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拚「第二矽谷」想成功,最大的關鍵是這個

當深圳被封為「亞洲矽谷」、「硬體矽谷」,以色列自稱為中東矽谷,新加坡也有亞洲小矽谷之稱,台灣其實也加入了「全球第二矽谷」寶座爭奪戰。

總統蔡英文選前就提出的亞洲矽谷政策,去年五月上任後,國發會立刻通過「亞洲.矽谷」方案,親自督導該政策,提列一百一十三億預算,是我國政府未來八年,最重要的產業經濟政策之一。

曾經,深圳是台灣的製造後院,是昔日山寨之王聯發科的下游,但深圳近年來的創新能力已逐漸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全球最大通訊設備製造、全球市占第三的手機製造商華為,全球消費級無人機龍頭大疆、亞洲市值最高企業騰訊、研發出全球最輕薄的柔性面板的柔宇,這些都是深圳從山寨往創新轉型端出的成績單。

商業周刊 第1540期
從數字面看,深圳的人均GDP在二○一三年超越台灣,財政收入於去年超過台灣,是台灣的一.六四倍。而研發經費占GDP的比重為四.一%,全球排名第三,高於台灣的三.○五%。

最不共產黨城市,採自由競爭淘汰


重視研發和創新,讓蘋果(Apple)和英特爾(Intel)等國際大廠相繼來深圳設研發中心,深圳被外界點名有望成為下一個矽谷,台灣可以從深圳的轉型經驗中學到什麼?

乍看之下,深圳的成功是政府執行計畫經濟引導的結果,事實上,根據高盛高華研究報告指出,深圳可能是「北上廣深」四個中國一線城市中,最不「共產黨」的一個。

相較於北京和上海, 深圳有九四%的研發支出來自民營企業,高於全中國平均十九個百分點,更是北京的二.五倍。深圳政府的政府支出占深圳GDP的比重也遠低於北京和上海。

商業周刊 第1540期
「深圳的模式在中國很特別,他們尤其積極的擁抱市場力量,採取小政府模式。」高盛高華證券報告指出。

除了早期幾家國企色彩較濃的企業,如華大基因和華為,深圳政府有出手支持,近十年崛起的新興企業,幾乎都和政府的關係甚少。大疆副總裁徐華濱說:「我們大疆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和政府的關聯很少,至多辦活動他們會來掛名。」當年山寨手機剛崛起的時候,深圳市政府也沒立刻出手打壓,而是任其自由競爭淘汰,最後才扶植品牌。

自由和放手,其實也是現在台灣新創圈最需要的。立法委員許毓仁本身也是創業家,評論「亞洲.矽谷」時便指出,無論是人才或新創,台灣現在最需要的是別擋路的政府,讓新創自由發展,而非扶植。

亞洲.矽谷計畫執行中心執行長龔明鑫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此計畫最重要目標是連結矽谷資金和人才,建立有利創新的環境,而非直接把台灣變成另一個矽谷。

龔明鑫點名發展物聯網將是台灣機會,台灣優勢是精密工業和高品質製造,「中國不是很精準,他們很粗放,我們精準。」

升級零組件技術,有利發展物聯網


富士康前副總裁程天縱也認為,未來台灣需要加強升級關鍵零組件的技術,和對岸做出區隔,這將會是台灣和深圳很好的合作模式。

「我們沒有把深圳當成敵人,物聯網市場越做越大,沒人可獨占。」龔明鑫認為,在物聯網約新台幣八十六兆四千億元的大餅中,台灣至少可搶下新台幣五兆到十兆元的市場。

三十年前,台灣曾經和矽谷唇齒相依,許多在美國留學的台灣人,帶著矽谷經驗回台灣創立半導體和科技產業,並且和矽谷公司如惠普、微軟和英特爾互通有無,這養出了今天如台積電等撐起台灣經濟半邊天的企業。

台灣的科技業起飛了,但去矽谷的人也變少了,矽谷經驗和台灣逐漸產生斷裂,當年的祝福竟反而成了現在的詛咒。深圳崇尚放手和鼓勵創新的小政府主義,或許是現在台灣力拚成為矽谷第二時,可以學習的地方··· 返回商管雜誌網頁
商業周刊 第1540期

本文摘錄自‎

台灣拚第二矽谷 只要政府別擋路

商業周刊

2017/5月 第1540期