趣是室內設計,卻沒有設計業的背景和人脈。因此對方周末在高級家具店兼差,除了能認識設計師,也學會訂價與行銷等室內設計產業的知識。打工成為她進入設計業的敲門磚,並在一年後開設了自己的設計公司。

其次,副業不一定要發展成全職工作,有時候可以實驗性質的角度,累積相關人脈、知識之後,反過來替正職找到更廣出路。像是書中一位案例吉兒,原本在專門服務企業的律師事務所工作,她待了10年之後想轉換跑道。但她沒有馬上離職,而是先參加一些創業營隊,和創業家共事甚至參與募資提案,還在幾間新創公司擔任公益法律顧問。

最後,她仍選擇留在大型企業中工作,不過這些經驗成為她寶貴的經驗,並擴大原本的商業和法律技能及可以服務的客戶。

閱讀完整內容

經理人月刊第168期

本文摘錄自‎

斜槓青年這樣當!slashie

經理人月刊

2018/11月號第1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