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團隊用科技測試郭泓志,竟發現驚人秘密?

運動盛會,除了是頂尖選手十年磨一劍、今朝試鋒芒的競技場,同時也是列強、科技巨頭比拚的最佳舞台,從核心的競賽評審和轉播技術,到場館設計和智慧城市等周邊應用,都是可能的施力點。當科技開始顛覆運動賽事,台灣體壇的現況又是如何?棒球、籃球、跆拳道都有不同的故事正在發展。

1.一起見證大專盃的傳奇

台大籃球數據團隊,提前預約自己的未來


7 月剛落幕的瓊斯盃,被視為亞洲盃和世大運的前哨戰。中華藍隊總教練周俊三,找來大安國中男籃校隊助理教練彭德軒,請他在瓊斯盃九天賽程中,隨隊情蒐影像,剪輯出對手的戰術體系,和中華藍隊的賽後檢討。

「每天早上六點交出影片,給教練團看。」原來,彭德軒曾是台大男籃數據分析團隊的一員,參與並見證了台大在大專盃的黑馬傳奇。

科學方法領軍,寫下黑馬傳奇


台大男籃在大專盃屬於甲二級,是由一般生組成,有別於同級球隊多為體保生、或是高中時期具備HBL經驗的球員,卻能在2016年一路過關斬將,打進全國第五名,距離四強即可升上國手搖籃的甲一級,只差一步之遙。

驚奇背後,數據分析團隊功不可沒。十名左右的團隊成員,依不同科系專業分工,有資管、資工背景的,負責管理數據;政治、社會等文科學生,負責精進和開發新的籃球知識,比如彭德軒就是歷史系的背景,因此著重數據方面的文獻分析,而前教練楊致寬則是主攻統計的台大農經所博士生。

這個團隊開發了一個專業的籃球App,可以記錄球員跑動、出手位置等臨場數據表現,和內建的統計模型結合後,可即時支援教練需要的戰術觀點,賽後再由專屬的分析軟體跑出各項圖表報告,逐一進行比賽檢討。

彭德軒說,「不管台灣籃球,還是自己當年在台大打籃球都一樣,我們就是弱勢。」而帶領這群「弱勢」另闢蹊徑,訂下以科學方法打球為核心戰略,強調數據分析的,正是台大男籃的兩位前任教練,朱永弘和楊致寬。

朱永弘過去是SBL台銀隊的中鋒,挑戰過台灣男籃最頂尖的戰場。退休後,他開始自學數據分析、剪影片,在網路發表戰術文,和同是知名籃球寫手的楊致寬,也因此透過網路認識。

歷經球員和教練雙重身分,朱永弘說,「最難的,不是如何跑出這些數字,而是搞清楚自己要哪些數字。」在他的信念中,數據並非單純用來評價球員,更應是從中找出球隊的問題所在。

舉例來說,如果今天新聞報導林書豪得了17分、5籃板、6助攻,這代表他表現很好嗎?其實不一定,「因為得分不一定能夠讓球隊贏球,在籃球體系中,教練要的是效率,跟球迷看到的差很多。」

數位時代280期

缺少舞台,數據團隊有志難伸


有別於傳統的籃球數據強調個人指標,台大數據團隊的進階版,更看重能為球隊帶來多少貢獻;他們的賽事影片強調即時,或是搭配數據解析戰術,而非傳統的賽後精華集錦。

2016年中,朱永弘和台大數據團隊,花了兩星期時間,共同完成一份《台灣銀行籃球隊技術分析報告》,當中大量運用進階數據,解析台銀現役球員,並提出戰術建議。朱永弘拿著這份報告找上台銀,得到助理教練一職,但他志不在此。

為了尋求更大的曝光,他和數據團隊成員們,陸續又找了電視台、運動媒體和SBL球團提案,希望合作發展數據平台,在每一場賽事前後,提供分析報告,定期搭配專欄文章,教育球迷數據觀念。但這樣的構想,卻總是被預算不足、沒有需要、知識未到位等原因推辭,處處碰壁。

朱永弘說,「我們那時候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資源進來。」而缺少舞台的團隊,隨著成員間各自的生涯發展,也面臨停擺。

開枝散葉,轉戰基層籃球


朱永弘直言,「新觀念不足、權力無法下放,是阻礙台灣體育進步的兩大原因。」台大男籃曾締造了美好的一役,但夢醒後,數據團隊亟欲複製和量產成功模式、輸出人才,仍得面對各種現實困境。

今年初,待業了一段時間的朱永弘,輾轉來到了大安國中,擔任男籃隊教練;六月,楊致寬加入HBL勁旅松山高中,成為教練黃萬隆的左右手,兩人雙雙轉向基層扎根。另一方面,團隊成員也透過不同管道,持續接觸職業球團和運動媒體,他們期待著,新的數據觀念和科學方法,在籃球相對弱勢的台灣,也能有開枝散葉的一天。

數位時代280期

2.掌握科技者才能完勝

電子護具改變了跆拳道,戰神朱木炎華麗腳法難再現


在 你心中,奧運的經典畫面是什麼?在2004年雅典奧運中,跆拳道男子58公斤級金牌戰,比賽進入倒數一分鐘,台灣戰神朱木炎在領先對手4分下,連續高舉右腳凌空攻擊,主播大聲喊著「他會飛!」接著再一記360度旋踢,比賽終了,朱木炎金牌入袋──這肯定是許多台灣人都難以忘懷的一刻。

十年選手生涯,朱木炎在國際大賽拿了5金1銀2銅,2008年北京奧運銅牌後,他正式退休,回到母校國立體大的技擊運動技術學系,當起教練提攜學弟妹。

問朱木炎會不會懷念選手生涯,他答得坦率,「當然會,學生時代誰不懷念,但人不可能回到過去啊!」而事實上,回不去的不只台灣戰神,隨著2009年跆拳道世界錦標賽正式使用電子護具、2015年加入電子頭盔後,科技取代裁判判決,跆拳道競賽的評分方式全面電子化,像戰神般的華麗腳法,已優勢不在。

電子護具決定跆拳道比賽風格


在過去,跆拳道依賴裁判現場給分,踢擊要準且夠力,往往動作要大到踢出「卡」的一聲,才能獲得裁判青睞,但也因此爭議性判決不斷。改採電子護具後,一切以感應為優先,誰能最快掌握電子護具的特性,勝率就高,導致有的選手開始出現怪異、不屬於跆拳道的動作。

「很漂亮沒用,沒分數就是沒分數。所以有些人就把腳放在感應的地方,用力壓就對了,動作的變化性減少,少了些感覺。」朱木炎說,甚至不同的護具廠商,也會造成該次比賽的風格丕變。

現今通過世界跆拳道聯盟(World Taekwondo)認證的電子護具商有二,分別是韓國的「KP&P」,以及西班牙的「Daedo」,兩大廠採用不同的感測技術,其實背後的老闆都是韓國人。

Daedo護具用的是磁感應技術,當足背、足底板裝了磁鐵的電子襪套碰觸到對手,對手護具內的線圈即可感測。另一家廠商KP&P,是今年世大運官方指定的品牌,它以RFID技術(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無線射頻辨識系統)為核心,在護具內設有無線發射器,感測原理就類似悠遊卡。

台師大運動競技系教授相子元表示,在過去,這些電子護具多半用來感測碰觸與否,經過持續改良,新一代護具可準確感測力量大小,能針對不同量級,預設不同的力量值。舉例來說,若該級的預設值是15公斤,就算確實踢到對手,但力量低於15公斤仍拿不到分,而改良後,「人為操作空間變小,跆拳道確實是愈來愈公平了。」

但比賽公平了,觀賞性卻大不如前,世跆盟面臨觀眾流失的壓力,只好不斷修正規則來求取平衡。像是今年初,世跆盟將身體中端攻擊從1分改為2分,藉此拉近和頭部攻擊3分的差距,增加比賽的對抗性,而此次世大運,正好是新規則的試驗場。

數位時代280期

3.從日本職棒到台灣體大

大聯盟數據棒球的秘密武器Trackman,悄悄在台一年


為 了迎接世大運,台中棒球場上,世大運國家隊和富邦悍將球員加緊練習,過程中,台灣體大運動資訊與傳播學系副教授黃致豪提醒總教練郭李建夫和葉君璋,這場比賽的投打數據,將會被高掛在球場邊的「Trackman」完整記錄。

Trackman是以都卜勒雷達(Doppler radar)為基礎的彈道追蹤系統,涵蓋範圍從投手丘到打擊區,可針對投手和打者送出的球,測量其轉速、旋轉角度、垂直和水平位移等等。Trackman把蒐集來的數據全部存到雲端,累積成大數據後,未來一顆球投出來,可立刻算出它被打成安打的機率,把質性描述量化,也可進一步比較打者和投手表現。

MLB球隊主場必備,3D重現比賽


過去,Trackman多用在高爾夫球上,直到被美國大聯盟旗下專做科技、新媒體的子公司MLBAM拿來測試,與另一套高速攝影系統「ChyronHego」結合,Trackman追球、ChyronHego追人,從攻守方將整個球場3D重建,兩套系統並稱「Statcast」,已是目前大聯盟30支球隊主場的必要配備。

而慢了幾年的日本職棒,也陸續以球團名義添入這套系統,像是東京巨蛋,就趕在今年初的經典賽前安裝。那台灣呢?「目前只有這一套棒球Trackman。」

2014年,黃致豪帶著台體大學生到小聯盟實習,見識了印地安人球團的資訊系統。回國後,他找到在美國東岸的Trackman公司,前後「盧」了快一年、透過100多封信件來回溝通,終於說服對方,派工程師來到這個他們壓根沒聽過有職棒的地方,從配線、校正到測試,才把Trackman系統安裝在台中棒球場。

不過,Trackman只租不賣,一次簽三年的租金,還是超過台灣體大棒球隊一整年的經費,所幸,棒球員出身的台體大校長林華韋、台中市政府運動局局長王慶堂力挺,幫忙向體育署爭取經費,不然學校球隊不可能負擔得起。

台中棒球場雖然不是職棒專用場地,但是,甲組春季聯賽和各類盃賽都有機會在這舉行,業餘好手如雲。一年下來,Trackman記錄了許多國內一線球員的投打數據,今年經典賽和U18國家隊的選訓委員會,就憑藉著Trackman記錄的數據,做為挑選球員名單時的參考之一。

若能透過Trackman長期追蹤各個球團的數據,可以進一步比較不同球團間的養成功力。當職業棒球在選秀、談合約時,將可透過數據來評估球員,而球員也可透過數據爭取高薪,勞資雙方打著不同的如意算盤,全都因為Trackman能像X光一般,透視球探肉眼所看不到的特性。

數位時代280期

Trackman測試小小郭,發現驚人數據


黃致豪透露,「郭泓志隨富邦二軍練習,在台體大比賽時,我們就用Trackman測過他,發現他的球質仍高於大聯盟平均水準。」在Trackman的數據中,郭泓志的速球轉速比達比修還高,超過2,500轉,大聯盟平均是2 , 249 轉;而曲球的轉速超過3,000轉,遠高於大聯盟平均2,394轉。

「這在我們蒐集資料的一年間,可說是非常、非常稀有的數字。」不過,他也強調,球質好壞不是比賽成功的唯一要件,進壘位置、配球和臨場表現也都是決定因素,但至少可用科學的方式證明,郭泓志球的轉速跟尾勁仍有A級水準。

提到職棒,黃致豪顯得格外謹慎,字句拿捏,「我們做事很小心,只接觸教練。直接找球員,等於挑戰教練的權威。」他強調,球迷看大聯盟在玩數據棒球,會希望台灣也能效法,但數據棒球絕非只是圖表而已,中間有非常多「人」的因素。

舉例來說,投球轉速比較是接近天生的,跟投球姿勢有關,不一定愈快愈好,像伸卡球,轉速愈低愈會下墜、愈難打好,球員可透過信任的教練,配合轉速、身高等等因素,找出幾個適合的球種。

另一方面,科技不只是幫助球員訓練,對球隊的票房和經營,或是提升裁判素質,都可能帶來助益。比如:逢甲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許懷中和黃致豪合作,把今年甲組春季聯賽期間,Trackman雷達追蹤到的1萬多筆進壘點數據,和裁判的好球帶做交叉分析,發現好壞球數等因素,確實會影響到裁判的好球帶大小。

數位時代280期

中職僅四隊,數據棒球難伸展


大聯盟發展數據棒球多年,源自沒有資源的小市場球隊,企圖用最少的錢創造最大效益,「Money Ball(魔球)」的故事早被好萊塢拍成電影,廣為人知。此外,大聯盟美東超級戰區的光芒隊,更是最早用數據來布陣的代表。那台灣呢?在只有四隊的中華職棒聯盟,數據真能帶來改變嗎?

在台灣,目前只有學界引進Trackman,卻在千金買勝的職棒舞台上缺席,我們的職棒選手少了一樣最先進的科技知己知彼。但沒有Trackman,中職球隊還是能快速靠著找到強力洋投打進前兩名,只要進了季後賽,就能打到最後一場,票房、轉播收入都有了,為什麼要裝呢?

追根究柢,台灣職棒球隊數目不足等結構性問題,容納不下學界和基層棒球累積的能量,高掛場邊的Trackman,也只能見證著國球的尷尬··· 開啟APP閱讀完整內容
數位時代280期

本文摘錄自‎

Feature NEXT/本月推薦必讀

數位時代

2017/9月 第2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