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定位不明,如何培養未來人才?

現在竭力轉型的台灣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這些人才能為台灣產業帶來什麼價值?又如何進一步與產業接軌?《數位時代》特別專訪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請他與我們分享精闢的觀察。
簡立峰
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專研中文資訊檢索,被譽為中文搜尋第一人。加入Google之前,曾任職中央研究院、台灣大學資訊管理系,並曾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技術顧問。

專家觀點×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


台灣產業界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有沒有迎向AI發展?而是有沒有投資「任何」的「新」方向?

最近大家都在談台灣有沒有發展AI技術或服務的機會,在這個議題下,延伸的AI人才討論也很熱烈。在AI時代,台灣硬體和高階軟體之間有個新的交匯口,過去許多CPU的設計與處理,主要是為了手機而設計的,因此在AI時代將會產生全新的硬體規格與需求,這是台灣在既有基礎下,硬體廠與軟體廠間軟硬整合的好機會。

當台灣定位不明,如何引導未來人才?


在這波浪潮中,鴻海、台積電與聯發科等台灣大企業還是很有競爭力,而這也是台灣舊有優勢。台灣舊有優勢不能丟,但除此之外,台灣還有沒有新的方向?當政府擬定產業政策時,應該要大膽講清楚,我們是要探討電子業的方向,還是探討台灣新的整體方向?這兩個很不一樣的問題,沒有一個政府官員能回答、敢回答,政府如果沒有把事情的關鍵釐清,制定的政策也沒有太大價值。

台灣20至30年後的產業方向今天就要決定清楚,政府要把未來的產業發展焦點告訴大家,而不是把資源都分配在各個產業裡,然後把台灣16萬名新生兒導引到無數個產業項目裡,如果台灣產業競爭力定位不明,又如何引導未來的人才發展?因此目前台灣首先要解決的最大問題,不是有沒有投資或發展AI?而是有沒有釐清自己的優勢,有沒有投資任何的「新」方向?

比較糟的是,台灣政府也沒有能力定位。台灣走向「絕對」小政府做法,人民當家,政府只是代言人,政府目前僅能做到法規修改,加上台灣請不到專家給建言,政府也沒有什麼經費,對台灣政府來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制定未來產業政策相當困難,別太寄望或指望政府給台灣什麼樣的產業規畫,也就不需要太苛責政府的產業政策。

台灣人口少,不宜追逐中美兩強做法


台灣要看見自己的優勢,長遠來看台灣定位在哪裡?不要去追逐中美兩強的做法和策略,或看到強勢文化就被同化,台灣本地的優勢要自己創造。

以現況來看,台灣人口結構正在轉變,出生率低少子化嚴重。而高科技發展依賴世界級的高階人才,但台灣人口結構沒有辦法滿足這樣的需求。

台灣目前每年僅有16萬到20萬名出生人口,但中國一年就有1,600至1,800萬名新生兒,相比之下,台灣面臨了高科技人才供應不足的問題,因此新的產業方向,應該要能因應台灣人口結構轉變的趨勢,人口不夠就不要往高度競爭的方向衝,AI正是一個比拼人才的高度競爭領域。
台灣要看見自己的優勢,20至30年後的產業方向今天就要決定好,不要去追逐中美兩強的做法和策略。

人才外移非壞事,要擔心的是別國人才沒有進來


除了本地人口減少,台灣人才外移也很明顯出現。不過這不是壞事。進步國家的優勢就是人才有能力外移台灣,台灣人出去一直都不是問題,人才出去帶回來最好的東西,這不是壞事,你想想,如果台灣經濟沒有高成長,又把人才留在台灣,整體而言對台灣也不好,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就是靠大批走出去的留學生,他們在國外學習最新最好的技術與思維,又把技術思維帶回台灣,因此要擔心的是別國人才沒有進來,這才是大問題。台灣沒有足夠的誘因,也不夠歡迎外籍人才來台,才是台灣需要調整的。

不過,台灣政府連台灣未來發展方向都不清楚,那不僅外國人不清楚,台灣大學生自己也不清楚,這樣的情況下,人才自然就會依照外界提供的資訊,向資源豐沛的國家移動,去中國或去美國。

全球化影響下,安心產業也許是台灣的未來


對於台灣的未來沒有辦法開心起來,因為現狀就是這樣,因為全球化,不僅小國壓力巨大,連世界強國美國都有壓力。那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台灣的新方向在哪裡?所謂的「安心」產業也許是台灣未來的新方向。台灣與中國產業差異性越來越大,台灣老百姓的自我主張強,年輕人的力量也越來越強大,這樣環境適合開放性的,需要高度信賴的產業,如服務業,而非製造業,人口少註定無法發展製造業。我們應該要思索著如何把服務業價值提高?

在台灣講到服務業,想到的是餐廳等附加價值比較低的服務業,但香港和新加坡等國都做附加價值高的服務業,如財務與法律顧問與外商的布點與營運。和民眾生命和健康相關的產業就很適合,如餐廳、食品、醫療、藥品與宗教心靈(宗教領域是台灣的特色,力量強大,但都沒有被政府視為重要產業,這很可惜)等產業都很有賣點。

這些產業有個共同點,就是和「土地」息息相關,在這個高度全球化的時代,不容易被帶走,高科技產業是很容易全球移動,被帶走的產業。

我們可以根據台灣土地的基礎,發展自有特色,找出和其他國家不一樣的地方,不過,台灣未來的年輕人並不一定喜歡這些產業,因此政府要去培養要去引導。

保持競爭力,培養跨領域學習習慣


那年輕人怎麼迎戰全球化的世界?對於還在學校的學生來說,現在有很多跨領域學習的機會,並不用太擔心,比較要擔心的是已經畢業正在工作的人,這群人一定要保持不斷學習的習慣,不要太執著原來學什麼。

假設你的專業是傳播領域,那既然這個領域沒有這麼好了,電商領域也不錯,那你要不要過去?傳統我們會說不要換領域,把一個專業做到專精,但現在要A+B,你在傳播領域的專業,在電子商務領域也許也用得到。多元的時代,要開放心胸多元思考,不要太執著原有的專業是什麼。

關於AI技術是頂尖的少數人才的機會,以台灣來說,這是極少數的人,可能連1千人都不到,因此對於一般的學生來說,AI與你無關。一般的學生要想的應該是「全球化議題」,在未來,我的專業領域會不會受全球化和自動化影響?… 開啟APP閱讀完整內容
數位時代277期

本文摘錄自‎

【產業篇】簡立峰:當台灣定位不明,如何培養未來人才?

數位時代

2017/6月 第2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