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努力運動卻還無法瘦?原因出在這…

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有個加入自行車隊的朋友,一個星期至少騎貓空、中社二次,吃東西也很節制,但是量體脂肪卻有二三%,比我一個星期只運動一天,只花一個小時還高。「我游泳三年了,一開始體重有下降,但是到後來就只能維持。」從來不運動的人卻開始運動,初期往往看到很大的進步,但後來卻停滯不再減重,進入「高原期的停滯」。
當體重不再進步,接下來就容易有「溜溜球現象」,在回升和下降之間飄忽不定。其實身體會適應「運動強度」,所以運動的種類、強度、頻率、速度、時間、重量都要隨著身體進步而改變。這種差異可以從上班族(坐式生活)和家庭主婦(較少坐式生活),兩種不同生活類型,看到過年「掃除減重」不同的成果。

某上班族開心說:「我過年大掃除,拆窗戶下來洗、刷廁所、拖地,上體重機一量,竟然瘦了二.五公斤,到了第二天再量,體重也沒有回來。」相對於家庭主婦就不一樣了:「我過年大掃除,也是爬上爬下,東刷西拖,怎麼沒有瘦下來?」原來,對於上班族而言,平常沒空花較多的時間做家事,過年掃除就是一種有強度的「運動」,但對於家庭主婦來說,平常就在掃除了,因為身體會適應這種掃除的強度,所以過年大掃除對她而言,就只是「活動」,而不是「運動」。

最好的「燃脂」是「有氧運動」

「我都有運動的習慣, 天天在大安森林公園快走,一走都是三公里︙」,很多人以為快走就是「運動」。但是當他原本沒這個習慣,而開始建立習慣時,一到三個月可能都有效果,「快走」對身體來說就是「運動」,但久而久之,身體就不再進步,健走成了「活動」,也就無法提高足夠的「運動心跳」,來燃燒脂肪。

但也有一種人是做了強度高的運動,例如平日沒運動,但假日跑馬拉松,或者是騎單車快速攻頂,上下陽明山的風櫃嘴,讓身體一下面對極強的運動,進入「無氧運動」的強度,而沒有控制「有氧運動」的強度,反而無法達成有效率的燃脂效果。
最好的「燃脂」,就是「有氧運動」,它屬於中低強度的運動感受。舉例來說,跑操場如果只跑一百公尺,用短跑衝刺的速度跑完,會有爆心跳的感覺,而且無法維持長時間,這種強度的運動就是「無氧運動」,耗費身體的「醣類」做為運動時的能源。但是跑五千公尺操場,花費快一小時的時間,這種長時間、低強度可以反覆做的類型,就是可以燃脂而且有效率的「有氧運動」,使用身體的脂肪,來供給運動所需的能量。另一個例子,在健身房運動,一個小時都做器材,是「無氧運動」,運動當下的那一個小時只燃燒約六十卡,但是跑步機、坐式腳踏車連續做一小時,至少一二○卡至三百卡,比起無氧運動,更有燃脂效率。

活動vs.運動
有氧vs.無氧

要維持在「有氧運動」強度,需要控制、注意心跳次數。以下有個「燃脂區間」的計算公式:(220-年齡-安靜心跳)×60%~70%+安靜心跳,而每個人靜坐五分鐘,測量前一小時沒有運動的狀況下,安靜心跳各有不同。例如我是跆拳道選手,安靜心跳測出是五十七下,所以220-37-57算出來的基數是一二六,因為一個星期運動不超過三次,運動頻率低,所以只剩六○∼七○%強度,再加回安靜心跳,算出來是一三三至一四五下,也就是帶著心跳錶運動時,所選擇不同類別的運動,強度要在這個心跳區間內,低於一三三下就是「活動」,而不是有效燃脂的有氧運動,但超出一四五下,就是進入無氧運動的強度了,運動當下那一小時的燃脂效率,就會大幅降低。
有效的燃燒脂肪的運動,相對於無氧運動是費時的,而且至少要做一小時,因為肝醣在運動二十分鐘後才會被消耗,開始啟用體脂肪來做為運動能量。網路上很多號稱做某些動作就能瘦身的影片,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因為每個人「燃脂區間」不同,弄清楚「活動」和「運動」及「有氧」和「無氧」的區別,瘦身會更有效率,而且一直進步…閱讀完整內容
理財周刊905期_見風轉舵

本文摘錄自‎

為什麼努力運動 卻還是瘦不下來?

理財周刊

2017/12月第9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