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之父發明消毒 讓手術救命不賭命

一八七四年二月十日,英國醫師李斯特寄信給證實微生物會致病的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當時,他們都飽受酸民嘲笑;而這封信,是微生物學、醫學領域有大幅進展的關鍵之一。


▲英國外科醫生約瑟夫.李斯特根據法國學者巴斯德的研究,推廣手術消毒技術,讓當時的手術感染死亡率大降。

愚蠢的人除了不知道自己愚蠢,還會做什麼?嘲笑比他聰明的人!

聰明的人除了知道自己聰明,還知道什麼?知道欣賞別人的聰明!

一八七四年二月十日,一封信從英國寄給法國科學家巴斯德,信中寫:「感謝您證實了微生物致病學說。因為您的理論,我才能順利提倡手術消毒」。寄信的人就是現代外科醫學之父約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著名的漱口藥水「李施德霖」(Listerine)就是以他命名。

一八二七年, 李斯特出生在倫敦城外,家裡信貴格教派,生日禮物都送聖經。爸爸愛好研究顯微鏡,李斯特從小用顯微鏡觀察多樣的自然世界。

因宗教背景讀不了劍橋和牛津, 到倫敦大學學院,那裡的學生不用參加「國教禱告」。他想做醫師,室友是外科醫師利斯頓(Robert Liston)的助手,所以能看利斯頓執刀的乙醚麻醉手術。

這之前的外科手術台像屠宰台,沒有麻醉,病人劇痛哀號,醫師得心狠手快!那個年代,仕族醫師和外科醫師涇渭分明。仕族醫師是出身良好的精英,有的甚至不問診;外科醫師是師徒制,有的甚至不識字。

利斯頓是著名神醫,神在他「刀快」。他有特製的手術刀,鋸掉一條腿只要兩分半,搶在病人痛到喪命前結束。

有了麻醉,醫師可以好好動手術了吧,為什麼術後死亡率不減反增?「無痛」讓醫師做更多侵入手術,當時不知道有「細菌」,反而讓病患感染死亡。

曾經醫師不洗手 感染死亡率居高不下

醫院環境有多糟? 醫師手不洗,穿著染血的手術衣不換,手術器材不清潔,醫師用身上的腥臭味證明身經百戰。有錢人寧可在家裡餐桌動手術,因為手術成功也沒用,感染還是死。醫師也可能不小心劃傷手指,感染喪命。醫院是讓死神點名帶人走的地方,人們叫醫院「死亡之屋」。

李斯特雙修醫學和人文,非常博學,隨時關注新研究。他看到巴斯德的微生物研究,不像其他學者嗤之以鼻。他從小看顯微鏡長大,贊同巴斯德的主張,死神就是看不見的細菌!

巴斯德有三招滅菌: 過濾、加熱、用化學溶劑。前兩招不能用在傷口,他測試各種溶劑,阻止不了傷口化膿。他想起修下水道的工程師,會用石碳酸消除臭味,有次恰巧殺死附近傳染牛瘟的病蟲。

一八六五年八月十二日,一個被馬車壓到、腿骨折的十一歲男孩被送到醫院。傷口沾滿泥土,一般要截肢保命,但那麼小就失去腿,殘缺會毀掉一生。

李斯特決定先替男孩麻醉,再用石碳酸清洗,覆上敷料,免得溶液沖淡或蒸發。連續三天照顧男孩,每隔幾個小時就用石碳酸清洗。男孩精神恢復,傷口沒有發出腐爛味。第四天,傷口附近發紅,消毒劑太刺激。他調橄欖油減低刺激,保持消毒功效。六周後,男孩開心地走出醫院。

他用同樣的方法治療病人,都沒有感染。一八六七年他發表《消毒原理》,手術死亡率從四五%降到十五%。

酸民不是現在才有,也不是無知的人才會酸。這麼重大的成果,卻被醫界當笑話。他到研討會被嘲笑,醫學雜誌勸所有人反對他。
堅持科學實證力戰酸民 見證醫學觀念更迭

他知道, 要讓理論更快被接受,房子要蓋在堅固石頭上,那就是巴斯德的微生物學說。他寫信給巴斯德,附上自己的研究。巴斯德見信立刻回覆, 當時他也被學界攻擊嘲笑,李斯特首度用醫學實證,給微生物學說最有力的支持。

李斯特以教授身分要求學生,手術前用五%的石碳酸溶液洗手、洗器材、在手術室噴灑溶液。等到一八九○年代,他的學生們淘汰掉死不改變的老醫師,醫院糟糕的環境成為過去;同時,巴斯德不斷努力,微生物學變成主流。之後,橡皮外科手套發明,李斯特的石碳酸溶液也有更好的替代品,現代醫學的消毒技術不斷改革,手術終於能救命,而不是賭命。

李斯特從來不是天才:石碳酸的用途不是他發現的,微生物學說不是他提出的。在他之前也有其他醫師呼籲清潔防止感染,卻遭到不公平的打擊,像維也納醫師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還被關進瘋人院!

李斯特意志強大,笑罵由人,堅持科學並付諸實踐,利用教學,將消毒法傳遞給新生代醫師。他健康長命,長期奮戰,戰到酸民蠢蛋死絕。終於在一八九五年,六十八歲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隔年成為「不列顛科學協會會長」,七十五歲成為英國第一位受封勳爵的醫師,八十四歲安詳過世。看見科學戰勝黑暗,無數病患因他得救。

真正阻礙我們的未必是無知,往往是那些人們確信無疑,但事實不是那麼回事的東西啊!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第1284期

本文摘錄自‎

外科之父發明消毒 讓手術救命不賭命

今周刊

2021/第12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