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流啟示錄【封面故事-今周刊】

「最慘執政期中考」的三個教訓

11月24日,台灣人民給了執政的民進黨一記當頭棒喝。表面上,這一切都是由高雄市長當選人韓國瑜,以及他所引發的「韓流」而起。但造成民意逆襲的,其實是一個又一個被執政者輕忽的小細節。對一例一休、管制老車等政策的影響評估不足,衝擊經濟選民生計;選前過度承諾、執政後卻無力落實的競選支票,讓信仰進步價值的民眾失望;輕忽南部水患造成的坑洞,更讓民怨一發不可收拾……「韓流」,只是各種不滿情緒的集結與投射。人民的怒吼,是「韓流」的主要成分。認清這股風暴從何而來、如何疏導,則是每一個政黨與領導者,都該認真學習的一堂課。

執政危機執政黨史上最慘期中選舉

如果我們傳統好幾代人的打拚,高雄人守不住,台灣的自由民主價值沒辦法被守護,這樣,台灣難道可以守得住?陳其邁萬一有什麼差池,高雄人要怎麼對歷史交代?」

九合一選舉前一夜,民進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陳其邁在鳳山舉行造勢晚會,以「守護民主」為訴求。四年前以近七成超高得票率成功連任的前市長陳菊,在舞台上聲嘶力竭地告急催票,台下支持者也激動地搖旗鳴笛回應,還有人高舉「拒絕中國干預」手板,氣氛悲壯凝重。

幾公里外的夢時代百貨旁,則是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的造勢會場。這場以「改變」為主軸的晚會,沒有其他政治明星,活動最高潮,是數萬名揮舞中華民國國旗的群眾,跟著韓國瑜的指揮忘情高喊:「高雄,發!大!財!」

「這才是勝利的空氣。」一位專程飛來高雄觀選的外國人,一邊努力擠近舞台,還不忘轉頭分享自己深入兩大陣營現場後的截然不同感受。

尋求改變的空氣,投票日當天,瀰漫全國各地。

韓國瑜,除了以破國民黨紀錄的逾八十九萬票,終結民進黨在高雄連續執政二十年歷史;由他颳起的「韓流」,更一路向外擴散,帶領國民黨攻城掠地。選舉結果,國民黨地方執政版圖從四年前的「一都五縣」,大幅擴張至「三都十二縣」;連大票倉高雄都守不住的民進黨,勢力則由上屆的「四都九縣」,縮水為「二都四縣」。

若從票數分析, 民進黨在這次地方選舉得票,比二○一六年總統大選少了整整兩百萬;三九%得票率,甚至比二○○○年陳水扁首次當選總統時還不如。進一步看,二○○○年以來台灣一共經歷過五次「期中選舉」,以執政黨與主要在野黨得票率落差來看,這一回民進黨落後國民黨九.六個百分點的得票率,已是「史上最爛期中考成績」。

即使民進黨執政團隊在選戰後期, 強打「 守護台灣民主」、「拒絕境外勢力」等議題,試圖將這場選舉的意義,提升至捍衛主權層次,但終究無法讓多數選民買單。

「今天民主給我們上了一課,我們就應該要虛心接受人民更高的要求。」蔡英文總統在選舉結果底定後,隨即宣布辭去民進黨主席職務,為選舉失利負責。

沒人想得到,兩年多前才獲得絕對多數民意擁戴的蔡英文政府,竟會在上任後首次「期中考」,跌得如此不堪。而最能解釋「韓流現象」與政局劇變的一句話,或許就是蔡英文在四年前民進黨縣市長選舉大勝時所說的:「政府如果不站在人民這一邊,人民會隨時把權力收回去。」
教訓一:與基層疏離 經濟選民的逆襲

站在人民這一邊,才能聽見人民的聲音。對比韓國瑜那俚俗卻直搗人心的「發大財」口號,執政者的視角,的確遠離了市井基層;因為重視民生收入的「經濟選民」,用選票給了蔡英文政府最沉重的教訓。

「民進黨兩年多來,把軍、公、教、勞工各種職業全得罪了!」國民黨立委江啟臣分析,當執政者的每一項政策,都在和人民的荷包過不去,人民當然會用選票做出回應。

經濟選民反彈的最鮮明例證,是民進黨在中南部農村的全面潰敗。

十一月二十一日,大選前倒數三天,農委會發布一則標題為「農委會積極輔導農產品產銷,外銷量值穩健成長」的新聞稿,強調「兩岸蔬果貿易逆轉勝」、「積極穩定市場供需」等,樂觀宣揚農業發展現況與未來榮景。

但第一線農民的切身感受,與中央部會勾勒出的美好畫面截然不同。

「三、四年前,阿蓮的火龍果一箱可以賣到八百元,現在,價格跌到剩一百八十元。」高雄市阿蓮區農會總幹事張啟風說,當地生產的火龍果,過去外銷中國與加拿大的價格不錯,許多農民也因此紛紛改種火龍果;但民進黨執政後,中國減少採購量,「然後就是供過於求、價格崩盤,農民收入大減⋯⋯,所以當韓國瑜喊出『人進來、貨出去』,對農民很有吸引力!」

國民黨立委王金平更直截了當地說:「農產品價格不好,會讓整體庶民消費力降低,農村地區選民對『經濟不好』的感受,是全面性的。」政論家沈富雄也認為,北京透過限制來台觀光客人數、減少購買農漁產品的「窮台策略」,在高雄基層發酵,由韓國瑜乘勢收割。「 民進黨執政, 中國會少買水果, 完全可以預想得到⋯⋯。」選區在雲林縣的民進黨立委劉建國也坦言,蔬果價格不佳是農民不滿的主要因素,「農委會應該用宏觀角度,評估哪些水果可能供過於求,引導農民轉種。蔬菜的部分,只要集中力量,讓幾項產品價格回穩,就能有示範效果。但兩年多來,沒看到任何對策,農民當然會懷疑『你有沒有能力持家』?」他無奈地分析。

蔬果農產品價格不佳,已經讓農民舉不起綠旗;蔡英文政府上任後的「一例一休」紛擾,更重創了另一群傳統綠營支持者:藍領勞工。

「一例一休」爭議的背景,必須追溯到國民黨執政時,為全面實施周休二日而修改《勞動基準法》,將勞工工時從雙周八十四小時降為單周四十小時,同時把勞工應休假紀念日,由每年十九日減為十二日,引發勞團抗議。

一六年一月總統大選前,蔡英文與勞工團體座談時承諾,假使民進黨能主導國會,「如果沒有配套措施、確保勞工權益不會受到實質損失,(砍七天假)這個法令,我們不會讓它過去。」選後取得國會多數席次的民進黨立委,也確實擋下砍七天應休假紀念日的議案。

但民進黨執政後,勞動部提出的砍七天假配套措施、也就是被稱為「一例一休」的《勞基法》修正草案,被勞團代表認為無法彌補減少七天假的損失,動用絕食、丟煙霧彈等手段抗爭。一七年初新法上路後,企業主則對勞工必須強制「七休一」,無法彈性排班怨聲載道;勞工也因無法自由排班加班、實質收入減少而不滿。

在強烈民怨下,同年九月組閣的行政院長賴清德承諾「務實面對」,隨即提出給予企業經營與勞工工作安排更多彈性的修法版本,但已無法消弭既成的負面印象,讓一向力挺民進黨的中南部藍領勞工「投不下去」。尋求連任失利、且意外輸了二十萬票的台中市長林佳龍,選前就曾點出「一例一休」、年金改革與空污問題,是對手陣營團結的原因;選區在台南市的民進黨立委王定宇也認為,「一例一休」紛擾,反映了政府自以為人民需要,與人民實際需要之間的差距。江啟臣則批評,一例一休政策繞了一大圈,結果勞工薪資沒增加、工時沒減少,卻墊高了中小企業成本,這種前後矛盾的「改革」,直接改變了不問意識形態、但重視民生經濟的選民投票意向。

教訓二:政策過度承諾 追求進步價值卻手腕粗糙

是否兌現競選承諾,是民眾檢視政府績效最直接的方式。政策支票無法落實,會讓選民因期望落空而憤怒,一例一休的紛擾,就是蔡英文嘗試實踐諾言,卻落得「勞團」、「勞工」、「企業主」三面不討好的窘境。

蔡英文過度承諾的,不只有勞工政策。這次選舉,民間團體一共提出了五項相關公投案的「婚姻平權」議題,也是如此。

一五年十月底,總統候選人蔡英文透過一支短片公開表態:「我是蔡英文,我支持婚姻平權。」獲得平權倡議團體高度肯定。隔年當選總統後的同志大遊行當天,蔡英文也在臉書貼文重申,「我的身分變了,但我相信的價值沒有變。」

然而,一六年當立委尤美女等人提案修改《民法親屬編》,讓同性、異性婚姻在法律上享有平等地位,引發正反意見激烈論戰;就連立法院民進黨團內部,對「婚姻平權」的態度也有「修民法」與「立專法」兩派,最終無法達成立法共識。

歷時數月的紛擾中,蔡英文並未就立法方向表態,僅透過發言人表示,「總統當然支持婚姻平權,至於在法案上的落實,尊重國會討論,沒有既定立場。」即使一七年五月,大法官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文出爐,宣告《民法》禁止同婚違憲,蔡英文也僅透過臉書聲明:「行政部門會依照釋憲結果,並綜合各界的意見,儘速提出具體的法律方案,送交立法院審議;務必要如期完成三讀。」

只談價值,卻不對實務面表達立場,結果又是兩面不討好。支持同婚陣營批評總統臨陣退縮;對同婚抱持疑慮的選民,也同樣憤怒。

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今年五月以公開信批評就職兩周年的蔡英文:「當婚姻平權面臨困難,社會沒有看到一位出面領導的總統,反而是隱身退縮。」但在中南部,不只一位民進黨輔選幹部反映,許多無法接受同性婚姻觀念的傳統綠營支持者與教會團體,抱怨蔡英文在製造問題,嚴重衝擊選情。

「社運團體的特色是單一價值、絕對取向,只重視自己的目標;但政黨角色是多元價值的整合與妥協,兩者間有本質上的衝突。」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分析,蔡英文在公開宣示價值之前,沒有以政黨領導人立場審慎衡量「婚姻平權」四個字代表的法律含義,以及可能引發的社會衝擊,執政後才會在同性婚姻議題上進退兩難。

「民進黨執政兩年多來,並沒有在國家發展大方向或核心價值上犯錯,但不時發生政策規畫不周延與社會溝通不足的問題。」民進黨立委李俊俋指出,立意良善的政策,若執行不力或動輒轉彎,反而會讓選民產生負面觀感。
立法院今年六月修正通過的《空氣污染防制法》,就是一個「立意良善」但「規畫不周延」,而引起民怨的具體事件。

新版《空污法》授權環保署得加嚴出廠十年以上交通工具排放檢驗標準;各級主管機關也能劃設空氣品質維護區,管制「移動污染源」,禁止二十年以上老車(民國八十八年六月前出廠的柴油車、二行程機車)進入。修法後,環保署隨即宣布,二○二○年起,十六年以上機車、十三年以上柴油車,都要符合四期排放標準。這項政策,立刻引起全台老車司機反彈,在各地發起遊行抗議。

「環保署嚴格檢驗老車,但換車補助這些配套沒有做好,對農業縣有很大衝擊。」劉建國舉例,雲林有很多俗稱「走北仔」、「走南仔」的柴油大卡車,往返各地;這些車輛大多無法符合環保署宣布兩年後上路的排放標準;新法上路後,有工業區禁止老車進入,更影響司機生計。直到全台反彈聲浪高漲,環保署才調整為在二○二三年,管制車齡二十五年以上的第一期柴油車,但民怨已經形成,甚至有人誤以為政府要「消滅」老車,流失的,多為支持民進黨的選票。

讓藍營支持者大團結的「年金改革」,則是手腕粗糙的經典案例。

「年金改革有絕對的道德高度,但在執行上需要細緻的政治溝通,才能化解被改革者怨氣,或至少讓支持者滿意。」林濁水指出,蔡英文推動改革過程中,無法約束黨內同志以「貪得無厭」、「厚顏無恥」這類情緒性言詞攻擊被改革對象,讓在野黨有理由杯葛。

「我們一直自認為代表進步力量,經常決定了方向就拚命向前衝,但有些觀念,民眾需要時間來調適。」除了關乎民生的政策讓不同職業、區域的民眾皆無所適從,李俊俋也點出蔡英文政府在「轉型正義」、「不當黨產」等關乎價值的議題上,有時走得太快,忽略了凝聚社會共識的過程。

流失中間選票 柯綠分手與台大校長案生波

農產品價格、一例一休、嚴審老車,嚇跑了部分「經濟選民」;而當民進黨選擇不再與台北市長柯文哲合作,則趕走了另一群以都會區為主的「中間選民」。

一四年,自洪仲丘案開始,經過太陽花學運一路醞釀的「白色力量」席捲全台;當年的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在台北市與柯文哲結盟,並獲得全國公民社會力量挹注,贏得空前勝利,進而在一六年全面執政。

但柯文哲就任不久,就因出席台北、上海雙城論壇時的「兩岸一家親」言論,與綠營獨派產生嫌隙;早在今年初,基層就浮現「台北市長應自提人選」的聲浪。但蔡英文考量全國選舉布局,始終沒有做出決定,直到五月初因柯文哲高姿態表示「和姚文智、丁守中選,我還是會贏」,民進黨才正式啟動提名機制,並在五月三十日正式徵召黨籍立委姚文智參選台北市長。

「柯綠分手」,是否直接讓四年前支持民進黨的「白色力量」全面撤離,從一份時機巧合的民調資料可以窺見端倪。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六月中、也就是確定「柯綠分手」後進行的新北市長選情調查,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支持度為四一.七%,較前一次調查上升○.二%;反觀民進黨提名的蘇貞昌支持度二三.六%,較前次調查大幅下降十八.一%。

然而,同一份調查中,認為侯友宜較適合擔任新北市長的民眾為五三.三%,認為蘇貞昌較適合的有四三.八%,兩人不僅在「適合度」的表現差異不大,且侯友宜適合度較上一次下滑的數字(五.五%)還高於蘇貞昌(二.一%),「從民調數字判斷,如果蘇貞昌知道民進黨不和柯文哲合作,很可能就不會參選新北市長。」民調專家戴立安這麼分析。

因政府處置態度反覆,造成懸缺近一年的台灣大學校長人事案,也讓部分中間選民感到疑惑。

一八年一月,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選出國家發展委員會前主委管中閔作為新任校長。遴選結果出爐後,陸續有人出面質疑遴選委員、時任台灣大哥大副董事長蔡明興未利益迴避,但管中閔並未正面回應。教育部雖未發出聘書,卻也未退回遴選委員決議。

三個月後,教育部長潘文忠以「希望讓台灣大學校長遴選紛爭有重新釐清的機會」為由請辭,繼任者吳茂昆,正式以遴選過程有利益未迴避疑慮,不聘任管中閔,要求全案回到校長候選人資格審查階段;台大則堅持遴選過程符合正當程序,拒絕重啟遴選,雙方僵持不下。

爭議不斷的吳茂昆,在五月底請辭。現任教育部長葉俊榮九月拍板,將全案退回到包含管中閔在內的五位候選人階段,重新進行遴選。在此之前,遴委會須先決議遴委、台灣大哥大副董事長蔡明興是否迴避或解除遴委職務──台大校長至今依舊懸缺。

「有些問題放著,不會自己解決,擱置爭議,有時候『症頭』還會惡化。」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對「拔管」事件下了註解。
教訓三:未及早化解民怨 輕忽導致選情崩盤

「我身後的總統府,距離凱達格蘭大道只有兩百公尺,但是總統府裡面的人,就是聽不到人民的聲音⋯⋯。」這是一六年一月十五日,當時還是總統候選人的蔡英文,在總統大選投票日前一夜的造勢場合喊話。鏗鏘有力的一句話,如今卻在民進黨的執政基礎上狠狠鑿出一個洞。

一八年八月二十三日,熱帶性低氣壓結合西南氣流引發暴雨侵襲南台灣,大雨過後,高雄市竟出現了超過五千個坑洞,有些坑洞大到會讓車輛深陷受困,也有機車騎士因此摔倒受傷。

當時,韓國瑜趁著民怨四起,痛批高雄市府工程品質不佳、病態;但行政院長賴清德在立法院答詢時只說,五千個坑洞「足以證明雨下得多大」。

高雄民眾的觀感顯然與賴清德不同。《美麗島電子報》十月間進行的高雄市長民調顯示(未對外發布),陳其邁與韓國瑜的支持度在「坑洞事件」發生前的八月初,到事件發生後的十月中之間完全逆轉:韓國瑜支持度由二七. 八%上升至四一.六%,陳其邁則由三八. 九%下滑到三四.三%。

蔡英文政府沒聽見的, 不只人民的聲音。

剛落幕的九合一選舉,由於選務規畫不佳,導致投票所大排長龍, 不僅延遲開票時間,更被民眾諷為「全台罰站日」,中央選舉委員會主任委員陳英鈐因此請辭負責。

這波民怨,不是毫無預防的可能。早在今年七月,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就在質詢陳英鈐時,再三提醒中選會必須嚴肅思考「當天投開票的場景是什麼?排隊的人會排得更久,會不會騷動?現場的布置會不會出現困難?人力是否充足?」

但是,黨籍立委苦口婆心的提醒,依舊無法讓行政部門上緊發條。

「蔡英文的學者性格與精英思惟,導致政治能力出現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問題。」民進黨前中國事務部副主任、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張宇韶指出,撇除難解的兩岸路線,蔡英文習慣任用無力從事政治協調、也無法進行社會對話的學術精英或官僚擔任政務官,才是民眾認為政府無力解決問題的主因,除了陳英鈐,爆出失言下台的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前副主委張天欽,更重創政府形象。

「台灣最大的問題,在於領導人與人民疏離、與民意脫節,執政團隊的決策也自我封閉,讓整個政府無法回應民眾的需求,甚至有時站在人民的對立面。」這是一五年五月,蔡英文對馬英九執政七周年的評論,但三年半後,蔡英文也因類似問題,遭到民意狠狠教訓。

值得注意的是,九合一選戰過程中,「中國網軍」試圖以假訊息干擾選舉的傳聞不斷。例如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莫健在接受台灣媒體訪問時指出,這次選舉很顯然有「外部勢力」試圖影響輿論、傳遞不實訊息。儘管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假訊息確實影響了選舉結果;但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選舉當中,網路傳播勢必扮演更重要角色,政府應找出對策,在保障言論自由與杜絕假訊息之間取得平衡 。

另一項與網路有關的訊息,則是根據Google搜尋趨勢,「移民」這項關鍵字的搜尋熱度,在十一月二十四日下午五點以後顯著上升,到了選舉結果大致底定的二十五日凌晨,搜尋熱度更達到一○○;也就是說,在二十五日凌晨,台灣網友搜尋熱度最高的關鍵字就是「移民」。

台灣人大量搜尋「移民」的具體原因不得而知,但一場選舉過後,竟然有許多人萌生離鄉背井的念頭,是否代表台灣的政治環境讓人民失望,值得主要政黨與領導人深思。

「『韓流』只是一種象徵,背後代表的,是人民的吶喊。」大概沒有人會反對韓國瑜當選高雄市長後所說的這句話,但問題是,有志於大位的政治精英、包括深信國家仍走在正確道路上的蔡英文總統,如何解讀這吶喊?

任何執政黨的失敗,都是整個國家的失敗;因為每一次無效的執政,都代表國家又一次原地空轉。讓現在與未來每一位執政者記取「二○一八慘烈期中考」的教訓,或許,才是這股「韓流」對台灣最大的意義。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1145期

本文摘錄自‎

韓流啟示錄

今周刊

2018/12月號第1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