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水果賣那麼貴?原因出在這裡……

香蕉變貴了。有著五歲與兩歲孩子的江太太,年前去桃園最大的南門市場買水果,原本想買兒子最愛的香蕉,一看,一串200元,嚇得她立刻縮手,「香蕉,真『嬌』啊!」

番茄不甜了。剛出社會一年的陳先生,想買盒聖女小番茄補充維他命,沒想到一斤竟要200元。他咋舌抱怨,「淡淡的,一點都不甜!」

芒果,也遲到了!台北永康街起家的「芒果冰始祖」、冰店Ice Monster創辦人羅駿樺賣冰20年,去年第一次,6月才等到第一箱愛文芒果,比過去晚兩個月;到了9月就缺貨,比以往早三個月。更慘的是,「一公斤240元,還要去產地搶才有貨!」他一臉不可置信。20年前,芒果一公斤才10元。

遠見雜誌第369期

水果變貴又走味 極端氣候苦了農民


變少、變貴、口感變了,是2016年以來,台灣人對水果的共同記憶。

「過去是少量、特定作物價格上漲,今年卻是全面上漲,」常下廚做飯的農業立委蔡培慧觀察。

近年來,全台食物價格不斷飛漲,遠遠超過其他消費物價(頁96表1),2017年1月公布的行政院物價指數,蔬菜、水果漲幅也領先所有食物,年增率也創11年新高(頁97表2)。

遠見雜誌第369期
根據農委會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行情站,2016年,芒果、蓮霧等59種台灣常見水果,有41種價格創十年新高。價格飛漲,但產量爆跌,59種水果中,有21種產量跌進十年新低,占35.6%(頁99表3、4)。

如愛文芒果,到貨量較2015年跌2/3,價格從一公斤44元飆到100元;一張百元鈔原本能買五顆芒果,2016年只剩兩顆;新北市民更可能吃不到,新北農產批發市場只到貨150萬公斤,平均每人分不到一顆。
遠見雜誌第369期


「水果王國」怎麼了?農業學者、氣象專家與第一線農民,將禍首指向極端氣候。

「農業部門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嚴重,」農委會副主委、重要農經學者陳吉仲在論文指出。

「台灣是小島,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全面的,」氣象專家彭啟明說。

尤其,當極端天氣發生在農作成長關鍵期,例如抽芽、開花當週遇到寒流、暴雨,「結果率都會大大降低,影響收成,」台大農藝系退休教授郭華仁憂心。

兩個要素,在2016年碰上了。台灣遭逢一個霸王寒流、兩個強颱,加上68年來最熱的冬至;極端氣候,對需要穩定的農業造成極端破壞,推升出極端價格。

從穀物雜糧到蔬菜水果,收成全部重挫。尤其是一年一收的水果,一次天災,全年遭殃。2016年,農委會發出71億元農損現金補助,全年農損總額預估上看350億元,創歷史新高。

氣候變遷影響的,不再是千里之外的北極熊或某太平洋小島被滅國;它其實也闖進台灣的菜市場,坐上了台灣人的餐桌。

「氣候黑天鵝」 讓預報方式全失靈


不只台灣,2016年,「氣候黑天鵝」無預警降臨世界各地,北海道下6月雪,美國卻傳出46℃高溫,成為史上最熱的一年。

2017年1月底在瑞士達沃斯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已連續四年將「極端天氣」列為發生率最高的全球五大風險,今年更升至第一名。

全球氣象機構都亟欲找出氣候變遷與極端天氣的關聯。德國波茲坦大學海洋物理學教授史蒂芬‧藍斯多福(Stefan Rahmstorf),將極端天氣分為兩種,一種可預測,如暖化;另一種出人意料,如熱浪、洪水、颶風等。氣候變遷雖不見得與每一種極端天氣事件有關,但趨勢上,「全球暖化的確將加重極端天氣。」

1850年後,工業化製造出的二氧化碳持續累積,造成全球暖化,而陸地增溫速度又超過海洋。由於緊鄰歐亞大陸,台灣暖化尤其明顯。百年來,全球均溫升高0.8℃,台灣北部均溫卻上升1.6℃,將近全球的兩倍(頁100表5)。

許多人好奇,「一天溫差有時就超過8℃,均溫上升1.6℃,何需大驚小怪?」

「溫度,只是體現氣候變遷的方便指標,」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前主任鄭明典解釋,降雨、雲量改變,都會影響溫度。地球的範圍如此大,平均值變動,代表極端值已出現極大改變。

而當舊規律被溫室效應破壞、新模式又尚未穩定,使前所未見的極端天氣頻頻出現。鄭明典認為,去年多個極端天氣現象難脫巧合,「但氣溫升高的趨勢,提高了巧合的發生機率。」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陳玉峯將劇烈天氣變化,傳神形容為「鯊魚齒牙般的震盪效應」,「這個劇烈震盪,使20世紀建立的氣候方程式,統統不管用!」

隨時竄出的「氣候黑天鵝」,近幾年來持續打亂老祖宗智慧寫下的農民曆,也使全台果樹的生長,幾乎全都亂了步調。

震撼1 霸王寒流突襲 水果結冰再退冰


例如2016年的冬天,整個台灣彷彿洗了場三溫暖。2015年12月中,台北還高達30℃;34天後,氣溫遽降至4℃,海拔僅800公尺的陽明山,降下大雪。中央氣象局統計發現,1月24日,全台均溫僅7℃的機率,130多年才發生一次。

家住內湖山邊的冰店Ice Monster創辦人羅駿樺,那天興奮衝上後山玩了一頓雪,之後才意識到恐怖:「水果要溫差大才會甜,但下雪,根本是『結冰後再退冰』,比颱風影響還大!」 他心目中最甜美的愛文芒果,來自屏東枋山。那是台灣芒果的南界,由於地形狹長鄰海,海風的鹹味更提煉出芒果的甜。但這七成居民靠芒果為生的芒果之鄉,2016年就遭遇了兩次的滅絕式天氣突襲。

當地芒果農民合作社負責人陳明賢記得,1月23日清早,老農就拿著溫度計奔相走告,「只有4℃!」大家都嚇傻了,因為與枋山緯度相近的台東大武,1981到2010年1月均溫是20.3℃。

但芒果的理想授粉溫度是18℃,突來的寒流,凍掉正在抽長的芒果花,沒掉的則變成結不出果的「空包彈」;少數挺過寒流,又被緊接而來、高達30℃的南風,烤成焦黑的「酥花」。

一株樹,原本可結200顆芒果,最後只長出三、五顆。農會估計全鄉減產五成,但算算農民領走、一顆芒果一個的套袋,陳明賢估計只有兩成果實掛樹梢。心灰意冷下,他告訴來台看貨的日本貿易商,「免來啦,沒芒果怎麼看?」

結果物以稀為貴,去年,台灣芒果在日本百貨公司飆出一顆台幣400元天價。

震撼2 強烈颱風肆虐 農業災損擴大


2013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指出,海水暖化,將使北大西洋和西北太平洋的熱帶風暴更頻繁出現。而台灣,正位於西北太平洋風暴的路徑上。

根據中央象局資料,近年侵台颱風數量與路徑並無明顯變化,但強度提高了。1958年以來,平均每年1.07個強颱侵台,「去年連續兩個強颱,算是特例,」但預報中心前主任鄭明典警告,颱風多了,強颱數也可能增加。

去年第一個強颱尼伯特,結構結實地撞進台東,等待收成的釋迦全毀。

第二個強颱莫蘭蒂,風場籠罩全台,擦撞南、高、屏果倉;9月底的梅姬是中颱,但因為橫貫台灣,在多處創下強風紀錄。

比如南投埔里,是凹地,又有中央山脈屏障,「台中的東北季風都比埔里的颱風大!」茭白筍農葉春田半開玩笑。但這樣一個農業搖籃,2016年香蕉樹卻倒成一片,「風好像會旋轉!」來自南投的農業立委蔡培慧瞪大眼睛,手繞圈比劃著。

遠見雜誌第369期
屏東枋山的芒果樹也不例外,挺過了春天的寒流,卻沒挺過夏天的颱風。

去年9月中,由於雲系沒被中央山脈破壞,強烈颱風莫蘭蒂扎扎實實撞進恆春半島,枋山靠海的優勢,頓時成了災難。「種芒果25年,第一次遇到這麼強的颱風!」陳明賢驚呼。

他的兒子記得,當天風稍歇,父親立刻帶他和哥哥衝進果園,揮刀將所有折損枝條「剃光頭」。

「我大概是全枋山第一個把果樹枝條砍光的人,」陳明賢一邊轉動手臂、一邊解釋,當強風吹在茂密的枝葉上,會扭轉枝條,造成撕裂傷;如果不緊急處理傷口,可能會引發細菌感染,然後蔓延根部。

由於砍枝後,果樹要重新抽枝,會拖慢開花速度,所以多數農民態度觀望;且根據以往經驗,天氣放晴後,傷枝會自然乾燥,不一定要砍。沒想到,雨一下就十多天,梅姬颱風接踵而至,果樹傷口惡化,枝條迅速掉葉、轉黑。這時,多數農民才開始慌忙修枝,但果樹已元氣大傷。

往年12月,芒果樹已完成三次「透紅」(即指抽三節新枝,新枝為磚紅色,故有此名),開出黃黃白白的小花。但跟著陳明賢在枋山山腳下芒果田繞巡,放眼卻是一片綠,九成果樹只長出第一節,稀疏的枝葉有如小平頭,至少要比往年晚一個月收成。擔心不敷成本的農民索性整園廢棄,只剩一片鏽色的倒樹斷枝。

震撼3 暖冬打亂果樹生理時鐘


由於當機立斷,陳明賢的果樹已經開始第三次透紅,進度遙遙領先。然而,他還有另一層擔憂:暖冬。

當《遠見》記者來到屏東,已是2016年隆冬12月底,過去此時均溫約20℃,這一天卻達26℃。人們穿著短袖,東北風微弱吹著,霧霾不散,遠遠看大武山彷彿隔了一層毛玻璃,原本銳利的山稜線,起了毛邊。

遠見雜誌第369期
遠見雜誌第369期
許多論文指出,低緯度區只要升溫2℃,就會導致農作產量下降。2007年,學者大衛‧洛伯(David Lobell)等人發現,氣溫愈高,玉米、小麥、大麥之產量愈低,估計1981年以來,暖化已造成每年50億美元損失。

2004年,另一篇研究夜溫與稻米產量的論文〈Rice yields decline with higher night temperature from global warming〉則指出,在菲律賓,乾季(1月至4月)日最低溫度每上升1℃,稻米就減產10%。

台灣增溫明顯,而夜晚增溫速度又高過白天。1970年代,台灣平均只有70天的夜晚超過25℃,2000年後卻衝破140天。夜晚熱,人可以吹冷氣;對需要降溫減少能量耗損的植物,卻是致命傷。「植物晚上無法休息,就長不好,」鄭明典解釋。

去年這時候,陳明賢正在果園裡疏花;這天,他卻在家整理集貨場。「12月還超過20℃,樹葉根本無法『睡覺』,怎麼開花?」他沒好氣地抱怨。

原來,果樹也需要冬眠。當氣溫逐漸下降,果樹停止抽芽,葉片轉為深綠,開始儲糧過冬。待春天腳步近,果樹便會甦醒,開始抽花。

暖冬打亂了果樹的生理時鐘。高溫,使得果樹以為仍然是夏天,很「嗨」地拚命抽芽,主幹上滿是亂竄的徒長枝,把開花結果所需的能量,全部都耗光了。

「今年大概2月才會開花,」陳明賢扳著手指算,時程比往例晚兩個月,至少到6月,才有芒果上市。今年,「台灣最早上市的芒果」頭銜,得讓給枋山之北、受災較少的枋寮。

看來,台北觀光客眼巴巴盼了一年的愛文芒果冰,又要遲到了。

遠見雜誌第369期

震撼4 缺水危機 雨患寡還患不均


除了三大有感極端天氣,還有一個醞釀中的隱形風暴——缺水。

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2015年初,春雨不來,石門水庫蓄水率創歷史新低,新北市、高雄等八縣市分區限水,許多人記憶猶新。2002年也曾發生限水危機,上萬公頃農田休耕。

南投埔里的茭白筍農陳新豪記得,2015年,因湧泉出水減少,滿田的茭白筍等不到水降溫,農民們竟為了搶水,大打出手。

缺水,又碰到高溫,而高溫將造成更快、更多水分蒸發。國外文獻指出,氣溫上升已使80年代全球作物所需灌溉量增加20%;若乾旱持續發生,2050年全球主要作物將減產五成。

在台灣,雨,不只患寡,還患不均。

鄭明典分析,1951年至今,台灣年雨量不變,降雨時數卻每年減少三小時,雨量更集中,「毛毛雨少了,暴雨多了,對農作很不利。」

遠見雜誌第369期
麻煩的是,降雨地區與時間也集中化。台灣西南部大糧倉,冬春乾季愈乾,甚至有沙漠化疑慮;夏秋濕季雨量增加,動輒豪雨。對需要穩定供水的農業,傷害無法估計。

極端天氣變常態 全球都該正視


水危機,也是全球危機。農業是全球最大用水,占總用水量七成;將水用於發電,勢必減少農業用水。聯合國水組織(UN-Water)指出,水、食物與能源,環環相扣。「沒水,就沒糧食。水資源的爭奪,比糧食危機更嚴重,」前農委會科技處長、台大農藝系教授盧虎生預測。

遠見雜誌第369期
未來,還會有更多「氣候黑天鵝」嗎?2017年,強烈聖嬰年後,全球理當降溫,颱風偏弱。但鄭明典警告,全球暖化趨勢已成,西太平洋海溫持續增溫,颱風生成機率不見得會下降。

再看更遠的未來,台灣氣候變遷與未來資訊平台推估,世紀末2100年,台灣均溫最多可能再上升5℃;春雨將減少5%至15%,但夏季降雨增加10%至30%,乾旱與暴雨將更頻繁。

極端天氣來了,便宜水果回不去了。滷肉飯從35元漲1%,差點被行政院請「喝咖啡」;水果價格長了兩、三倍,難道,要請老天喝咖啡?

或許我們得開始習慣,極端,將成為新常態。在新常態下,台灣水果王國的封號已逐漸變調。

該怎麼恢復?從宏觀看,這是全世界氣候變遷的問題;而台灣本身,則需要啟動新的農業與消費思惟來因應… 閱讀更多
遠見雜誌第369期

本文摘錄自‎

變調的水果王國

遠見雜誌

2017/3月 第3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