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世代的告白:我要的成功和爸媽不同! 【封面故事-今周刊】

別再說年輕世代是爛草莓了!本刊獨家取得一○四資訊科技《年輕世代新典範大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在全台二二八三位受訪者中,超過半數不認為年輕世代是扶不起的爛草莓,其中現年二十到二十七歲的「九○後」族群,更有高達近六八%不認同這樣的標籤。

調查將受訪者(由二十到六十七歲,以每十年為一代),分成五個世代。當繼續問到是否認同「八○後」的三明治世代集體不安與焦慮時,全體受訪者中高達七四%認同,呼應年輕人所面臨的種種困境。

台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副教授吳淑禎,兩年前調查全台一五七所大學學生的生涯目標和生命方向發現,許多學生對未來不確定感強,更多人不清楚自己的興趣和特質,成就動機也不足,「有擔心、焦慮,沒跨出行動,這是很大問題。」

「有問題,也有機會。」一○四資訊科技獵才招聘暨人才經營事業群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觀察,儘管現在整體社會氣氛告訴年輕人沒機會、對年輕人不友善,有人因自信心不夠而隨波逐流,但也有一群年輕人反而更自覺,懂得從十八歲開始就把自己的履歷弄得更漂亮。

今周刊 第1091期
在這次的最新調查中也發現,年輕人的世界並不如「大人」所想的一片愁雲慘霧,而是已有轉趨正面的跡象。九○後的年輕族群中,有六五.三%認同「世界是平的,只要我努力,一定能達到目標。」這個比率,幾乎是不認同者的近一倍,也高過整體受訪者近五個百分點。

網路提供力量 協助邁向多元成功


此外,現在年輕人對成功的定義,已跳脫過去由社會所給的好學校、好公司、升遷和加薪等單一價值觀。攤開調查數據,當父母、師長鼓勵「應該去大公司上班」或「應該當醫師、會計師、建築師」,六三.三%的九○後群族選擇「尊重,但不行動」。再比較不同世代的差異,越年輕的世代,回答該選項的比率也越高。

「現在世代的成功,不是社會定義,是年輕人自己定義!」晉麗明解釋,每個世代被肯定的管道不一樣,過去單靠街坊鄰居、師長等現實社會眼光,現在則有網路社會提供年輕人支持力量。「二十年前父母認為小孩要養我,所以你要聽我的,不聽話就家庭革命,甚至拿刀追出來,現在四、五年級生父母很開明,願意放小孩飛,只說期待、給建議。」

當社會越來越開明,父母引導力弱化,自然出現新的現象和觀念,「現在年輕人,多元環境,多元價值,等於多元成功。」他補充說。

因此,詢問心中對理想工作的描述時,五十八到六十七歲的「五○」後受訪者,前兩名的答案是「能學以致用,發揮所長」和「能照顧家人」;反觀九○後年輕人,前三名依序為「能引發熱情、有成就感」、「符合興趣」以及「可以出國,或能與外國人接觸」,可說世代大不同。

再問不同世代受訪者, 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世代為何能成為新典範?高達六二.四%的受訪者首選個人特質, 其次是新科技發展三九.六%,至於家庭環境、教育制度則分別只占兩成和一成。

今周刊 第1091期

主動探索 提前預約更好的未來


晉麗明不諱言,職場上有項鐵律,成功的人永遠只有一○%,「很多道理大家都知道,卻只有一○%的人做得到,關鍵就是個人特質。」

「對自己選擇負責這件事,會成功。」他觀察,當外在環境難以掌握時,自然回到內在因素等個人競爭力特質,年輕世代新典範通常個性較執著,有企圖心與成就動機,所以能克服怠惰,追求的理念一以貫之;至於新科技的發展,則讓這些年輕人的成功,更容易被外界看見。

調查也發現,不同世代受訪者都認為「創造性:喜歡思索獨特、創新想法」和「冒險性:願意嘗試風險並樂於體驗不確定性」,是年輕世代新典範最關鍵的特質,而最年輕的九○後族群,則把「企圖心:喜歡贏過別人,努力追求個人最大成就」和「文化開放:對不同文化及價值觀抱持開放態度」視為同樣重要的特質。

這個結果,並不讓人意外。檢視《今周刊》這次挑選的台灣年輕英雄們,包括歌手蕭敬騰在內,都擁有對自己要求高、積極主動等強烈個人特質。

人生不是只有一條路線的馬拉松,但年輕人在自己定義成功前,該做哪些準備?

「要有主動冒險精神,到教室、課堂外探索。」吳淑禎觀察,台灣學生善良、可愛,但主動性勇氣偏弱,危機感沒那麼強,認為反正時間還沒到,可以晚一點探索。她鼓勵年輕人要有主動探索的勇氣,並懂得學會使用各種資源。舉例來說, 與不同文化的學生、場域連結,包括職場體驗、交換學生或社會服務,都是建議探索的選項。

如此,就有機會慢慢發掘出自己的興趣和優勢,一步步開展出對未來的想像···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 第1091期

本文摘錄自‎

草莓世代的告白:我要的成功和爸媽不同!

今周刊

2017/11月 第10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