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讀詩【封面故事】

為自己讀詩

攝 簡子鑫
將故事藏進詩中溫柔治癒每顆受傷的心

文 吳亭諺 攝 簡子鑫

陳繁齊 新生代詩人、文字創作者,以帳號circa0218 在PTT 詩版發跡。文字貼近生活,擅長以細膩而悲傷的字句探索情感。曾出版詩集《下雨的人》、《那些最靠近你的》。寫詩之外,也喜歡彈吉他、打電動和發呆看海。

我喜歡雨天,尤其是夜深人靜的夜晚,聽著窗外的雨聲滴滴答答,彷彿空間裡只有我,很自在、很放鬆。喜歡雨天,是因為它曾陪我度過最糟的日子,也曾看過我重建後的樣貌。無論發生什麼事,雨天永遠始終如一,就像寫詩一樣,讓人有種被溫柔包覆的安全感,也紓解了那些說不出口的憂慮。

開始寫作是國小的時候,媽媽買了日記本,要我記錄下每一天。年紀尚小的我,對生活的感受不多,為了寫日記,我在平淡的日子努力挖掘,逐漸養成檢視生活及寫作的習慣。

幾年之後,無名小站、臉書、IG 等社群網站陸續出現,我的寫作媒介也從日記本變成網路平臺。不過每篇文章要寫成結構完整的散文並不容易,於是我開始嘗試較為片斷的文字書寫,反而有著類似詩的樣貌。後來發現,不同文體對我來說有不一樣的抒發功能,像是散文可以在需要詳述人、事、物與情節時使用;若是想述說較瑣碎、祕密的話語,就用詩處理。

雖然喜歡寫詩,但大學時,因為在新詩課程中,自己的作品未能獲得正確的解讀,得到不理想的成績,覺得生氣、沮喪,甚至打算放棄寫詩,即便寫了,也不願再與人分享。直到大學畢業後,有次為了賺取P 幣(註),試著把我的詩〈到遠方去〉貼在PTT 詩版上,結果意外得到迴響。

這件事讓我重新審視,大家對於詩的喜好、認知,以及整個現代詩的生態,才開始去讀像是任明信、林婉瑜等詩人的作品,發現詩是很主觀的,或許可以再嘗試看看。就像作家羅蘭巴特曾說,文字是種符號,和所指事物的關係並不緊密,需要倚靠個人經驗產生聯想。我覺得閱讀文章,就像一個解碼的過程,作者只是提供一個聯想的管道,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閱讀。

像〈到遠方去〉這首詩是在我將要當兵之際,心儀一個女孩,卻因為即將入伍不能時常見面,寫下對她的思念與分隔兩地的時差感。在網路上分享後,有人感同身受,也有人想起自己逝去的親人。我才明白,其實每個人對詩的解讀不同,這也是詩有趣的地方。退伍後我一邊創作,一邊接文案,其實生活不像一般人想得如此浪漫,大多時間被工作填滿。有時候忙起來,自己的時間變少,創作進度就趨於緩慢,但晚上睡覺前總會在腦海回想今天看到的人,他的穿著、妝髮、表情,或是到過的地方有什麼畫面、放了什麼歌曲……,是一種檢討,也是一種回味,這個過程中就會得到很多靈感。也因為作品皆是真實記錄下當時的心境,所以我很多詩會提到睡前、夜晚。

除了創作,經營臉書或IG 也是很重要與讀者互動的管道,只要有時間我都會上網確認讀者給我的訊息留言,不一定會回覆,但一定會看。也會定期檢視自己的Hashtag,快速地瀏覽,按個愛心表達我的感謝,謝謝對方喜歡我的作品,甚至抄錄我的詩,讓它被更多人看到。
我覺得詩有機會崛起,很大的原因是載具影響了閱讀習慣,在零碎的通勤時間裡讀一首詩,就能慢慢咀嚼、思考。另一方面是因為這個世代的人很壓抑,這個壓抑不是過去那種大時代下的思想禁錮,反而是在快速變遷之下,產生強烈的失去感,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處理,詩就成了一種抒發的管道。

我很慶幸自己有寫作習慣,雖然有時候回頭看過去的文章,已經不太記得當時在難過些什麼,但仍可以從文字裡看到當時的心境轉折,好多複雜、糾結與不安的情緒,都被文字溫柔地承載。對於個性不是那麼活潑,甚至有些難放下警戒的我來說,它已成為我療癒心靈的一帖良藥。
1 繁齊說,喜歡大海和雨天是因為無論發生什麼事,它們的模樣都永恆不變,帶給他安全感。

2 有些話說不出口,繁齊選擇把它寫進詩裡。
出門時會隨身攜帶相機、名片夾、吉他彈片、筆記本和裝飲料的環保手提袋。
想要出門散散心時,繁齊會騎車到北海岸走走,沿著堤岸散步、看著大海放空。
1 心情不好時,繁齊會拿起吉他彈琴唱歌,紓解情緒。
2 將難過的事寫進詩中,就像沙灘上的腳印,時間久了也慢慢消失、治癒。
閱讀完整內容
小日子享生活誌-2018年6月號

本文摘錄自‎

為自己讀詩

小日子享生活誌

2018/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