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戰爭@台灣

國際認證,台灣是全球被境外假訊息攻擊最嚴重的國家,但更迫切的問題,早已在國內爆發。《天下》專訪已接到2020總統大選案的網軍操盤手,他信心滿滿:

「社群平台是自由的,我50個帳號,很快就可以扭轉風向。」

分析數據發現,網軍有系統地制定策略、貼文、推文,風從社群吹向媒體、內容農場,交織出完美的輿論風暴。在這樣以量制霸的飽和攻擊下,我們與真相的距離愈來愈遠,專家已預言,2020大選將是最瘋狂的一年。全球怎麼因應這場隱形的輿論戰爭?
▲對網軍而言,PTT和臉書粉絲團都是操縱輿論方向的工具。

這些可能是你有印象的新聞:

一、燕子颱風時中國派車去關西機場接送旅客,台灣卻沒有。

二、蔡英文總統坐裝甲車勘災,不願意涉水。

三、去年八二三水災之後,有兩百萬噸文旦被丟在曾文水庫,農民心血成泡影。

以上的新聞半真半假。事實上,這樣的假新聞,連記者都搞不清楚,為找尋蔡英文坐裝甲車的真相,還上網搜尋一番以確認真與假。

台灣假新聞如雨後春筍,連美國都關注。春暖花開的季節,台灣飛往美國參訪的政治人物絡繹不絕。其中有位悄悄在華盛頓落地,進入美國國務院的全球作戰中心(GEC,Global Engagement Center)。

依據美國「二○一七國防授權法」,GEC的主要任務是反恐,同時要對抗全球假訊息,尤其是中國和俄羅斯的政治宣傳和假訊息傳播。這位備受重視的中生代,受邀分享台灣遭受假訊息攻擊的狀況。

全球拉警報以自由攻擊自由,台灣已在戰爭狀態

根據瑞典哥登堡大學主持的V-Dem資料庫,在四月釋出的年度調查資料,針對全球各國遭受外國假訊息攻擊的程度進行調查,在一百七十九個國家或地區中,台灣是接收來自外國政府或其代理人的假訊息最嚴重國家,而接收來自俄羅斯假訊息的美國名列第十三。(表1)

但引起各國關注的不只是假訊息,更是規模愈來愈大的資訊戰。「假訊息其實是假議題,或說是其中之一,」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說,「在資訊戰中,走到最後一步才是假新聞,要滲透到某種程度才會出手假新聞。」(見80頁)相較法國已經制定「反資訊操控法」,對於中國的步步進逼,尚未有法令作為保護罩的台灣,會不會成為資訊戰的戰場?「我擔心的是未來輿論的操縱模式會更細緻,」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王泰俐警告,當假輿論、假訊息的產製樣態更多樣、平台更多元,人們從各種途徑去接收操縱過的政治資訊,消化並且內化政治信念,勢必影響二○二○年的總統選舉。

更重要的是,影響台灣好不容易才建立的民主社會,利用民主國家的言論自由,去打擊言論自由,讓偏頗的訊息、假造的訊息不斷流傳,將形成迴路圈(echochambers)影響人民的認知。

「這樣的發展,當然對民主會有影響,」王泰俐憂心地表示。

事實上,台灣早已處在戰爭狀態,一場社群輿論戰風風火火地展開,「網路媒體基本上被武器化,本來是平台,如今卻成為砲彈,」沈伯洋說。

而這場戰爭範圍廣且時間長,從大街到小巷的戰役不斷,以演算模式多約六到十二小時就結束,猶如一場又一場的「縮時戰爭」。

在最近四年的選舉,網路操作已經是大勢所趨。二○一四年的太陽花運動,從素人走上政治舞台,台北市長柯文哲趁勢而起,一六年在野的民進黨拿下總統和國會,取得完全執政權,「婉君」(網軍)也蔚為風潮。
一般網軍又分為自主性為特定政治人物辯護的「義勇軍」,以及在金錢誘使、利益交換下護航的「真網軍」,如政治公關公司、行銷公司等等(見74頁),還有各為其主的政黨黨工和幕僚,形成藍、綠、白等陣營。

「網路新興媒體崛起,產生一定聲量,中國也發現這地方有一定影響力,」台灣最大網路論壇PTT前法務長、現任顧問吳訓孝說,早在一五年就有中國的「五毛」帳號在PTT活動,「從IP位址上可以看到他們都是透過跳板來。」這樣的帳號不論在PTT或臉書都不算少見。(見76頁)

二○一八年的選舉讓一切都起了變化,不論藍綠都想要掌握「制空權」。從一九八九年開始投身網路世界,癮科技顧問、以「食夢黑貘」為名發表文章的洪進吉認為,網軍已經進化升級,最新的網軍採取的是「飽和攻擊」。

戰場擴大、戰術更厲害「飽和攻擊」形成資訊迴圈,個人難招架

飽和攻擊為軍事用語,意為透過強大的火力,在瞬間一點使防禦方超過負荷而予以突破,從而造成全面崩潰。

「網路本質雖然是開放式,但不斷給予某種訊息,超過一個人可以接收和思考的量,就會呈現假性資訊封閉,」洪進吉分析,在這樣狀態下,容易影響、改變個人認知。

「網軍不只是假帳號的問題,最新型的網軍是創造出『窄化資訊』,」洪進吉說,這不但是輿論戰,更是資源戰。所運用的平台從PTT、臉書、Line、YouTube,到媒體推波助瀾,從網路迅速擴散出去。(表2)

隨著科技工具日新月異,輿論戰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和四年前相較,不僅臉書、社群模式不同,運作方式也差很多,」輿情監測公司Sola營運長王儷潔指出,一八年進入影音時代,行銷和宣傳格式完全不一樣,圖片和照片轉換成影音,對YouTube的依賴愈來愈深。

語意分析也成為擬定選戰策略的工具,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副教授胡筱薇觀察,一六年大選已針對主題分析語意,了解選民的真實意向,如今運用更為純熟。

每個人在臉書上每次的按讚、分享,都會被蒐集,根據互動轉化為數據,以了解個人喜好和政治傾向,同時從關鍵字、臉書粉絲專頁去分析聲量和活動,據以提出策略分析,再做成操作建議。

唯有運用大數據分析、預測,才能在必要時進行防守和攻擊。

關鍵是要達到「以量制霸」,意思是不管好或壞聲量,只要整體聲量衝高到第一名,就能抑制其他人,「就像高雄市長韓國瑜,現在不管他說什麼或在臉書貼文,所有媒體都會追,」王儷潔說,「他自己已經成為『媒體』。」

要衝網路聲量獲得最多人關注,藍綠都建置龐大的網路部隊。

「網軍的建置要有節奏、有方向,」有多次選戰經驗、在網路擁有相當知名度,操盤手林億(化名)說,他的手下有點子部隊、寫手部隊,還要有推文部隊,「文章要夠辣、夠勁爆,標題下得夠好,讓大家好奇想要繼續看。」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671期

本文摘錄自‎

輿論戰爭@台灣

天下雜誌

2019/第6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