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惡鬥把中間選民變更多!「討厭民進黨」變最大黨?

藍綠惡鬥把中間選民變更多!「討厭民進黨」變最大黨 蔡政府最後一年怎麼做


台灣最大的政黨,從『討厭國民黨』變成『討厭民進黨』,」長期從事政治公關的戰國策傳播集團董事長吳春城,一語道破影響這次選舉總結果的最大關鍵。

綠營只保住六縣市,輸到中國都嚇到

四年前,中央執政的國民黨在縣市長選舉中兵敗如山倒,民進黨意外在全台二十二縣市囊括十三席;四年後,換民進黨輸到下巴掉下來,國民黨贏得自己都算不到的十五席。甚至,據情報單位訊息,中共也沒料到民進黨會輸得這麼慘,選前中方估計民進黨拿九席,結果竟只剩六席,「他們也被台灣選民嚇到,」情報人士說。

兩次選舉的鐘擺效應都「擺過頭」,該怎麼解釋?

有人說,這次是韓國瑜「顧肚子」的直白經濟訴求成功,但多數選民不至於只因「太平島挖石油、高雄變首富」口號就埋單,何況同樣綠變藍的台中等地,也非訴求「又老又窮」。

也有人說,這是選民票投「九二共識」,要台灣用政治退讓換中國經貿利多。但,從北到南,兩岸牌並非這次藍綠決戰的主題,韓國瑜即便選前提過九二共識,也未成熱議,直到當選之夜他再次主張,並宣布將設兩岸工作小組,加上國際媒體在兩岸這塊畫重點,才開始發酵膨脹。

選民表面「投藍」,骨子卻是「反綠」

因此,選舉結果反映的,是民進黨各項執政失去各種民心,失望的總和。選民表面上是「投藍」,骨子裡更多是「反綠」。正如一位選舉老手形容,「恨意很深刻、愛意很模糊」。

蔡英文政府的基本性格是謹慎,雖提出改革,但又怕用力過猛,如年金改革,贊成者認為改的幅度不夠,世代和職業別不公問題仍大,但被改的軍公教家庭卻已覺得刀刀見骨。再如一例一休,也因瞻前顧後,一修再修變成複雜難行的版本,惹得勞資兩方都不開心。

前述直接影響百姓荷包的經濟分配問題,民進黨處理得兩面不討好,關乎成長動力的創新、內需,用的又是公部門強力介入、撒錢的老招。如八千億前瞻計畫,彷彿忘了當年自己如何批評嘲笑馬政府的四千億振興經濟方案;再如網路銀行、農業行銷、物聯網等新經濟領域,又都要政府出頭組「國家隊」,殊不知政府是最沒有效率的組織。
於是,從政黨偏好圖(下圖)可見,陳水扁、馬英九都是在第二任中期開始讓民眾失望,以致各自政黨的偏好度大跌,蔡英文卻是第一任做到第二年,人民就明顯不耐。更值得注意的趨勢,是自認沒有政黨偏好的民眾占比越來越高,兩大黨越來越沒人愛。

換句話說,長期的藍綠惡鬥將越來越沒市場。這次議員選舉,國民黨四年前席次大滑,如今僅小增八席,時代力量等小黨和無黨籍議員則大增五十席。民進黨固然大傷,國民黨也贏得心虛。

當前外在情勢挑戰極嚴,特別是美、中緊張關係夾殺台灣。「台灣社會其實充滿危機,非常辛苦,外交、能源⋯⋯都是(問題),」吳春城說,兩黨爭鬥下,讓很多公共政策無法理性討論,從國光石化到深澳電廠、前瞻建設,都不管細節內涵,先反再說。「台灣的困境,是很難找到出路的,現在政客提供的出路,大部分是洩憤性的出路,用刺激獲得利益。」而網路同溫層的作用,又強化這股「討厭××黨」的力量,阻擋社會對話。

給蔡政府:低度管制才有助台灣轉型

美中相爭,台灣、台商是熱鍋上的螞蟻。大選前,美國罕見表態要台灣警覺中國影響,而這次地方選舉結果所反映的民意,即便多數選民不一定有意識的導向親中,但國際解讀不免如此,且選後藍營新縣市長也接連加碼表態親中。妙的是,仍有一年多任期的蔡政府,不可能逆轉主張九二共識,台灣整體在美、中兩強眼中,至少到二○二○年都不至於失控。這段緩衝期,人民得想清楚如何在夾縫中做選擇。

蔡政府在民意的表態下,將失去大刀闊斧的正當性,施政可能朝向低度經營。我們必須提醒,更有助於台灣轉型發展的,是低度管制,如電業自由化、行政流程簡化等。鬆綁的成果,短期或許看不到,但歷史終將給予回報,請蔡總統將此做為未來一年半最重要的事。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第1620期

本文摘錄自‎

「討厭民進黨」變最大黨 蔡政府最後一年怎麼做

商業周刊

2018/12月號第16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