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教育,父母可以做些什麼?

為人父母都知道,孩子不是自己關起門來教,而是受到整個社會的影響。面對性別刻板印象,這是條父母和孩子要一同成長的路。

作為母親,對於孩子的性別教育,常有螳臂當車的心痛。

我希望女兒從小對自己身為女生有更好的自信,不希望她受到傳統性別角色的制約,不至於長大之後,要花很多時間重建對自己身體、心靈的自主與信心。例如,我不想讓她因為穿裙子時腳張開,露出小內褲,遭長輩指責:「羞羞臉!」儘管我不會有這樣的坐姿,但多數男孩不也同樣大剌剌的開腿坐著,而女孩不小心露出身體,就得像做錯事般感到羞恥?
可是我發現,身為一位母親能做的非常有限,因為,小孩從來就不完全屬於母親,你不可能把她包在自己的世界,不接觸外面的人。

父母不能只在家教孩子

即便你從來不曾給她任何性別刻板印象,四歲的她,已經會在藍色和粉紅色之間選擇粉紅色,因為每次選藍色,都會有人跟她說:「那個是男生的。」當有人拿公主玩具和車子讓女兒選擇時,若是挑車子,太多大人會告訴她:「你是女生,就是要選這個(公主)。」 孩子深受整個社會文化影響,這個社會是怎麼樣,孩子就像海綿一樣吸收。我可以理解,為何有人當了爸媽之後,從不關心反核、反空汙,到積極參與遊行;以前搞不懂教育政策的,現在會拚命找資料、發臉書。成為父母你將深刻感受:如果社會不變好,自己在家裡教小孩是沒有用的。

不過,我也並非全然悲觀。最近在台灣女孩日談「性別平權」,和高中女生們做了一段歷史回顧,性別平權的確在進步,多數家庭的觀念也在轉變,父母不管生兒子、女兒,都一樣疼愛。但是,很多觀念是種在腦海裡、在心裡持續發生的,你不一定能清楚辨識出來。
其中我特別有感的是「包裹在愛裡的性別歧視」。不管哪個年齡層的女性都可能遇到,有人不尊重你的身體主權,隨便觸碰你,當你抗議時,他說:「我喜歡你才會這樣。」你會是什麼感覺?又該如何教孩子應對?曾有高中女生跟我說,她其實不想太早有性接觸,但男友說:「這樣很不上道,這種觀念是什麼世紀的人?」我告訴女學生:「重點不是上個世紀或這個世紀,重點是『我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若回到家,從小最疼愛的父親要你嫁給他中意的人,你不同意,他就說:「爸爸從小最疼你,家事都給哥哥做,你怎麼可以這樣辜負我?」

那時候,你內心可能面臨衝擊,這個衝擊隱含著一個問題:爸爸其實沒有意識到,他的愛包裹著權力,一個家長的強勢控制。這是我們現在談性別平等面臨的最大問題,很多事情被蓋在「愛」的帽子下,不易辨識又容易被模糊。

女性優先,社會還是不平等

對於女兒和年輕女孩們,我希望在他們心裡種下三個種子:平權、平等、平格。所謂的「平權」,是不管任何性別,我們擁有一樣的權益。「平等」代表我跟你本質上是相當的,沒有高下,你不該貶低我,我得到和你一樣的權益,是本當如此,不是你給了我什麼。

我參與職場性別平權講演時,常聽到男主管開場說:「今天女性最大,我們請女主管先來講。」我認為這種話顯現的仍是「男人讓女人」的優越態度,聽起來有點諷刺。「女士優先」是女性處於社會弱勢才存在的東西,男性請不要以為這樣就是尊重女性。「女性保障名額」也是過渡時期不得已的策略,代表社會還沒有達到完全平等,如果真正達到平權,就不會有這種保障需求。

性別平權不只為了女性。古代的「舉案齊眉」,是指女人與值得尊敬的丈夫以禮相待,看看現在年輕女孩醉心的偶像劇,男主角還是典型的「高、富、帥」,乍看真令人憂心。不過,仔細玩味,就會發現這些男主角除了高富帥,還必須看出女主角的價值,懂得她獨特的美,這應該是好現象吧?希望女孩們相信,並不是女人把東西端得高高去侍奉男人,才能得到喜愛,既要做伴侶,雙方應該互相欣賞尊重,是「平格」的。

無論媽媽多麼努力,我知道女兒長大後,也得歷經很長的過程,才會成為對自己更有信心的女生。性別平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除了從旁陪伴與支持,父母自己也要成長。爸媽請一起加油!

閱讀完整內容
親子天下第104期

本文摘錄自‎

性別教育,父母可以做些什麼?

親子天下

2019/1月第1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