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水資源組織正式警告!雨越下越多不是件好事?

氣候愈暖,大氣的可含水量就愈多。這意謂著,強降雨發生頻率變高、強度更強。大量的水從天上來,就能緩解缺水之苦?聯合國水資源組織會告訴你,別太天真了。

每年的三月二十二日,是聯合國所定的「世界水資源日」(World Water Day)。

在聯合國世界水資源日官網上寫道,希望藉由這天前後所舉辦的各種活動,喚起全人類和各國政府對水資源的重視,讓大家都有乾淨、永續、可負擔的水資源可以使用,同時也提倡淡水資源的永續管理方式,因為「水資源是生命的基石,不僅只是維護個人的健康,也在支持經濟、社會與人類整體發展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聯合國水資源組織(UN Water)為今年定的主題是「Nature for Water:探討因應二十一世紀水資源挑戰最自然的解決方案」。

人類在二十一世紀所面對的水資源挑戰,就是環境破壞和氣候變遷,正在加劇全球各地的洪水、乾旱和水污染。

聯合國水資源組織的研究顯示,氣候變遷造成最強烈、最直接的衝擊,其實就是「水」。

因為全球暖化加快地表水循環的速度,造成極端氣候,讓發生頻率愈來愈高的暴雨、洪水與乾旱,愈來愈難預測與防範。水資源的取得,因此變得愈來愈不穩定。

何以如此?因為氣溫的升高,讓大氣中可以挾帶的水量增加。

舉例來說,假設過去地表水和海水一週蒸發一萬噸水到大氣中,大氣就無法「抓住」這些水,開始下雨。但全球暖化後,大氣可以抓住兩週兩萬噸的水,才會下雨。這表示,下雨的間隔拉長了,但每次下雨的量卻增加了——換句話說,就是暴雨出現的頻率會愈來愈高。

全球暖化造成地球許多地區的地表水加速蒸發,導致下雨次數變少,乾旱頻率與時間都增加。(GettyImages提供)

雨下得多也徒勞

英國氣象局就估計,氣溫每增加攝氏一度,大氣中的水氣含量大約會增加七%,降雨量就會增加一%到二%。

根據美國環保署氣候變遷科學計劃的研究報告,過去五十年來,美國發生的所有暴雨中、最極端的前一%降雨量,的確增加了超過三○%。

在台灣,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估計,從一九九三到二○一五年,發生「短延時強降雨」的時間,平均每年以四.八小時的速度增加。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就警告,在本世紀末,全球暖化可能將造成包括台灣在內、大部份中緯度陸地與熱帶濕潤區域,極端降雨事件會更劇烈、更頻繁。暴雨雖然雨量大,但會造成水從大氣降到地表、最後流進海洋的速度大幅增快,儲存並使用這些水的困難度大增。

但同時,全球暖化造成的地表水蒸發速度加快,讓地球上其他區域乾旱發生頻率增加、時間變長,尤其是地中海和南部非洲等乾燥地區。事實上,聞名全球的觀光勝地南非開普敦,已經面臨水庫見底、無水可用的危機(見九十六頁),市民已經過著水資源必須配給的生活,甚至不夠用來洗澡。

更嚴重的狀況是,在同一個地區,暴雨和乾旱發生的頻率和時間,同時增加。

台灣人應該都還記得,二○一五年上半年台灣遭遇了六十幾年來最嚴重乾旱,但八月的蘇迪勒颱風一來,驚人的暴雨量居然讓石門水庫在三天半的洩洪中,洩掉了一座水庫的蓄水量。(見七十三頁表)

(達志影像/美聯社提供)

氣候愈暖,水就愈髒

這樣的旱澇劇烈交替,會讓全球範圍內水資源管理和供給愈來愈困難,甚至造成短缺,對家庭生活、農業與工業用水,以及整體國家經濟與安全,都帶來很大的衝擊。


對將近一半的用水必須依賴水庫的台灣來說,尤其困難。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林俊全解釋,台灣一年當中的雨量分布非常不平均,夏天雨多、冬天雨少,必須依靠水庫在夏天儲存足夠的水,以備冬天枯水期時使用。

極端氣候讓降雨的時間和雨量,愈來愈難掌握,導致水庫管理單位在夏季與冬季調節供水的困難度大增,對台灣的水資源供應,帶來很大的挑戰。

另外,暴雨增加,除了沖刷到水庫的土石量增加、加速水庫淤積之外,也讓河川泥砂含量,超過淨水場取水標準的次數愈來愈多,停水頻率跟著增加。

一五年蘇迪勒颱風期間,大台北水源南勢溪和新店溪濁度飆高,造成水龍頭出來的自來水都是黃濁色。在南部,東港溪泥砂含量過高,則是讓高雄臨海工業區無水可取。

除了極端氣候之外,全球暖化還帶來另外一個意想不到的衝擊,影響取用的水質。

二○一四年夏天,美國俄亥俄州特雷多市(Toledo)的水源伊利湖中,藍綠藻突然大量孳生,迫使當地政府緊急發布「不要喝自來水」的通知,給五十萬當地居民。

美國《科學雜誌》一七年刊出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全球暖化讓湖水溫度升高,干擾了湖水自然循環,導致水中養分集中到水面,成了藻類生長的最佳環境。另一方面,愈來愈多的暴雨,將更多陸地的養分沖刷到湖水中,特別是藻類的食物——氮。

美國的研究人員估算,美國各大湖泊的含氮量,在本世紀結束前,很可能會增加二○%。如果因此藻類大量孳生,就會造成湖水優養化,水中魚類大量死亡,最終導致水質變差。

「雖然只是水中含氮量增加的問題,但它帶來的衝擊,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參與撰寫這份研究報告的史丹佛大學全球生態學教授梅琪拉(Anna Michalak)對美國媒體說。的確,衝擊不僅超過想像,而且已經是現實,不是未來。

這些問題,加上還在增加的全球人口,以及開發中國家隨著經濟發展而大量增加的用水需求,聯合國因此推估,到了二○二五年,全球可能有高達三分之二的人口,將面臨水資源供應的壓力。

你我可能都是其中之一。(見七十八頁表)

在氣候變遷的衝擊下,南非著名觀光城市開普敦,已經淪為全球第一個無水可用的現代化大城市…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642期

本文摘錄自‎

雨愈下愈多,不是件好事?

天下雜誌

2018/3月第6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