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費22年,口蹄疫拔針!想外銷還要面對三挑戰?

耗費22年拔針成功
打了22年,台灣豬產業升級戰未完待續

口蹄疫拔針 想外銷還有三挑戰


這是一場打了二十二年的養豬產業升級之戰。

七月一日,口蹄疫「拔針」(指停止施打疫苗)滿一年,最快台灣就能在明年五月從口蹄疫疫區國家中除名。政府與豬農們,將拔針視為「最後一哩路」。為了等這最後一哩路,豬農們花了二十二年。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接受商周專訪指出,台灣過去一度拔針失敗,原因出在政府資訊不夠透明,導致農民與消費者對疫情無警覺,以及農民遇上豬隻染病不敢通報(編按:怕豬場遭全面撲殺),「每個畜牧場都要按照(防疫)規範去做,不能有人不遵守規定,最難是在這裡。」

換句話說,這也是一場面對集體風險時,能否所有人都不存僥倖的人性考驗。

這次能成功,遠因是口蹄疫風暴曾重擊養豬業的慘痛經歷,近因,則是去年底爆發的非洲豬瘟恐襲台危機,逼使防疫必須做到滴水不漏,再一次拉動豬農們提升防護設備與飼養環境。

「不是說不打口蹄疫疫苗,就直接拔針成功,而是(要)產業結構轉型跟提升,」陳吉仲點出,要防疫,就得進行產業升級。

曾因口蹄疫致使豬場倒閉的台灣畜牧協會理事長張勝明就很有感。九七年全台爆發口蹄疫時,他剛入行,親睹自己的六千隻豬被撲殺掩埋,一夕間負債三千萬元。為了存活,他每年投資百萬元在消毒與污水處理設備上,同業也陸續跟進。

「口蹄疫(讓)大家都怕了,加上非洲豬瘟,對整個產業(升級)氛圍有幫助,」張勝明說,現在是養豬產業反對轉型升級聲音最少的時候。

拚拔針、防豬瘟,兩者相乘的效果,終於讓全員動起來。政府為拔針組成近三十位成員的作戰小組,為了防堵非洲豬瘟,跨十四個部會聯合將病毒阻絕境外。島內七千餘戶養豬戶,從一開始不願配合防疫政策,後來自主建立生物安全防疫體系、投資廚餘蒸煮設備,到全台一千四百餘台運輸車輛都裝置GPS追蹤系統等,都一一配合。
不少人期待,拔針成功,就能恢復台灣豬肉過往出口榮景;但事實上,前途卻不只一哩路要走。資料來源:農委會 整理:管婺媛

挑戰一》缺乏國際評級制度 仍以活體豬交易,難規格化

首先,要拚外銷,台灣目前還缺乏與國際肉品交易市場接軌的「屠體評級制度」。

這是指,能根據屠體的脂肪厚度或顏色等條件,評選分級、定價。但目前台灣拍賣市場仍維持整隻活豬交易模式,單看豬隻的外型來議價,以致豬的各種部位價格無法規格化,也就無法提升肉品價格。後續的運輸、集貨包裝乃至銷售端的冷鏈體系也無法建立。

「你看全世界還有多少國家的毛豬用活體運輸呢?」陳吉仲說,從防疫方面來看,南豬北送過程就增加染疫風險,他坦承,目前建立分區屠宰場還有困難。

同時,台灣有七成消費者仍偏好在傳統市場買溫體豬肉,甚至還要用手戳摸試肉質。陳吉仲說,政府不希望溫體豬消失,但包括恆溫設備、消費習慣等,也都需要時間改善。
■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如果連一個疾病都無法去除、生物管理防治都做不好,這代表我們產業競爭力不好!」

挑戰二》環境問題難解 增加養豬量,民眾難接受

其次,若要出口,肉豬數量勢必得增加,但外部環境問題難解。

近年各縣市政府管得嚴,農民若想新建豬舍,方圓至少三百公尺以內,不得有商店、廠房、學校或住宅社區。

「我們在地方養豬,一定會有味道啊,但人家就是嫌棄這種事,」台灣養豬青年聯盟理事長郭嘉育說,養豬場的異味,一般民眾不能接受,造成產業擴充的困難。

雖然農委會想推動規模化的養豬專區,但同樣引發民眾的反彈。因此,陳吉仲認為,出口並不急於一時,「在養豬排泄物沒有辦法充分解決前,我們也不太贊成⋯⋯ 為了出口(增加養豬量),反而影響環境。」

挑戰三》建立台灣豬品牌 以質取勝,別再比低價

其三,台灣豬肉拚出口,應衝質而非衝量。

一位從事肉品屠宰業二十多年的業者說,若要外銷,從商業的角度來看,是「哪裡有利潤就往哪裡去,」但台灣的冷凍肉品已無法跟歐美或加拿大等國競爭,相較之下,台灣的冷藏肉進軍日本,相對更有優勢。
在訪問過程中,不少農民、屠宰業者認為目前國內豬價偏高,出口缺乏價格競爭力,需大量增產壓低成本。但,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教授林榮信並不認同這種「低價外銷」思維。

「拚量是沒有意義的,應該拚質,」他說,台灣要建立自己的產品特色,讓高品質的品牌豬去攻高端外銷市場,「日本和牛這麼貴,消費者不也照樣埋單嗎?」

「為了出口而增養種豬,並非正確方式,」文化大學動物科學系主任羅玲玲分析,台灣的養殖環境已非二十多年前,不能不考量環境負擔就一味增養豬隻,「大家應該專注在(養殖)技術提升,增加種豬每年產出的肉豬數量,而不是去養更多種豬。」

相較於製造業花了數十年體會,「台灣製造」必須要有高附加價值才能生存,出口封關二十二年的台灣豬,想要再踏出去,應要更快、更全面明白此理。

「過去農民一直沒有動機去改善養豬技術,現在有了出口的機會,這能刺激整個產業往更好的目標邁進,」羅玲玲說。

家族養豬第三代的郭嘉育說,「過去二十幾年來,這個產業都是悲觀的,因為好像怎麼做,都無法達到出口標準,」現在,業者終於有「未來」可以想像。

農委會主委談農地工廠修法爭議:

「講那麼多都沒用,等我們拆給大家看」


處理農地工廠的《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正案,在6月27日完成三讀。輿論批評政府幫違建工廠解套,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卻認為「修法有到85分。」他親上火線答覆商周質疑。

問:違法的農地工廠,不是該全部拆除嗎?

答:農委會清查(全台)有14,000公頃的農地工廠,問個實際問題,不管誰執政,誰有辦法全部拆掉?或是你拆了工廠,農地就可恢復農用嗎?像是水五金工廠那些,收回來都不可能再農用了。如果目前現況是60分,我認為修法有到85分。

問:為什麼有85分?

答:公民團體理念,我完全支持,他們的目標或許是100分,農地上都不能有工廠,但第一,修法後至少不會新增,2016年5月20日以後的農地工廠全部要拆除。(修法)重點是,如果(地方政府)沒有拆除,中央直接斷水斷電,不會讓農地再流失。

第二個,就是中高污染的要處理,最快就是找一、兩家高污染、對食安有影響的(來示警),經濟部已經有數字(指名單)了。

第三個,10年內沒有(經政府輔導、符合工安等標準後)拿到特定工廠登記證,也要拆除或斷水斷電。

問:為何輔導期要寬限到10年這麼長、不能要求快點改善?

答:這個事項主管機關是地方政府,不是中央政府,我不能回答。

問:政府只對日後合法變更用地的工廠收回饋金,但他們過去的違規卻沒處罰?

答:你看(前面)這3點,有沒有讓農安、食安進步?有啊!有回饋金跟罰款,未來都會訂在辦法裡。講那麼多都沒有用,就是去執行(指拆除2016年後新增的)給大家看! (整理●管婺媛)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第1652期

本文摘錄自‎

口蹄疫拔針 想外銷還有三挑戰

商業周刊

2019/第16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